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閱讀訓練帶答案

  閱讀試題是高考語文測試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對學生閱讀能力要求的提高,閱讀在高考語文試卷中的比重加大,需要考生重視閱讀能力的訓練。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大家提升訓練。

  高考語文閱讀訓練原文:

  旅居杭城,已有數年了。總喜歡杭州的雅靜,就著一方湖水,隨意遊走,或獨處一隅,隱於柳桂之間,發些古思,情濃之時,便在山水悠然處,吟讀幾行先賢的字句,聊遣幽懷。寄情山水,任意東西,這便無疑是人生的至樂了。然數月之前,自我讀完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姜亮夫全集》之後,此種逸興便也盡失,隨之而來的,則是沉沉的反思,或者是在驚服之餘,油然而生的一種深深的自問吧。多年以來,言及國學,總覺遙不可及、難以論道,讀完姜公的文集,不得不因敬佩之至而頓生惶恐。我所讀到的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學人,多才的文人,大寫的巨人,而個人所學之鄙陋,因此妄作此傳,以示崇敬之意。

  姜亮夫***1902—1995***,國學大師,著名的楚辭學家、敦煌學家、語言學家、歷史文獻學家、教育家,雲南昭通人,其概與二十世紀同歲,究其一生,可謂退能獨善其身,潤物於無聲之處,進可兼濟一方,導善於眾庶之間。於己可為“守身如玉德之花”,於學則是“南北歸一學之宗”,堪稱一代大師。

  姜亮夫在1921年以官費生考入成都高等師範學校,1926年,姜亮夫畢業,而就在其畢業前夕,因不滿軍閥橫行,便在畢業典禮之上,當面指責軍閥頭目楊森,措辭入骨,險遭禍害。後遊東南,欲北上繼續求學,遂由滬入京,卻遭逢一役,對其觸動頗大。在《自訂年譜》中,他說:“十八日***1926年3月18日***參與執政府請願,幾及於難,踏燕京大學死難女生楊肩,逾垣出,以此傷心國事,折節讀書。”而對於姜亮夫來說,後來在北京為學的時日,則更令他畢生不忘。入京後,他先考入了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科,後以“備取生”進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諸公。而王樑陳三公加之後來蘇州拜認的章太炎先生對他的影響則是終身的。諸位先生的治學思想、為人操守、處世態度深深地滲入了姜亮夫後來的學術生活各方面。

  後來王國維先生自投昆明湖,這對姜亮夫觸動極大。在《自訂年譜》中,他言道:“1928年8月,於人世有所了悟,至悲切。初欲自裁不可,然不敢隳而自贖之念起,急去錫,日讀《離騷》。請人為章曰‘與屈子同年’。”先師的無故離去,使他猝不及防,雖時隔一年,但依稀昨日,而世間浮沉,所遇種種,更讓他無法自拔,欲有一死,不難想象這對於他該是何等的創傷。而在1927年,他便有意長期從事楚辭研究,欲“以此紀念先師王靜安***王國維,字靜安***先生,繼承先師先生***生前***治學的路子”。此後便寄情屈原沉江,致力於楚辭學研究數十年。28歲時,他便寫成《屈原賦校注》一書。

  此外也有感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在《路漫漫兮修遠——簡述我的學術研究道路》一文中,姜亮夫說:“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後,大多數知識分子對國家前途,個人的出路都感到苦悶和彷徨,我也處在十分困惑之中。加之日軍侵華開始,國家處於紛亂危急之中。我想,在我國曆代文人中辭章彪炳,深得忠愛之情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為此,我走上了治楚辭,研究屈原的路子。”

  在楚辭學方面,姜亮夫最重大的學術建樹是以《楚辭書目五種》《楚辭學論文集》《楚辭學今繹講錄》《二招校注》和以180萬字的《楚辭通故》為代表的一系列楚辭學論著。其力作《楚辭通故》則被海內外學者譽為“當今研究楚辭最詳盡、最有影響的鉅著”。這些長期研究的成果及心得,遂奠定了他在楚辭學研究領域的宗師地位。

  姜亮夫治學不僅勤懇嚴整,平日讀書也很講究方法和步驟。他多積資料,自編工具書,且極具系統性,這無疑是他取得學術偉績的首要方法。就《楚辭通故》而言,就是他四十年不斷抄錄各代楚辭學方面的零星資料,整理總結出來的,可謂皇皇鉅著。姜亮夫說自己是個“鈍根人”,治學就是用笨辦法來做的。但正是這“笨”辦法,方足顯了他的大智和功底;返璞歸真之美,往往便是學術追求的至高境界。

