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樂器簫

  簫,分為洞簫和琴簫,皆為單管、豎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中國古代吹奏樂器。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古代樂器簫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簫 - 歷史

  簫的產生,其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中國考古學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發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現存浙江博物館***。這批骨哨是用鳥禽類中段肢骨製成的,古代人將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後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們長7釐米左右,管徑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開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幾個音來,於是就形成了骨哨。儘管考古學家們稱之為骨哨,但從它的形狀、結構和發聲原理同現代簫笛作一比較,已基本上具備了樂器的雛形。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骨哨應該就是簫笛的鼻祖呢?無怪今天有許多管樂大師們都認為骨哨就是今天的前身,因此乾脆稱它為“骨笛”。那麼用竹子做的吹奏樂器又是什麼年代形成的呢?《呂氏春秋》中寫有:“黃帝命伶倫伐崑崙之竹為管”的記載。據說遠古時期氣候較暖,中國黃河流域遍長竹子,只是因為後來氣候變化,竹子的生長線才南遷到長江流域。伶倫伐竹為管的記載,充分說明了用竹子做樂器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了。據傳,後人將伶倫所訂的律管編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簫。

  在虞舜時代,曾出現過一部稱之為“箾韶”的古代樂舞,“箾”即是今天的“簫”字。因為這部樂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簫來演奏的,所以我們認為《韶》的演奏使簫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頌大禹治水為內容的古代樂舞,它共分為“九成”***九段音樂***,用“籥”伴奏,又稱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簫的前身。由此可見從《箾韶》到《大夏》,簫曾在中國音樂史上經歷過多年的輝煌時代。周代,曾將我國古代樂器分為“八音”,它們分別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樂器,其中“竹”就是指簫和篪。自從國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簫做為古代樂器的實物才得以我們親眼所見。因此提起“絲竹”二字,人們自然會想到這種樂器。[2]

  唐代以前指多管“簫”,即“排簫”。

  單管簫的管體一般呈圓柱形,通常有6~8個側指孔,吹奏時,用手指按孔,可控制不同音高。多管簫為每管一音,無側孔。排簫的稱呼最初見於唐代趙璘的《因話錄》,《元史》中正式稱多管“簫”為“排簫”。

  現今單管簫,稱“洞簫”。

  《通典·樂器》引《世本》:“簫,舜所造。其形參差象鳳翼,十管,長二尺。”

  今之單管洞簫,唐代以前稱“笛”,宋代稱“簫管”。

  古簫***排簫***有大小之分,大簫稱“言”;小簫稱“筊”。簫的大小也以管數多少來區分,管數多則為大簫,管數少為小簫。

  《廣雅·釋樂器》:“簫,大者二

  十四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簫,古代用於宮廷雅樂邊稜音氣鳴樂器。“八音”分類屬“竹”。漢唐以來的石刻、壁畫以及墓俑儲存了許多吹奏排簫的形象。排簫的種類繁多。從管數***也稱“彄數”***組成看,就有十到二十四管不等的十餘種。從形制看編管參差排列如鳳翼,有呈單翼狀的;有呈雙翼狀的。從製作材料看,排簫除竹質外,還有骨質、石質的。目前所知的最早竹質排簫實物為曾侯乙十三管排簫,距今已2,400多年。最早的石排簫實物為淅川下寺1號楚墓出土的十三管石排簫,用整塊漢白玉雕琢而成,距今約2,500多年。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遺址的商末周初長氏貴族大墓,出土的禽骨排簫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實物,距今約3000年。

  簫的起源有二說。一說,出自“籟”。《莊子·齊物論》:“女***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晉·郭象注:“籟,簫也。”二說,出自“籥”。龠,甲骨文作“”。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龢言》:“龠字既象編管。”籥古字為籥龜。《集韻·平簫》:“簫,或作籥龜。參差象鳳之翼也。”

