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初中美術教學中的創作教學

  論文關鍵詞:生活 想象 創造力
  論文摘 要:美術教學工作發現,很多學生在繪畫時作品缺乏新意,脫離生活,技法陳舊,沒有創造性,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筆者經由多年的美術教學認為,在美術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生活,走進生活,創設情景,發揮想象,在創作中發揮自己的個性,採用靈活多變的方式積極參與到美術創作活動中來,是美術改革的重要方向。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任何一個藝術家,如果離開生活這個寬闊的海洋,那他們的藝術之源便會乾涸。元代畫家黃公望“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中生,意態忽忽,人不測為何,樂而忘返。”唐代畫家王默“扁舟泛海,”以盡覽“海中之水”為趣。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早年當過工人、水手、淘金者,廣泛的遊歷人生……[1]這些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人們以豐富的人生告訴酷愛藝術的年輕一代應該學習自然,走進生活。筆者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學生學習的體驗及素質教育下的課改精神,得出如下體驗: 
   
  一、認識生活,體驗生活 
   
  藝術作品的創作離不開藝術家深厚的生活基礎和豐富的學問知識,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家都非常重視生活對創作的作用。大詩人歌德主張依靠體驗,認為現實比天才更富於天才。魯迅先生也說:“作者寫出作品來,對於其中的事情,雖然不必親歷過,最好是經歷過。”[2]誠然,每個中學生不一定都成為藝術家,但是培養創作的意識是非常關鍵的,它能誘導學生潛在的想象力,表現力,讓一個人的才情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 
  生活是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其樂無窮的,但讓學生真正走進大自然,去反映生活,表現生活,就會感到茫然,無從下手,這是因為學生還停留在盲目的無意識狀態中,作為教師就要引導他們體驗生活,認識生活,捕捉生活中最動人的一瞬間。善於從平淡的表面去表現其不平常的美。我要求學生做到三點:1,做一個有心人,仔細留意身邊的人和事;2,努力挖掘其中美好的東西;3,找出其中的新,奇,趣。 
  平時上課只要有可能,我都儘量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生活。我們學校地處郊區,田園風光優美。我利用這天然的地理優勢,走進生活,走向田野,走近農民,農忙季節,我組織學生一起走進麥田,做一回“拾穗者”,體會德國畫家珂勒惠支在油畫《拾穗者》中所體現的對農民的深切關心和無限愛戴之情,然後根據體驗創作一副畫,同學們在經過一次汗水的洗禮後,更加明白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美在晶瑩的汗水中,美在幸福的笑容裡,於是他們情不自禁的拿起畫筆,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豐收圖”,回去以後經過精心整理,畫面少了些許浮躁,多了一份思考與內涵。其中的一位同學描繪的是“希望的田野”,畫面上同學們彎腰拾穗,金黃的麥穗映著同學們火紅的笑臉,畫面色彩亮麗,對比強烈,寓意深刻,名字也起得絕。

同學們都說,感覺胸中有太多的東西要表達,生活實在是太美了。還有一位同學描繪了幾位農民在麥田裡割麥的情景,他們的臉上是陶醉的笑容,他們的眼裡流淌著幸福,畫面以大片的麥田為背景,沒有任何點綴的東西,表面上看顯得“意猶未盡”,其實不然,這位同學獨具匠心,畫面讓人浮想聯翩,寓意深刻,連筆者都歎為觀止,試想,如果不能讓他們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去挖掘生活中的動人之出,他們能創作出如此精彩的作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