十日談相關讀書筆記

  《十日談》的作者是義大利作家薄伽丘。這本書藉助十位年輕男女的十天生活,敘述了一百個關於獸性的人的假醜惡和精神的人的真善美的故事。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篇一

  近期我讀了一本名著《十日談》,使我受益匪淺。

  《十日談》是一部故事集,但不是普通的彙集故事的作品。薄伽丘採用故事會的形式,別出心裁地以框架結構把這些故事有機地組成一個嚴謹、和諧的敘述系統。大瘟疫作為一個引子,藉以引出10名男女青年,並點明自然禍害導致社會秩序、人際關係的墮落,為整部作品塗抹出時代底色。這段引子,作者的開場白、跋,和10名男女在別墅的活動,是一個大框架,巧妙地包容和串連了主人公們講述的100個故事。這100個故事,除了第一天和第9天沒有命題外,8天的故事各在一個共同的主題下展開,使這框架結構渾然一體。而故事中的人物也常常講述故事。這樣,大框架中套小框架,故事中套故事,既可鮮明地表達作者的情感、觀念,又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龐大而活躍、複雜而有序。

  《十日談》還抨擊了封建特權和男女不平等。薄伽丘確信,人的高貴並不取決於出身,而是決定於人的才智。即便是伺候國王的馬伕,其儀表和聰明同國王相比,毫不遜色。不少故事敘述了在爭取幸福的鬥爭中,出身微賤的人往往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戰勝封建主和貴族。薄伽丘揭示了這樣一條真理:“貧窮不會磨滅人的高貴品質”,窮人家往往出現聖賢,倒是“高貴叫人喪失了志氣”,帝王家子弟只配放豬牧羊。他還摒斥中世紀僧侶主義汙衊女人代表罪孽的陳腐觀念,讚美婦女是自然的美妙造物,主張婦女應該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

  薄伽丘在許多故事裡把抨擊的鋒芒指向天主教會和宗教神學,毫不留情地揭開教會神聖的面紗,把僧侶們奢侈逸樂、***聚斂、買賣聖職、鎮壓異端等種種黑暗勾當,統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在《十日談》的頭兩個故事裡,薄伽丘就以犀利無比的筆鋒,辛辣地嘲諷了教會的腐敗墮落。一個作惡多端,喪盡天良的公證人,臨終懺悔時一通胡吹,死後竟被教會封為聖徒。一個猶太教徒,在教廷駐地羅馬暗中察訪,耳聞目睹,瞭解到從教皇、主教直到教士,個個都是酒囊飯袋,寡廉鮮恥,貪戀女色,還買賣人口,羅馬已成為“容納一切罪惡的大洪爐”,“基督教充滿罪惡、黑暗”。這兩則故事為整個作品定下了基調。

  薄伽丘也不止於對僧侶的個人品質進行抨擊。他的批判要深刻得多。他刨根究底,毫不留情,矛頭直指教廷和宗教教義。他在一些故事中展示出,僧侶們道貌岸然,滿口仁義道德,骨子裡卻男盜女娼,是十足的偽君子。其根源蓋出於教會的教規,出於教規的虛偽性和反人性。薄伽丘對教會的批判,表達了當時的城市平民階級對神權的不滿。

  篇二

  十日談是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作家升尼.卜伽丘***1313--1375***的一部名著,它在結構上採取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方法,以10個青年男女在10天內每人每日講一個故事的框形結構方式,把100個故事渾然串成一體,整本書散發著義大利現實生活氣息.1348年佛羅倫薩瘟疫流行,城內有10個青年男女***三男七女***到郊外風景優美的別墅裡去躲災避難,他們為了消愁解悶約好每天每人講一個故事。十日談第一天故事中的第二個,講一個猶太教徒改信天主教的故事,大概意思如下:巴黎有兩個很要好的大商人,一個名叫楊諾,信奉天主教,另一個名叫亞伯拉罕,信奉猶太教,楊諾多次熱誠地規勸亞伯拉罕放棄原來的信仰改信正宗的天主教,亞伯拉罕起初一口回絕,後來經不住好友的再三遊說,才答應到羅馬去一趟,先親眼看一看"天主派遣到世上來的代表如何生活和為人處事的,再決定取捨。亞伯拉罕到了羅馬之後,便暗暗查訪教皇、紅衣主教、主教以及教廷裡其他教士的生活作風,發現他們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不是寡廉鮮恥的,沒有一點點顧及和羞恥之心;人人愛錢如命貪得無厭,非但把人口可以當牲口買賣,甚至連天主教徒的血肉,各種神聖的東西,不論是教堂裡的職位、祭壇上的神器,都可以任意作價買賣,至於教士,則只知道***、貪慾、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做,壞到不能在壞的地步。教皇的住地——神聖的京城,原來是一個容納一切罪惡的大熔爐。

  亞伯拉罕從羅馬歸來,暗自思量,教會雖然一片黑暗,罪惡累累,但不僅沒有垮臺,反倒屹然不動,日益光大,顯然是得到了上帝的支援,於是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禮。《十日談》是歐洲近代文學史上第一步現實主義鉅著,又是全歐使用框形結構的小說集的首創作品,在囊括生活的廣度一深度,刻畫了人物心力的細膩、描寫細節的真實、編排情節的富於技巧以及語言的精練、生活、幽默等方面,十日談都為後世文學樹立了榜樣。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