  唐宋時期的排簫因應用場合或樂種的不同,衍生出“燕樂簫”、“鼓吹簫”、“教坊簫”、“龜茲簫”等。唐代十部伎中,除天竺、康國外,清樂、西涼、龜茲、疏勒、安國、高昌、高麗、燕樂等部伎都採用了排簫,足見它在當時宮廷音樂中的重要地位。一般認為,單管簫出自羌中,四孔,豎吹。漢代也稱“羌笛”,簡稱“笛”。後經京房加一孔,為五孔。漢至唐代一直把橫吹和豎吹的兩種有側孔邊稜音氣鳴樂器統稱為“笛”。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五:“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為之注云:‘七孔,長一尺四寸,’此乃今之長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謂之‘橫吹’,非融所賦者。”

  魏晉時期,豎吹的單管簫已有六孔,仍稱“笛”。故在此以前的豎笛和橫笛常被後人相混淆,為了區別比兩者,樂家常稱排簫為“古簫”。

  宋·朱熹《朱子語類·樂》:“今之簫管,乃是古之笛,雲簫方是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

  直至宋元以後才逐漸把排簫、洞簫、橫笛三者較明確地區分開來。?a href='//' target='_blank'>樂譜韃牧俠捶鄭?兄裰?紫竹簫***、陶瓷***德化瓷簫***、玉***白玉簫***、金屬***鐵簫***、紙質***紙簫***等。

  早在《尚書·益稷》中記載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當因韶樂伴奏樂器以簫***當時為排簫***為主而有此稱。

  西晉樂工列和、中書監荀勖所改革的笛為6 孔***前5、後1***,其形制與今天的簫已非常相似了。東晉的桓伊,擅長音樂,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簫***,是江南數第一的吹簫名手,地位和聲望都已很高。他曾為素不相識的王徽之吹奏過三段樂曲***即流傳千古的《梅花三弄》***,在歷史上被傳為佳話。

  魏晉南北朝時,簫已用於獨奏、合奏,並在伴奏相和歌的樂隊中使用。

  清代,清《律呂正義後編》記載:“明時乃直曰簫,不復有豎篴。今簫長一尺八寸弱,從上口吹,有後出孔;笛橫吹,無後出孔。”

  品種

  簫一般為竹製,也有玉製的玉簫和銅製的銅簫等。簫的種類分為:

  洞簫:直徑為2.2釐米左右,開前五後一六 個音孔通常民間流行的就是這種簫。有種改良洞簫,開前七後一八孔,音量比較大,轉調比較方便***,洞簫一般用於獨奏。

  琴簫:直徑比洞簫略細,開前七後一八個音孔,音量比洞簫小,通常用於與古琴合奏。一般琴簫會在中間接個銅節,為兩節簫或三節簫,目的是為了在需要調調時可以更好地調整曲調以達到與古琴音調一致。方便。

  玉屏簫:直徑在1.05釐米左右,比琴簫還要細,開前五後一六個音孔,常採用貴州玉屏產的黃色竹子製作,這種簫音量更小,簫外有時雕龍刻鳳,一般用於自娛或作為工藝品。

  紫竹洞簫,管身較粗,節數不限,音色低沉巨集亮,多用於獨奏或合奏。

  九節簫,管身上有九個節並刻有各種圖案或文字雕飾,有的還在下端嵌著牛骨圈。管身外塗黑漆的又叫黑漆九節簫。這兩種九節簫,發音淳厚、音色優美,適用於地方戲曲或輕音樂,有時也用於獨奏或合奏。

  現代八孔簫,有一種八孔簫,管徑採用洞簫的尺寸,音孔像琴簫一樣開了八個音孔,稱為八孔簫,吹奏方法與六孔簫***傳統洞簫***完全一致,僅在指法上略有不同。這種八孔簫的優點是:音量大,轉調方便。一般在藝術院校最常用。