  高考語文閱讀訓練題目: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

  A.姜亮夫在巴黎看到了我國早年流散的敦煌文物和經卷,痛心疾首,決意抄錄、拍攝,而這番辛苦奠定了他在楚辭學研究領域的宗師地位,成為他學術人生中的重要階段。

  B.先師的無故離去和人世沉浮使姜亮夫悲痛欲絕。為紀念王國維先生,也為繼承先師治學道路,同時有感於當時的社會,姜亮夫投入對楚辭的研究。

  C.文章說姜亮夫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學人,多才的文人,大寫的巨人,是因為他終世不倦於學術求索,雖久歷坎坷,但建樹卓著,治學為師,皆為世人所景仰。

  D.姜亮夫在成都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前夕,因不滿軍閥橫行,在畢業典禮之上,當面指責軍閥頭目楊森,措辭入骨,險遭禍害,這正是他“守身如玉德之花”的表現。

  E.1926年3月18日,姜亮夫參與執政府請願,幾乎遇難,後來他越牆脫離險境。這件事對他觸動極大,一方面使他憂患國事,另一方面也使他潛心治學,發憤讀書。

  2.材料首段說“油然而生的一種深深的自問”,作者自問的內容是什麼?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6分***

  答:

  3.文中第二段說姜亮夫“進可兼濟一方”,他的“進”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分析。***6分***

  答:

  4.姜亮夫一生輾轉,終成一代國學大師的原因是什麼?這對你有什麼啟示?***8分***

  答:

  高考語文閱讀訓練答案:

  1.BE [A項姜亮夫在巴黎的所作所為與他在楚辭學研究領域的宗師地位無必然聯絡。C項還因為其人格高尚。D項“守身如玉德之花”錯。]

  2.自問實則是自責。一方面自責於自己寄情山水,任意東西,逍遙人生,並以此為樂。另一方面自責於對國學研究不深入。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傳主,概括總領全文,以自己的不足反襯姜亮夫的深厚的國學功底與高尚的人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解析 解答第一問,需要對第一段認真理解,根據“寄情山水,任意東西,這便無疑是人生的至樂了”及“多年以來,言及國學,總覺遙不可及、難以論道,讀完姜公的文集,不得不因敬佩之至而頓生惶恐”,可概括出要點。解答第二問,關於第一段的作用,因為是首段,引出了下文,即引出傳主姜亮夫,並概括總領全文;此外作者與姜亮夫形成對比,以此反襯姜亮夫,且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3.①治學高遠:認為一切事理都是為全人類而成立,精研楚辭,以畢生努力為全人類留下了中國文化。②傾心教育:姜亮夫傾心教育,古稀之年接受重託,為培養楚辭方面的力量而欣喜不已。③忠誠祖國:關心國事,揭露軍閥,積極參加愛國運動;面對國家於水火之中的境況而折節讀書,研究屈原、楚辭學;在巴黎放棄了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而抄錄、拍攝中國文物。

  解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對“進”的理解。“進”指的是有責任意識,甘於奉獻。本題的有效答題區間主要集中在第三、四、五段及“相關連結”中。如“相關連結”中,①主要講他治學高遠,為全人類留下中國文化的一抹血痕,③則是寫他傾心教育;第三、四、五段及“相關連結”②則是從忠誠祖國的角度來談。

  4.原因:①國學大師的影響。王國維、梁啟超等諸位先生的治學思想、為人操守、處世態度對姜亮夫的學術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②勤懇踏實的精神。他勤於做筆記,潛心學術,執著嚴謹的品質奠定了他的國學功底。③愛國明理的品質。在巴黎放棄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抄錄、拍攝中國文物是出於拳拳愛國之心,他從事屈原研究是因為他認為屈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他認為一切事理都是為全人類而成立,這種精神使他能夠觸控到治學的真諦。

  啟示:略。應該圍繞為人與為學相輔相成的核心,適當聯絡現實進行闡釋。

  解析 解答本題,先要從文中找出關於姜亮夫成為國學大師的原因,分析時可以從外在和內在方面進行。外在因素就是指王國維等人的影響,內在因素則是指他治學的精神和道德品質等方面。而談啟示,則要注意精神品質對治學的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