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繪畫的發展歷程

  明代畫風迭變,畫派繁興。在繪畫的門類、題材方面,傳統的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盛行,文人墨戲畫的梅、蘭、竹及雜畫等也相當發達。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早期繪畫

  從 洪武***1368~1398***至 弘治***1488~1505***年間。明代宮廷繪畫與浙派盛行於畫壇,形成了以繼承和發揚南宋院體畫風為主的時代風尚。明代宮廷繪畫 承襲宋制,但未設專門的 畫院機構。朝廷徵召的許多畫家,皆隸屬於內府管理,多授以 錦衣衛武職。畫史稱他們為 畫院畫家,實際上是宮廷畫家。洪武和永樂***1403~1424***兩朝屬 初創時期,機構未臻完備,風格也多沿續元代舊貌。至宣德***1426~1435***、 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年間浙江與福建兩地繼承南宋院體畫風的畫家,陸續應召入宮,遂使明代院畫一時呈現出取法南宋院體畫的面貌,宮廷繪畫創作達到鼎盛時期。

  正德***1506~1521***以後,吳門派崛起,逐漸取而代之。明代宮廷繪畫以山水、花鳥畫為盛,人物畫取材比較狹窄,以描繪帝后的肖像和行樂生活、皇室的文治武功、君王的禮賢下士為主。如商喜《明宣宗行樂圖》、謝環《杏園雅集圖》、倪端《聘龐圖》、 劉俊《雪夜訪普圖》等都是其例。山水畫主要宗法南宋馬遠、夏圭,也兼學郭熙,著名 畫家有 李在、 王諤、 朱端等人。李在仿 郭熙幾乎可以亂真,王諤被稱為“明代馬遠”。花鳥畫呈現多種面貌,代表畫家有擅長工筆重彩的邊景昭,承襲南宋院體傳統,妍麗 典雅而又富有生意。孫隆從北宋徐崇嗣脫胎而出,專攻沒骨法。林良以水墨寫意花鳥著稱,筆墨洗練奔放,造型準確生動。呂紀工寫結合,花鳥精麗,水石粗健,自成一派。明代宮廷繪畫雖未取得像宋代院畫那樣劃時代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有新的開拓。

  戴進 《 仿燕文貴山水圖》 山石皴染兼施,淡墨烘暈,邊皴邊染的藝術表現手法,使畫面呈現出一派煙霓瀰漫之態,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江南潤澤清幽的自然風光。此圖佈局平穩,用筆圓渾,淡墨的巧妙運用,使圖中韻致舒雅。前景用濃墨圓點點畫樹叢,並以此襯出茅屋數椽,與右側溪水小橋、點綴人物相互照應,形成畫面的視覺中心。房舍裡有高士遠眺,小橋上有士人覓句,書童侍後,一派悠然閒適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圖中峰巒,近坡皆用沒骨法,而視覺中心部分的房舍、樹木則以中鋒線條畫成,從而形成強烈的藝術對比。畫面由近而遠,層次分明,極富空間感,給讀者展現出一種空曠高遠的境界。圖中自款“錢塘戴進寫奉用言老師清供”,鈐兩印。右上角有董其昌款識:“國朝畫史以戴進為大家,此學燕文貴,淡蕩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為奇絕”。故以《仿燕文貴山水》名之。講仿燕氏,其實亦不盡然,但題畫中點出此圖“不作平日本色”和意境締造的特點,倒是恰到好處。戴進山水,主要師承南宋。明王世貞講他“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馬遠、夏圭,而妙處多自發之”。實際上,戴進除師法南宋四家外,還涉獵關仝、董源、范寬、米芾等諸家,使他的山水畫在水墨蒼勁的同時又渾厚沉鬱,從而形成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仿燕文貴山水圖》就是這樣一幅別出心裁,使人清新淡爽、耳目一新的佳作。

  沈周 《臥遊圖》冊頁共十七開。畫冊開首作者自書“臥遊”兩字,楷法勁健。以後各開依次畫:仿雲林山水***水墨***,杏花***設色***,蜀葵***設色***,秋柳鳴蟬***水墨***,平波散牧***設色***,梔子花***設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設色***,批杷***設色***,秋山讀書***設色***,石榴***設色***,雛雞***水墨***,秋江釣艇***設色***,菜花***設色***,江山坐話***設色***,仿米山水***設色***,雪江漁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題詩或詞。