  構造

  簫由一根竹管做成,較曲笛長,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管內去節中空,吹口開在上端邊沿,由此處吹氣發音。在簫管中部,正面開有五個音孔,背面開有一個音孔。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兩個圓孔是出音孔,可用來調音。在出音孔下面的兩個圓孔為助音孔,它起著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用此孔栓系簫穗為裝飾。簫不設膜孔,專業演奏的簫音孔增至八孔,並帶有銅插口,可調節音高音低,方便於樂隊的合奏。簫依據材質和製作工藝以及音色的專業程度分為:普及簫,專業簫和精品簫。普通簫用紫竹製成,不論節數,外漆樹脂漆。對材質的要求低,適合於一般演奏和練習用。專業簫選用檔次較高的紫竹,製作工藝精良,適於音樂演出使用。精品簫的選材極為講究,對竹子的長相,老結度,竹子的發音,振動以及節數都有一定的講究,其中九節簫更是簫中珍品,都為演奏和收藏。

  製作

  簫比曲笛長且細,竹製。

  製作時,首先要注意選材,吹口和音孔必須在一條直線上,音階必須準確。

  簫的構造較簡單,用紫竹、黃枯竹或白竹製作,全長70~90釐米,比曲笛稍長而細,管身內徑1.2~1.4釐米,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裡面去節中空。吹口開在上端邊沿,由此吹氣發育音。在簫管中部,正面開有5個音孔,背面有1個音孔,用以控制音的高低,起著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拴系飄穗***裝飾絛帶***用。

  簫的音質優劣,與選用的竹材和製作關係很大。要選用冬至到春分期間採伐的竹子,以生長期在三年以上的老竹為佳,竹質應堅實、分量較重,紫竹以竹花均勻,呈紫褐色的為佳,無蟲蛀、幹縮、劈裂、蜂腰和大腹等缺陷,管身圓滿、紋理細密順直。

  製作時,吹口和音孔須不一定要在一條直線上,尤其是E調以下,音孔應根據手指較舒適的位置進行符合人體工學的開孔。吹口上方下圓,音孔要圓,並都掏成向內的傾斜形,孔壁要光,內膛應光潔,竹節磨光,兩端平整,兩埠徑不能相差過大,漆飾應美觀。在音質上,音階應準確,不論輕吹重吹,音響都應清麗,不能有空洞或差異的聲響。音色應淳厚、優美、圓潤。

  定調

  簫的演奏技巧與笛類似,但不如笛靈敏。

  簫的定調不一,常見的為G調,還有F調、C調等。6個音孔全閉時,筒音為***d1***,通過超吹,音域由***d1~e3***,有兩個八度另一個大二度。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區發音深沉,弱奏時很有特色;中音區音色圓潤、優美;高音區發音緊張。簫的音量較小,樂隊用幾支簫同時演奏效果較佳。單用一支簫演奏時,配器上要注意音量對比適度。

  在簫傳統的調名稱呼上,不管簫的長短,還是調的高低,凡是六孔簫以第三孔作“1” ,八孔簫以第四孔作“1”,都稱為“小工調”,凡是六孔簫的第六孔作“1”,八孔簫以第八孔作“1”都稱為“正宮調”,凡是六孔簫以第四孔作“1”,八孔簫以第五孔作“1”,都稱為“凡字調”,凡是六孔簫以第五孔作“1”,八孔簫以第七孔作“1”都稱為“六字調”,凡是筒音作“1”,都稱為“乙字調”, 凡是第一孔作“1”,都稱為“上字調”,凡是第二孔作“1”,都稱為“尺字調”。

  笛和簫

  笛子橫吹有膜孔,簫豎吹且沒有膜孔,但有後音孔。簫亦稱“篴”、“箎”、“籥”等等。有的音樂詞曲是這樣說明的:古代樂器,竹子製作,上有音孔象笛子。沒有說明是橫吹還是豎吹。也有短的豎笛,不貼膜,音色在笛簫之間,更接近笛子。那麼,在遠古時代,不貼膜的橫吹樂器與豎吹樂器各方面區別不大,音色更接近簫。

