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教案的準備是一堂課質量好壞的重要條件之一,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

  濫竽充數一、複習匯入新課。

  1、抓住關鍵詞讀懂課文內容。

  2、找出寫人物言行的語句,概括人物的特點。

  3、朗讀課文,想想寓意。

  二、新課學習。

  1、運用以上方法獨立閱讀《濫竽充數》。

  ***1***抓關鍵詞“充”,聯絡課文,說一說“濫竽充數”是什麼意思。

  ***2***找出描寫南郭先生行動的語句,讀一讀,再說說他是怎樣一個人。

  ***3***齊湣王繼位後,南郭先生為什麼偷偷地逃走了?這說明了什麼?

  2、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補寫課文。

  《濫竽充數》這則寓言只有故事部分內容,請你補上一段作者的話。

  如:

  ***1***不會吹竽,卻混在吹竽隊伍裡充數,結果肯定是十分狼狽的。

  ***2***不會吹竽,卻混在吹竽隊伍裡充數,日子是長不了的。

  ***3***不會吹竽,卻混在吹竽隊伍裡充數,遲早是要露馬腳的。

  4、體會寓意。

  ***二***

  掩耳盜鈴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這節課王老師和大家一同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題目叫----“掩耳盜鈴”。

  2、通過昨天的預習,你知道課文題目中哪兩個是生字,這兩個生字你掌握了嗎?現在王老師板書,請你把這兩個字的寫法告訴我。

  3、在某學生的提示下,板書:掩耳盜鈴

  二、初讀課文,理解課題字面意思

  1、學生按下列要求自讀課文。

  ⑴課文較簡短,要求反覆朗讀,直到正確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減字、不錯字。

  ⑵思考:什麼叫“掩耳盜鈴”,請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解釋。

  2、學生自讀課文,並思考問題。

  3、檢查討論

  ⑴同桌互讀一遍,看看對方是否正確、流利地朗讀完全文。

  ⑵哪些同學在互讀過程中不小心讀錯了,請主動站起來,王老師再給你一次試讀的機會。***讀→評***

  ⑶在互讀中誰發現對方讀得特別好,不僅正確流利,而且也很有感情,誰推薦給大家,請他來讀一下,看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學習。

  學生讀→師生評***誰讀得好?為什麼?***

  ⑷課文哪一句話說的就是“掩耳盜鈴”的意思?

  出示: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

  ⑸理解:“盜”、“掩”

  ①課題與出示的句子比較

  盜:即“偷”

  ②“掩”的意思在句子中沒有解釋,你可用哪一個字來代替?

  a、教師引導板書:遮、堵、塞、捂

  b、出示幻燈***課文插圖,說說用哪一個字解釋最恰當***

  ⑹用自己的話說說“掩耳盜鈴”的字面意思。***捂住耳朵去偷鈴***

  ⑺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一個關鍵問題:

  這個人為什麼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或:這個人為什麼要捂住耳朵去偷鈴鐺***

  三、圍繞重點問題細讀課文

  ***三***

  矛與盾一、成語匯入,揭題設問

  1、分兩組比賽說成語,要求必須來自寓言故事。

  2、說說寓言有什麼特點。***假託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代寓言兩則》中的其中一個寓言故事《矛與盾》。***板書課題,指導學生寫好“矛與盾”三個字***

  4、說說讀了課題,讓你產生了哪些疑問?***矛與盾各是什麼樣的,分別用來幹什麼?這則寓言故事講了件什麼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二、自主學文,釋疑懂理

  ***一***解題***解決第一個問題***

  課件出示插圖及註釋,引導學生了解矛與盾各自的作用。

  ***二***讀通

  1、教師範讀,提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斷句停頓。

  2、學生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

  3、指名2-3名學生讀課文,由學生糾正朗讀中出現的問題。

  4、齊讀全文。

  ***三***讀懂***解決第二個問題***

  1、自讀課文,結合課後註釋,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說不通順的語句,就在書上標出來。

  2、將自學所得及疑問在四人小組中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質疑相機出示重點句子。

  句子一: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A:學生嘗試說句意,教師引導學生用現代語言說明白,說通順。板書“堅”

  B:想一想,“譽之曰”的“之”指的是什麼?

  C:這個人是怎樣誇讚的呢?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

  句子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A:提示:於,對於。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嘗試說句意。板書“利”

  B: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學生嘗試說句意。引導將“穿透”換一種說法。板書“何如”

  B:想一想,問話的人是出於什麼目的問這句話的?應該怎樣說好這句話?***引導學生以年輕人和老年人這兩種不同的身份來說好這句話。***

  3、練習把整個寓言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指名講。

  ***四***明理***解決第三個問題***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練習把這個故事演出來。***提示:根據你們小組的實際情況,可以採用課文的原話,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豐富故事中的情節,表演時要注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

  2、選擇兩個小組上臺表演,學生評議。

  3、這樣一個故事,你有問題嗎?***引導學生質疑為什麼“其人弗能應也”?***學生通過討論可得出:這個人不論怎樣回答,都會和自己剛剛說過的話相牴觸。進而教師乘機揭示成語“自相矛盾”***

  4、進一步討論:你覺得這個人可笑嗎?可笑在哪裡?

  5、情景延伸:這個人被這麼一問,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裡,他長吁短嘆,非常懊喪,這時,他的一位好友來到他家中,瞭解了情況後,就熱心地開導他。就請你扮演他的朋友來開導他,好嗎?***教師扮演賣矛與盾的人,請學生在稍作準備後上臺表演,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明確寓意。***

  6、現在,我們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語言和行動不一致,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碰到過類似的事情嗎?與同學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