  末開跋雲:“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 自謂臥遊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全冊引首、畫、題詩、跋尾,成為統一的整體,表現著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純樸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適,怡然自樂。

  圖系《臥遊圖》之《江山坐話》。是此冊頁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圖中近景集中於畫面右下角,溪邊濃蔭下兩高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三株不同點法的樹木交融錯落,與左邊山坡遙相呼應;遠處屋宇若隱若現,藏露有致;遠山含煙,結構雅馴。款題:“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遊。”沈周鈐朱文印一方,上刻“啟南”二字。為沈周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沈周此冊頁除七幅山水小景外,還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鳴蟬》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 《枇杷》剪裁得體,運筆酣暢,結構嚴謹,設色淡雅,均系沈周神來之筆。

  浙派以戴進和吳偉為代表,活動於宣德至正德年間。因創始人戴進為浙江人,故有浙派之稱。繼起者吳偉為湖北江夏***今武漢***人,畫史亦稱他為江夏派,實屬浙派支流。戴、吳二人都曾進過宮廷,畫風亦源自南宋院體,故浙派與宮廷院畫有密切的關係。戴進、吳偉作為職業畫家,畫藝精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都很擅長,山水畫成就尤為突出。但二人風格又有所區別,戴進變南宋的渾厚沉鬱,而為健拔勁銳之體,但仍不失謹嚴精微;吳偉以簡括奔放、氣勢磅礴見勝。論者謂他“源出於文進***戴進***,筆法更逸,重巒疊嶂,非其所長,片石一樹,粗簡者,在文進之上。”戴進、吳偉前後踵接,影響了一大批院內外畫家。追隨者有張路、蔣嵩、汪肇、李著、張乾等人。張路的山水畫水墨淋漓,人物畫則以挺秀、灑脫見長。蔣嵩善用焦墨,筆法簡率。汪肇作品多動盪之勢。李著學吳偉筆法,遂成江夏一派。浙派至後期,一味追求粗簡草率,積習成弊,正德後遂見衰微。明代後期藍瑛,有人稱之為“浙派殿軍”,從師承、畫風看,實與浙派無涉。

  明代早期,江南地區還有一批繼承元代水墨畫傳統的文人畫家,如徐賁、王紱、劉珏、杜瓊、姚綬等人。徐賁山水承董源、巨然,筆法蒼勁秀潤。王紱喜用披麻兼折帶皴作山水,繁複似王蒙,墨竹挺秀瀟灑,被稱為明代“開山手”。劉珏山水取景幽深,筆墨濃郁,近王蒙、吳鎮。杜瓊善水墨淺絳山水,多用幹筆皴染。姚綬主要師法吳鎮、王蒙,風格蒼厚。他們的畫風堪稱吳門派先驅。

  唐寅《王蜀官妓圖》

  還有一些畫家,雖未歸宗立派,亦各有建樹。如初宗馬遠、夏圭,後師法自然,以畫《華山圖》著名的王履;被稱為院派,給唐寅、仇英以較大影響的周臣;擅長水墨寫意人物和山水的郭詡、史忠;以白描人物著稱的杜堇等人。

  :中期繪畫

  約自正德***1506~1522***前後至萬曆***1573~1620***年間蘇州地區崛起以沈周、 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派,主要繼承宋元文人畫的傳統,波瀾日壯,成為畫壇主流。

  明代中期,作為紡織業中心的蘇州,隨著工商業的發展,逐漸成為江南富庶的大都市。經濟的發達促進了文化的繁榮,一時人文薈萃,名家輩出,文人名士經常雅集宴飲,詩文唱和,很多優遊山林的文人士大夫也以畫自娛,相互推重。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崇尚筆墨意趣和“士氣”、“逸格”的元人繪畫傳統,其間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最負盛名,畫史稱為吳門四家。他們開創的畫派,被稱為吳門派或吳派。

