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的宋元文化教學設計

  《繁榮的宋元文化》是歷史七年級的內容。宋元時期結束了晚唐及五代十國的分裂混戰,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礎,使宋元時期成為我國古代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繁榮的宋元文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司馬光和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的學習,知道《資治通鑑》的作者和體例,並能識別《史記》和《資治通鑑》兩部史書的不同體例。

  通過對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及其代表作的學習,瞭解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

  過程與方法:

  對照《史記》和《資治通鑑》兩部史書的不同體例,明確紀傳體和編年體兩類史書的編撰特點,初步培養比較問題的能力。

  對優秀宋詞作品進行分析和討論,提高對作品的鑑賞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以增強對元代戲劇藝術的瞭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

  宋元文化的繁榮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這一時期史學和文學藝術的高度發展,留給後人的不僅是一筆難能可得的精神財富,如司馬光嚴謹治學的精神,李清照和辛棄疾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以及關漢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結等。

  教學重點:《資治通鑑》的體例

  教學難點:宋詞的成就

  教學方法講述法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北宋時期,一場激烈的朝廷論爭圍繞著一部名為《資治通鑑》的書展開,一些人堅持要毀掉這部已經雕版的著作,幸虧有人以書中有宋神宗的“御序”為由,將書儲存下來。你想知道這部倖免於難的《資治通鑑》是怎樣的一部書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你可知道這首千古絕唱的出處?你是否想走進意境悠遠的宋詞和“感天動地”的元雜劇世界,去盡情領略宋元文化的風采呢?

  內容分析

  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化高度繁榮時期。本節課涉及了宋元時期的史學、文學藝術等內容。

  一、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史書體例比較簡表

  史學著作史書體裁主要特點

  《史記》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

  《資治通鑑》編年體按時間順序將史事

  和時間緊密結合

  二、意境悠遠的宋詞

  人物朝代代表作或名句

  蘇軾北宋《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清照兩宋

  之交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辛棄疾南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

  三、“感天動地”的元雜劇

  元雜劇的含義。劇作家關漢卿及其代表作《竇娥冤》。

  重點難點

  《資治通鑑》、宋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和元雜劇是教學重點。

  教學建議

  多采用談話法、討論法和觀察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解惑動機,進而積極思考和參與。

  問題解答

  對司馬光幼年勤奮學習的精神,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借鑑?

  提示 我們應發揚其勤奮刻苦、自覺自律、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

  材料閱讀 閱讀這段材料,想一下元曲為什麼能夠興盛。

  提示 元統一後,城市經濟繁榮。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市民階層進一步擴大,作為直接反映生活的戲劇形式元雜劇,適應了他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繁榮的宋元文化》說課稿

  一、教學指導思想

  本課我從“關注學生髮展,注重學科整合”等現代教育新理念出發,引導學生學會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提取和處理資訊、質疑解疑、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有參與學習的熱情和活躍的思維,但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尚欠不足。對於本課所要學習的有關的文學、史學等內容,學生有粗淺的瞭解,但對這一時期史學和文學藝術究竟取得了怎樣突出的進步及文化繁榮的程度有多麼高體會並不深刻。所以,我為他們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通過生生合作,師生互動解難題的學習過程,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和鑑賞能力。

  三、教材分析

  1、地位與作用

  宋元時期結束了晚唐及五代十國的分裂混戰,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礎,使宋元時期成為我國古代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而宋元文化的繁榮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這一時期史學和文學藝術的高度發展,留給後人的不僅是一筆寶貴的藝術財富,也是一筆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學習本課有助於學生認識祖國的文明史,激發學生民族的自豪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2、教材結構

  本課內容共由三個子目構成。“司馬光與《資治通鑑》”一目介紹了《資治通鑑》這部鉅著,並指出司馬光是我國編寫編年體通史的第一人;“意境悠遠的宋詞”一目介紹了兩宋傑出詞人及其詞風和代表作品;“感天動地的元雜劇”主要講述元雜劇的特點、地位和關漢卿的藝術成就。

  3、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司馬光和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的學習,知道《資治通鑑》的作者和體例,並能識別《史記》和《資治通鑑》兩部史書的不同體例。

  通過有關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及其代表作的學習活動,瞭解中國古代文學成就,培養學生利用歷史思維意識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對照《史記》和《資治通鑑》兩部史書的不同體例,明確紀傳體和編年體兩類史書的編撰特點,初步培養比較問題的能力。