  關於簫與笛的起源,說法不一,據《周禮》記載,周代的雅樂中已用到“篴”。與笛同音同義。但篴為豎吹,並非橫吹之笛。另相傳此種樂器原出於羌中,漢代稱“篴”。最初為四個指孔。西漢京房加1孔,成為5孔,晉代的篴已有6個指孔,與現代的簫相似。隨著考古專家的發掘,湖北隨州出土兩支春秋戰國時期的橫吹。開6孔,形制與竹笛極為類似,只是一端封閉。魏晉時,已作為樂隊中的主奏樂器。唐時,出現了前6孔,旁1孔加竹膜的笛子,稱七星笛***《樂書》***。到了元代的龍笛,已與今天的6孔竹笛完全一致。至此。笛與簫的概念已基本澄清:橫吹為笛,豎吹為簫。那麼,究竟哪種樂器最先為人們所創造並使用呢?從人體身體結構來看,豎吹更符合人體正常的動作狀態,而橫吹則需要一支胳膊向旁邊,而另一支胳膊則需要超過前胸到身體另一側。所以應該豎吹在前,橫吹在後。但由於橫吹音量大。傳得遠,加上膜以後音色清脆,明亮,表現力強,吹笛子的人逐漸多了起來。簫的音量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適於獨奏和重奏。吹奏音量小是由於簫本身結構所致。簫的吹孔很小,並且依管壁厚度向內傾斜,這樣吹奏時氣流一大反而吹不響了。簫適於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調,寄託寧靜悠遠的遐思,表現細膩豐富的情感。幽靜典雅,回味無窮,知音難遇,陶醉其中。對我們當今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生活來說,它無疑能使諸君領略到質樸的美,返璞歸真,鬆弛崩緊的神經,追求情緒中的安寧,使思維意識隨之昇華,得到美的享受。

  簫的演奏知識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和打音等,但靈敏度遠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適於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簫不僅適於獨奏、重奏,還用於江南絲竹、福建南音、廣東音樂、常州絲絃和河南板頭樂隊等民間器樂合奏,以及越劇等地方戲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開始洞簫奏出輕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擬的鼓聲,描繪出遊船上簫鼓鳴奏的情景,在整個樂曲中,簫聲綿綿,流暢抒情。

  此外,琴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動聽,更能表達出樂曲深遠的意境。

  簫的指法表

  分為八孔簫與六孔簫,六孔簫指法與竹笛類似,現多使用八孔簫,在六孔簫的基礎上新增二六孔,使筒音作3和筒音作6指法不必再按半孔,方便轉調,目前初學都建議八孔簫,專業演奏領域也多是八孔簫。

  演奏姿勢

  簫的演奏姿勢有站式和坐式兩種,演奏時一定要保持身體的自然狀態。

  ***一***立式

  獨奏或重奏時一般採用立式。兩臂自然向前,兩手持簫,手指自然彎曲,胸部和腰部要直,但不能挺胸鼓肚,頭部向前但不能前傾更不能後仰。雙肩和雙肘自然下垂,切忌聳肩。簫放在嘴上時與身體約成45度角,因為角度太小了容易低頭,太大了又容易揚頸,這樣不但姿勢不雅,也影響呼吸。兩腿站定,兩腳稍稍分開,身體重心落於兩腿之間。

  ***二***坐式

  合奏或伴奏時一般採用坐式。坐式上半身和立式完全相同。座椅高低要合適,切忌一條腿架在另一條腿上,這樣不但姿勢不雅,同時也影響正常呼吸。簫尾忌搭靠在膝蓋上。

  吹簫姿勢是最符合人體生理結構特點的,因此持簫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保持人體自然狀態,便能很快掌握正確的演奏姿勢。[3]