  沈周和文徵明,是吳門派畫風的主要代表。他們兩人都淡於仕進,屬於詩、書、畫三絕的當地名士。他們都主要繼承宋元文人畫傳統,兼能幾種畫科,但主要以山水畫見長,作品多描寫江南風景和文人生活,抒寫寧靜幽雅的情懷,注重筆情墨趣,講究詩書畫的有機結合。兩人淵源、畫趣相近,但也各有擅長和特點。沈周的山水以粗筆的水墨和淺絳畫法為主,恬靜平和中具蒼潤雄渾氣概,花卉木石亦以水墨寫意畫法見長,其作品主要是以氣勢勝。文徵明以細筆山水居多,善用青綠重色,風格縝密秀雅,更多抒情意趣,蘭竹也瀟灑清潤。唐寅和仇英有別於沈周、文徵明,代表了吳門派中另外的型別。唐寅由文人變為以賣畫為生的職業畫家,仇英為職業畫家,在創作上則受文人畫的一定影響,技法全面,功力精湛,題材和趣味較適應城市民眾的要求。他們兩人同師周臣,畫法淵源於李唐、劉松年,又兼受沈周、文徵明和北宋、元人的影響,描繪物象精細真實,也重視意境的創造和筆墨的蘊藉,具有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唐寅的山水畫多為水墨,有兩種路數:①以李唐、劉松年為宗,風格雄峻剛健;②為細筆畫,風格圓潤雅秀。人物畫則時工時寫,工筆重彩仕女承唐宋傳統,細勁秀麗,水墨淡彩人物學周臣,簡勁放逸。仇英從臨摹前人名跡處得益,精謹清雅,擅長著色,以青綠山水和工筆人物著稱。

  徐渭的《萄葡圖》,正是這種意義上的重要作品。此圖純以水墨寫葡萄,隨意塗抹點染,任乎性情。畫藤條紛披錯落,向下低垂。以飽含水分的潑墨寫意法,點畫葡萄枝葉,水墨酣暢。葡萄珠的晶瑩透徹之感,顯得淋漓酣暢。可看作是文入畫中趨於放潑的一種典型。

  吳門四家傑出的藝術成就,在當時產生巨大的影響,從學者甚眾。宗法沈周的有王綸、陳煥、陳鐸、杜冀龍、謝時臣等人,王綸為沈周的入室弟子,陳煥較為粗重蒼老,杜冀龍稍變沈周之法,謝時臣以氣勢縱橫、境界巨集偉見勝。追隨文徵明的不下二、三十人,著名的有文嘉、文伯仁、陸治、錢□、陳淳、陸師道、周天球等。文嘉山水疏簡,文伯仁縝密,陸治勁峭,錢□粗重,陳淳放筆寫意,陸師道細筆勾染,周天球兼善蘭石,諸家各具特色。吳門派諸家中陸治、陳淳、周之冕在花鳥畫領域中尤有新創。陸治是文徵明的學生,花鳥畫兼取徐熙、黃筌兩派之長,創文人畫的工筆花鳥新格,筆墨細秀,設色淡雅,有妍麗派之稱。陳淳亦出文徵明門下,花鳥畫受沈周影響,繼承水墨寫意技法,在造型的洗練、筆墨的放逸、情致的跌宕等方面有所發展,開啟了徐渭的大寫意畫派,與徐渭並稱。周之冕受吳門派影響,融匯陸治、陳淳兩家之長,另創一兼工帶寫的小寫意畫法,被稱為勾花點葉體。吳門派發展到明末,因循守舊,徒仿形貌,其地位被另闢蹊徑、重倡文人畫的董其昌及其流派所取代。

  :後期繪畫

  約自萬曆至崇禎***1628~1644***年間繪畫領域出現新的轉機。徐渭進一步完善了花鳥畫的大寫意畫法。陳洪綬、崔子忠、丁雲鵬等開創了變形人物畫法。以 張巨集為代表的蘇州畫家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闢蹊徑,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他們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迴歸自然,到大山裡去寫生,師自然造化,悟出了繪畫的真諦。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使山水畫活了起來。

  徐渭是繼陳淳以後,從根本上完成水墨寫意花鳥畫變革的一代大家,其畫風有力地推進了後世寫意花鳥畫的發展,畫史稱為青藤畫派。他的花鳥,吸取了宋元及沈周、林良、陳淳等水墨花鳥的長處,又有重大革新。在題材方面,他大膽突破客觀物象形質的侷限,賦予物象以強烈的個人情感,作品或緣物抒情,或借題發揮,一反吳門派文人畫恬適閒雅的意趣,而直抒激盪不平的心情,產生撼人心絃的藝術感染力。在藝術形式上,他擅長潑墨法,以狂草般的筆法縱情揮灑,不拘成法,形象脫略形似,追求氣韻,墨色滋潤淋漓,奔放流動,充分發揮了生宣紙的暈滲效果。這種隨意點染的畫法,氣勢磅礴,縱橫睥睨,恰當地表達了畫家熾熱激憤的情懷。徐渭的畫風,對清代的朱耷、石濤、揚州八怪、海派乃至現代的齊白石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明代肖像畫在人物畫中較為發達,民間畫工中尤多寫真能手,至明代後期更有發展,曾鯨為其中富於創新精神的代表畫家。他的肖像畫重墨骨,即在用淡線勾出輪廓五官後和以淡墨渲染出明暗凹凸後,再以色彩烘染數十層,必窮匠心而後止。這種畫法較富立體感,可能已受到當時新傳入的西洋畫法的一定影響。學者甚眾,遂形成波臣派,影響直至清代。