  學生配音表演“回到歷史現場”,對優秀宋詞作品及代表人物進行分析和討論,提高對作品的鑑賞能力。

  充分利用視訊資料,培養學生的資訊整合能力,以增強對元代戲劇藝術的瞭解。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宋元文化繁榮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這一時期史學和文學藝術的高度發展,留給後人的不僅是一筆寶貴的藝術財富,也是一筆難能可得的精神財富,如司馬光嚴謹治學的精神,李清照和辛棄疾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以及關漢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結等。

  4、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資治通鑑》、宋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和元雜劇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難點:由於學生缺乏對宋詞的感性認識,很難理解宋詞這種藝術形式的精髓所在,因而是本課的難點。

  四、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探究情境,將教學引向更寬更廣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側面的認識歷史。

  五、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出示《清明上河圖》,展現北宋時期的市民生活,指出公元八世紀唐朝中期以後,城鎮居民不斷增加,到了宋代,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都市人口不斷增多,逐漸產生了市民文化。這種文化體現在史學、藝術與文學方面,特別是詞、曲、講唱藝術與戲劇藝術的興起。***這樣既可以聯絡已學知識,還可以通過直觀展現宋元時期的社會狀況,讓學生體會文化的繁榮與政治經濟的關係***

  熱身環節:猜猜他們都是誰?

  分成故事篇和作品欣賞篇,展示一些學生平時生活、學習中瞭解的故事和詩詞作品,讓他們猜猜相關的人物,猜出後針對學生人物瞭解的程度教師再做一個適當的介紹。例如:關漢卿和元曲增加了一個視訊資料。***新課程強調把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為一種課程資源來挖掘,這樣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便於檢測學生對本課內容掌握的程度。教師可以結合學生不同的程度和水平來決定教師補充介紹材料的多少,從而做到因材施教。***

  輕鬆入門:自主完成知識盤點。

  學生閱讀教材,完成螢幕展示內容,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邊講解知識結構,邊板書,使學生初步建構知識結構。***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沒有經過總結的知識就如同把水潑在篩子上一樣。記憶的規律也告訴我們:零散的知識容易遺忘,把零散的知識組織在一個知識結構內,就不容易忘記,因此這一環節也至關重要。***

  理解體驗:

  板塊一:《資治通鑑》

  排疑解難:1.為什麼要編寫《資治通鑑》?2.司馬光在《 資治通鑑》中用何種方法來記述歷史事件?3. 《資治通鑑》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提供一段視訊資料,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培養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師生交流中,指導學生說出介紹史書的方法,然後通過學生的回憶和陳述,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從史書的體例和特點兩方面比較《史記》和《資治通鑑》,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歸納、概括及將知識系統化的學習,解決了教學的重點。

  板塊二:回到歷史現場

  新課程強調在教學關係上要幫助和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地學習方式,所以在第二板塊設計了“回到歷史現場”的學習活動,學生角色扮演,為他們自己提供一個交流對話的思考平臺,瞭解詞的這種藝術形式和特點以及詞人創作的歷史背景,從而代替教師一言堂講解,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最後,小記者總結采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猶如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各領一時之秀,本無高低之分。它們是當時人們結合各自時代的政治背景、文化風尚、及經濟條件等找到的最適宜的精神寄託方式,也是我們民族優秀文化的瑰寶,並提出兩個探討的問題。***這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不僅賞析了詞的的藝術風格,而且加強了學生對宋詞從形式到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用歷史的思維意識去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解決本課的難點,也為下一環節的感悟提升做了鋪墊。***

  這樣的設計是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文化不僅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同時也使學生體會到這些文學家熱愛祖國、憂國憂民、關注現實社會、關懷民情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情操,以此教育學生。清華大學校長曾經這樣告誡學生:未來的世界,能力比知識重要,生活比文憑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所以,作為歷史教師,時刻不要忘記歷史的教育功能。學生通過學習與思考, 也為下一步地感悟提升做準備。

  感悟提升:

  這些文學家們的共同點就是熱愛祖國、憂國憂民、關注現實社會、關懷民情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情操。同學們有人說如今的中國00後,90後甚至80後因為大量時間呆在學校,只會死啃書本知識,學習國家政治基本政策等,完全不理解社會風土人情。思想存在與社會脫軌、滯後的問題。缺乏與社會交流的經驗導致無法樹立國家主人翁意識,認為國家是長輩們的,和自己無關,正是因為這樣所以缺乏社會責任感,自私自利。對此你有何看法,請談談。 ***利用初中學生喜歡辯駁的逆向思維特點設計了這個活動,學生無論贊同還是反對此看法並不重要,其意圖是能讓學生以古人為榜樣反思自己,認識到只會啃書本讀死書的嚴重弊端,知道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要關注社會、關注民生,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這樣才能在將來自己有能力的時候,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以此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