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是普遍聯絡的教學設計

  事物是普遍聯絡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絡。《事物是普遍聯絡的》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的內容。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事物是普遍聯絡的》教學設計

  新課匯入 :同學們,在上幾節課我們已學完了第一課,我們知道了世界是物質的,它主要回答了世界是什麼的問題,那麼這個物質的世界是怎樣的呢?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彼此孤立的還是普遍聯絡的?是靜止不變的還是變化發展的?如果是變化發展的,那麼這種變化發展是雜亂無章的還是有規律的?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對於這些問題作出了科學的回答。我們這課書就是與同學們一起來了解唯物辯證法是如何回答這些問題的。好,今天我們來學第二課,本課內容一共包含三地,第一節是堅持聯絡的觀點,第二節堅持發展的觀點,而第三節是按客觀規律辦事。這堂課我們學習堅持聯絡的觀點的第一框題:事物的普遍聯絡的。

  一、 事物的普遍聯絡的***板書***

  大家都聽過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吧?自從這個故事傳開以後,人們對於狼可謂是深惡痛絕避而遠之,可是最近幾年科學家們卻提出要把狼請回來做客,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啊在美國的一個自然生態保護區發生了這樣一件事:該自然生態保護區本來存在著鹿群與狼群,可當發的人們為了保護鹿群而大量捕殺狼,然而失去天敵的鹿群在舒適的生活中運動量減少,體質下降從而導致了鹿群的大量死亡,最後只得引狼入室。從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事物同周圍其它事物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這就涉及到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基本概念:聯絡

  1、 聯絡的含義***板書***

  什麼是聯絡?聯絡就是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各在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對天這個概念我們可以分步驟去把握它。首先聯絡講的是一種關係,那麼它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呢?它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簡稱兩互關係。那又是誰與誰的兩互關係呢?它既包括事物之間存在這種關係包括事物內部各要素存在著這種關係。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個概念概括為兩部兩互關係。那個同學們能否舉個聯絡的例子: ***可適當提示學生:風扇,一個風扇是由發動機、扇葉等部件組成,這是風扇這一事物的內部聯絡;而風扇要給人帶來清風,又必須插上電源,這是風扇與電源之間的關係。一個風扇的發動機與扇葉相互制約,不可分離,僅有其一,便不能構成風扇;而風扇與電源也是互相關係,僅有其一,便不能帶來清涼。***

  好,同學們舉得非常好,那我們既然知道了聯絡的概念,那大家再想想,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存在上些事物它同任何事物之間毫無聯絡,而絕對孤立著***學生討論***。當然不可能有,這也就是說明了萬事萬物無不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中,聯絡具有普遍性

  2、聯絡具有普遍性***板書***

  所謂聯絡的普遍性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外在普遍聯絡之中;二是指聯絡這種關係在世界萬事萬物中都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接下來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本第44頁到46頁第一段,看看書中主要用幾方面說明事物聯絡具有普遍性。***學生看書回答***課文主要從事物的內部聯絡、事物外部聯絡以及世界總體聯絡這三個方面來概括說明。首先我們來看第一點:

  ***1***、任何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環節是相互聯絡的。***板書***

  這裡我們可以拿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領域內部的事物來說明。我想請三位同學來回答。回答這個問題同學們可以參照第44頁的小字部分。好由誰來回答?***學生回答***非常好,在同學們上面所舉出的各事物的內部缺少任何一個部分,該事物就不能構成有機整體,因此說任何事物內部和各個部分、要素、環節是相互聯絡的。

  現在我們知道了事物內部是有聯絡的,那麼事物與事物之間是一個怎樣的關係呢,是不是相互聯絡著呢?回答當然是肯定的。

  ***2***、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它事物相互聯絡著***板書***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與周圍其他事物處於相互聯絡之中,這些周物是該事物存在發展的條件,失去了這些周圍事物該事物失去了自身存在和發展的條件。

  比如,大家如果想在一顆種子發芽你會怎麼做啊!對,給它一定的土壤,每天還要給它澆水,並讓其接受一定的陽光,只有在這種情況下種子才有可能發芽,沒有了這些周圍的條件,種子也就永無出頭之日,可見它與周圍環境相互聯絡著。

  再比如,思維領域中,我們所學的各科理論知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反映,它不公與反映物件相聯絡,而且與人腦、實踐活動等相聯絡,還一書本載體、印刷工人的勞動相聯絡。