  持簫方法

  八孔簫使用自然持簫法,上把位可用指尖按孔,下把位切勿四指都用指尖按孔,些方法手指手腕會非常累,也影響手指的靈活性,第一孔用指尖按孔,其餘三指伸直自然按在孔上。如右圖

  呼吸方法

  正確的呼吸方法對於吹奏管樂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採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

  正確的呼吸方法對於吹奏管樂是十分重要的,中國民間吹管樂非常重視用“氣”,氣息運用得當,才能較長時間的自由演奏,否則,吹一會就會感覺累,還可能有胸悶氣短的現象,時間長了,於身體不利,所以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至關重要。

  呼吸方法可分為三種:

  胸式呼吸

  完全用胸部控制氣息,氣吸到肺裡後,由胸部向外擠壓,這樣,吸氣量不能達到最大值,氣流不穩定,氣息也不能持久,身體易感疲勞,這種方法不好控制氣息,也有損健康,所以一般不提倡採用胸式呼吸方法。

  腹式呼吸方法

  吸氣時將橫隔肌下沉,儘量擴大腹部與腰部,民間說法叫做“氣沉丹田”。呼氣時,丹田要繃住勁,一點一點均勻地將氣吹出,經過反覆練習,這種呼吸方法是能夠掌握的。腹式呼吸能有效的控制氣流,均勻的將氣吹出,還可根據音樂需要增強或減弱氣流強度,做出強弱變化和腹顫音效果,是一種正確的呼吸方法。

  胸腹式聯合呼吸法

  吸氣時胸部、肋部、腹部、腰部同時向外擴張,最大限度地將氣吸入,這樣肺吸入的空氣量比前兩種方法都要大。

  採用胸腹式呼吸時。當整個呼吸肌肉組織聯合工作時,呼吸肌肉所承擔的負荷分佈得非常均勻,這樣,呼吸肌肉不易感到疲乏。

  綜上所述,初學者首先應學會腹式呼吸,熟練後再加上胸部擴充套件動作,就是胸腹式聯合呼吸。

  練習時先用鼻子將氣慢慢吸入,這時就能體會到腹部自然向外擴張,腰部也有向外擴張的感覺,這就是正確的自然呼吸的感覺,以後逐漸加快吸氣速度,再試著不改變腹部、腰部動作的情況下而改用嘴吸氣,這樣你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正確吸氣方法。吹奏時隨著氣的撥出腹部逐漸收縮,但丹田一定要繃住勁,找向外拉的感覺,這就是控制。

  口形介紹

  口型是指吹簫時口的形態,它包含了“風門、口風、口勁”三方面的因素。正確的口形才能發出良好的音色。

  風門是雙脣間橢圓形的空隙,供氣流通過。風門的形狀是決定口形的主要因素。口風也稱為氣的流速。口風的急緩***氣的流速快慢***主要靠丹田氣控制。口勁是控制風門大小和口風急緩時上下脣肌和麵部肌肉收放時所用的力量。吹奏時的口形是千變萬化的,他的變化集中表現在風門大小、口勁大小及上下脣的移位上。

  吹奏時脣部肌肉自然貼住牙床同時兩邊嘴角稍稍收縮***像微笑一樣***,使上下脣肌的力量點集中在中間使雙脣中央呈橢圓形風門,舌頭呈自然狀態,口腔稍有擴張,上下脣的位置要求前後基本一致,但上脣略微向前,吹奏時脣肌受氣流衝擊而自由向前遊動,這樣在脣肌控制下的口形是正確的口形。風門應對準吹孔,下脣貼住吹孔內側的邊緣,蓋住吹孔約四分之一處,將氣流匯成空氣柱,以“嗚”的嘴形來吹奏,以求氣流的集中和穩定。口形隨著音的高低變化而變化。吹低音時風門放大,口風較緩,口勁較小;高音時則相反。

  掌握好風口、口風、口勁之間的關係是吹好簫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