  陳洪綬《夔龍補袞圖》

  明代晚期是吳門畫派最興盛的時期,他們重視繼承古代人的筆墨傳統,把對風格的追求作為藝術的重要目的。而且,由於他們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有各自的美學追求,從而也具有一定的創造性。他們的筆墨技巧和表現手法,對後來畫壇有很大影響。湧現出一批師法自然,重視寫生的優秀畫家,張巨集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張巨集***1577~1652年後***字君度,號鶴澗。吳***今江蘇蘇州***人。清康熙七年,鄒喆曾為他的《山水圖》記年,悉知他活到了清初。張巨集師法沈周,又重視寫生,作品筆力峭拔,墨色溼潤,層巒疊嶂,丘壑深邃。他的畫以石面連皴帶染為特色。又能畫寫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吳門畫壇的中堅人物。另據史書稱,張巨集92歲尚健,仍在作畫。

  張巨集既是一位出色的文人畫家,同時又具備職業畫家的高超畫技與敬業精神,作畫一絲不苟,非精品而不出。為後人所敬仰,吳中學者尊崇之。他的繪畫繼承了吳門畫派的風格和特色,在寫生的基礎上搞創作,師自然造化,悟出了繪畫的真諦,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使原本呆板的山水畫活了起來。他的畫作整個畫面看起來深遠高逸,山石堅硬敲擊有聲,流水清澈涓涓而下,為書畫注入了靈性,使人身臨其境,恍若隔世。他的山水畫用渲染的手法烘托出超凡脫俗的氣氛,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人彷彿置身於畫卷中。畫面清新典雅,氣氛和諧,奇峰怪石,濃密古木,清風飛泉,意境空靈清曠。

  明代後期山水畫,以張巨集為最著名,吳門畫派到此進入全盛時期。並對其他畫派產生深遠影響,其中較著名的畫家有莫是龍,陳繼儒與他為至交,趙左亦常為其代筆,他們都是松江派主將;顧正誼創華亭派,董其昌早年曾受其啟導,宋旭亦屬華亭派鉅子,沈士充受業於宋懋晉,兼師趙左,也為董其昌代筆,世稱雲間派。另外,受吳門派影響的晚期畫家還有程嘉燧、李流芳、卞文瑜、邵彌、楊文□等人。程嘉燧的山水枯簡疏放,李流芳爽朗清秀,卞文瑜細秀,邵彌簡逸,楊文□兼具枯筆、秀潤兩種風貌。

  除蘇鬆地區外,晚明時期還出現了不少地區性的山水畫派。如浙江錢塘的藍瑛創武林派,安徽蕪湖的蕭雲從創姑熟派,浙江嘉興的項元汴、項聖謨創嘉興派,江蘇武進鄒子麟、惲向創武進派等,這些派別大多影響不大。明末清初,雖然形成名目繁多,關係複雜的山水畫派別,但大多受吳門派和董其昌影響,統屬於文人畫的系統。

  明代文人墨戲畫也很發達。專門以墨竹著名的有宋克、王紱、夏□、魯得之,以墨梅著名的有孫以吉、陳憲章,以墨蘭著名的有周天球等。其中夏□的墨竹,被當時稱為第一。

  陳子和 《蘇武牧羊圖》 漢武帝時代蘇武在北海雪地牧羊的故事,是中國歷史人物畫中較為常見的題材。—般描繪蘇武手持使節,或坐或立,姿態寧靜,神情溫和。此圖則不同,蘇武面部微仰,斜看寒柯,兩袖拱胸前,不僅扶節,而且腰掛佩刀。兩眼炯炯有神,正氣凜然。背景用淡墨烘染,寒氣迫人,襯托出主題人物威武不屈的忠貞氣質。人物、羊群、老樹、荒草,筆墨縱橫揮灑,奔放中不失法度,畫風屬吳偉一路。時代也相接近。明代浙派中有不少福建畫家,陳子和即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傳世較少,此圖為其七十一歲時作,尤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