  在人類社會中亦是如此。孟母三遷是為什麼呢?***學生回答***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可見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其它事物相互聯絡著。當然我們上面所講的只是事物橫向聯絡,是左鄰右舍的聯絡。事物的外部聯絡還表現為縱的方面古往今來的聯絡。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聽過牛頓的名言,他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見,他之所以能夠取得輝煌成就與前人所創造的優秀成果密切聯絡在一起。同樣學習也是如此,是一個前後相繼的過程,將來的成功都是以現在所學的知識為基礎,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同學們要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學習為以後打下紮實的基礎。總之,任何事物都要受到以往事物的影響和制約,任何事都是從過去發展而來向事物的未來發展而去都與事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存在聯絡。所以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看到歷史聯絡就能知來龍去脈。正確認識事物,否則只能近視眼,睜眼瞎。

  既然我們說事物內部之間是相互聯絡著的,事物外部間也是相互聯絡著的,那麼我們其實可以歸納出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相互聯絡的統一整體一。

  ***3***、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絡的統一整體***板書***

  世界是不存在孤立存在著的事物,所有的一切事物都處於縱橫聯絡之中。我們打個比方,整個世界就好像一張巨大的網,我們說一個網結代表一個事物,每個網結都與周圍的事物相互聯絡著,而周圍的其它事物又與其周圍的事物相互聯絡。因此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絡的統一整體。

  上述三個方面,都已說明了聯絡具有普遍性。可以說,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聯絡的,但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任意兩個事物都有聯絡的呢?比如現在的我與美國某個大山上的一塊大頭存不存在聯絡呢?當然不可能啦,這因為事物的聯絡是有條件的,聯絡具有客觀性。

  3、 聯絡具有客觀性***板書***

  那麼什麼是聯絡的客觀性?它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這說明了聯絡具有客觀性,它們之間的聯絡是固有的,龍絕不會生出鳳,鳳也絕對生不出龍,而我們也不會期望老鼠的子子孫孫會改邪歸正幫我們捉害蟲。正因為事物間的聯絡是客觀的,所以我們必須反對兩種傾向:

  ***1***、反對憑空創造聯絡***板書***

  請同學們看書第46頁"議一議":有人把"8"視為"吉利"的數字,而把"4"視為"不祥"的數字。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這是一種用主觀幻想的聯絡代替客觀存在的聯絡的做法,利用8和4的諧音與"發"和"死"聯絡起來,主觀確定8是"吉祥"4是"惡兆"。發財與"8"這個數字之間本來沒有必然聯絡,是人們主觀臆造了這種聯絡,所以,儘管人們到處使用這個數字,也不能保證人們一定發財。中央電視臺播放的"9.18"大案偵破紀實說,1992年9月18日,一個盜竊團伙盜竊了開封市博物館69件國家珍貴文物,當這些案犯被捕後,審訊人員詢問他們為什麼選擇9月18日這天作案?他們回答說:因為"9.18"的諧音是"就要發",他們是想借這個吉祥的日子發財。可悲的是他們不僅沒能發,反而被正法。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們被依法處決。

  請同學們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聯絡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們主觀臆造出來的虛假“聯絡”?***學生舉例議論,教師進一步引入。***烏鴉叫喪,喜鵲叫喜;左眼跳災,右眼跳福:耳朵發癢有人在背後咒我等。這些都是唯心主義的做法,不僅不能給我們生活帶來吉利,而是給我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所以我們必須加以警惕與反對。

  現實生活中,不僅存在著這種主觀臆造聯絡的現象,更嚴重的是存在著大量無視客觀聯絡、甚至破壞客觀聯絡的現象。

  ***2***反對忽視客觀的聯絡***板書***

  ***顯示膠片***今年在北方頻頻的發生沙塵暴這到底是為什麼啊?這是由於人們無視人口與資源、人口與環境的聯絡為了片面追求眼前經濟利益不惜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而產生的惡果。

  這許許多多觸目驚心的事例告訴我們,由於人們忽視了客觀存在的聯絡,而遭到自然界的懲罰,人類如何對待自然,自然也將如何報答人類,所以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自覺的保護環境,地球是我家,環境保護靠大家。我們必須牢記,聯絡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既無法否定一事物與周圍事物的客觀聯絡,也無法割斷事物的昨天與今天、今天與明天的聯絡。***教師一邊歸納一邊讓學生看書第46頁這一段。***

  上面我們分析了人既不能憑空創造聯絡,也不能任意消滅聯絡,聯絡是客觀的。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在面對聯絡時候就束手無策呢?當然不是。

  4、 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絡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絡***板書***

  就拿我們溫州來說吧,溫州本來就與外地存在著聯絡,而在梧田建立了火車站建成後,更加強化了溫州與外地的聯絡,溫州生產出來的產品可以很方便的通過火車運往世界各地增加了溫州的知明度,同時也帶動了其他地區也鐵路地帶的聯絡,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樣在網上發信、聊天也是體現了這一原理。異地人們的交往本來就存在,在以前是人與人的直接接觸,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利用網路的快速,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強化了人們之間的聯絡,更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說到這點,可能細心的同學就會問了,不對啊,教材一方面說事物的聯絡是客觀的,而另一方面說人們可以改變事物的聯絡狀態,建立新的聯絡。這豈不矛盾?其實二者並不矛盾。這裡指的是人們根據事物的固有的聯絡,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建立起來的具體聯絡,它並不否認事物的聯絡客觀性。這是因為:第一、所謂人們可以改變事物的聯絡的狀態,只是改變了事物的聯絡的具體形式,並不是從根本上取消事物自身所固的的聯絡。問大家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們能不能把碗裡的水一滴不漏的抓起來***學生回答***不能,那麼怎樣才能把它抓起來呢?***學生討論***其實只要改變一下它的具體狀態不就行了嗎?把水結成冰。而水與冰的固有聯絡都沒有變,它們都是由兩個氫原子與一個氧子組成。第二、當人們試圖建立新的具體聯絡的嘗試時,只有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絡內容才能辦得到,否則任何建立新的具體聯絡的嘗試都會失敗。如人們發射的地球通訊衛星,不僅與地球之間形成新的具體聯絡,而全不成為人們之間一種新的具體聯絡中介,但是要發射成功就必須按照客觀事物的力的聯絡進行計算。如果忽視了事物固有的聯絡,出現不允許的誤差,那衛星也就不可能發射成功,這種新的聯絡就建立不起來。其實人們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絡改變事物狀態建立新的聯絡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並沒有否定事物的客觀聯絡。

  好,上面就是人們這節課所講的內容,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今天所講的內容。我們可以概括為:一個概念,兩個特徵。一個概念指的是什麼啊***學生回答***聯絡的概念。而兩個特徵呢?***學生回答***一是指聯絡具有普遍性,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孤立地存在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絡的整體。二是指聯絡具有客觀性,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的聯絡改變事物狀態,建立新的聯絡,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內容。

  《事物是普遍聯絡的》說課稿

  一 、 說教材:

  ***一*** 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

  第二課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綱,也可以說是唯物辯證法的濃縮、結晶,是從整體上體現辯證法和唯物主義內在的有機統一的重要內容,因而在本書中處於重要地位。第一節講述世界是普遍聯絡的問題,普遍聯絡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徵,它是辯證法的邏輯起點,也是第二課內容的邏輯起點。第一框講述事物是普遍聯絡,是從總體上講聯絡,是學好後面內容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和學生實際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識記:聯絡的概念。

  2*** 理解:聯絡的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事物聯絡的客觀性與人的活動的關係。

  3*** 運用:用事物的聯絡普遍性原理,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等。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聯絡的概念,體會概念的形成和抽象過程,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2***培養學生用聯絡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辯證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品德教育是政治課的重要教學目標,高中學生思維缺乏辯證性,遇到問題不會變通,通過本節課學習培養學生逐步樹立辯證思維的能力。通過事例的運用樹立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重點:

  普遍聯絡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徵,聯絡的普遍性自然就成為本節課的重點。

  ***四***教學難點:

  本節課學生第一次接觸辯證法,事物聯絡的客觀性與人的活動的關係就成為難點。

  二、說教法:

  1、根據哲學課程的抽象性、知識的系統性等特點,本節課採用的教學法主要有講授法、導問啟發法、總結歸納法、討論法等。核心觀點和難點由教師講授,使學生明確基本觀點。導問啟發法,創造氛圍,層層設問,啟發學生思考和歸納。總結歸納法,從具體的例項出發,分析、歸納抽象的哲學概念,這符合從具體到一般的認知過程和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討論法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根據政治課的知識廣泛性、時事性、說服性、列舉事實性等特點,運用了多媒體,以加大知識容量,加快教學節奏,列舉生動、豐富的教學事例,增強知識的趣味性。.

  三、說學法:

  本節課從匯入上教給學生從知識的內在聯絡上和體系上把握知識,在新課講授中教會學生應用“三段式”法則學習哲學,即原理、原理內容、工作方法有機結合起來,理論聯絡實際法,在教學中應用教學例項使學生既能從生活中感悟哲理,又學會用所學的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本節課共分為四個教學步驟。

  1***匯入新課:從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識體系上引出聯絡的觀點,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

  2***講述新課:根據知識的內在邏輯關係,把本課知識分為五大部分講述。每一部分都以設問連線,使知識環環相連,體現知識的內在邏輯關係。每一部分教學中又運用事例具體分析,以降低理論難度,使學生易於接受知識。對於教學重點和難點則通過學生參與討論來突破。

  3***課堂小結:用課件展示內容框架,使原理與方法論形成對應關係,易於學生接受知識.

  4***課堂練習:為了鞏固本節知識,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練習題,難易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