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地膜種植技術

  土豆地膜種植是一種種植土豆的方法,那麼你們知道土豆地膜種植的技術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準備工作

  1.地塊選擇。種植春季地膜馬鈴薯的地塊要求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疏鬆,旱能澆、澇能排,以沙質壤土為最佳。

  2.茬口安排。種植春季地膜馬鈴薯的前茬以大白菜、蘿蔔、甘藍、黃豆、玉米等作物較好。避免與其他茄科作物如番茄、辣椒、茄子等作物連作。

  3.深耕整地。種植馬鈴薯的地塊要深耕,耕深23釐米以上。整地要深淺一致,增加土壤保墒能力和土壤的透氣性,也可以減輕雜草和蟲害危害。

  4.購置地膜。地膜的厚度一般為0.3絲,幅寬90釐米左右。

  5.種薯準備。選用適應當地的早中熟品種,如荷蘭15、荷蘭7等脫毒馬鈴薯品種。精選無蟲傷、無病斑、無破損、無畸形的健康種薯。

  二、種薯處理

  1.晒種和切芽。一般在播種前15天進行暖種,芽眼萌動見小白芽時即可切芽,切芽時要做好切刀消毒用5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浸刀,切到病薯一定要把病薯扔掉,消毒後再切下一塊,切芽時儘量將頂芽多分幾塊,每個芽塊重25~30克為宜。

  2.藥物浸種。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浸泡種薯15分鐘後晾乾播種。

  三、田間管理

  1.施足底肥。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有機肥要充分腐熟。每667平方米施優質農家肥5000千克,雙酶雙控純硫基N-P-K為15-10-2080千克,高塔硝硫基N-P-K為15-10-2040千克,硝酸銨鈣25千克,中微量元素藥肥4千克,辛硫磷顆粒適量,隨播種隨覆膜。壟面隔一段壓一小土埂,防風揭膜。

  2.適時播種,合理密植。種植春季地膜馬鈴薯時間宜在2月底3月初。播種 2行,小行距40釐米,大行距120釐米,深15~20釐米,有機肥上覆土3釐米後襬芽塊,芽苗朝上,株距25~30釐米,然後覆土封住播種溝,壟高25釐米,每667平方米株數要達到5000株,種後覆蓋地膜。

  3.適時破膜。出苗後不能馬上引苗,使苗繼續在膜內生長,但應適時放風,放風方法:用木棍、鐵絲等在苗旁邊使膜破一小孔。薯芽出苗頂膜時,及時在膜上破一小口引苗出膜,破膜不能過晚,以防高溫燒苗,破膜孔也不宜過大,否則影響保溫效果和引起雜草滋生。

  4.合理追肥。當幼苗生長至15~20釐米高時進行追肥,每667平方米10千克尿素並加入10千克鉀肥,隨即培土,促使植株前期迅速生長。

  5.合理灌溉。看地澆水,保持土壤溼潤,忌過溼或過幹。出苗齊後,及時灌水1次。馬鈴薯現蕾開花期是需水關鍵期,這時遇天旱要及時澆水,過此期再澆水,將嚴重減產並增加畸形薯的比例。自現蕾開花後澆3~4遍就可以了,並且速灌速撤。收穫前10天左右停止澆水,可提高其品質,並且較耐貯藏。

  6.加強中耕除草。生長過程中要及時中耕、除草,分次培土,增加結薯量,保護薯根,薯塊不外露,不受傷。

  7.適時噴鉀肥。在馬鈴薯開花前5~7天,噴施0.2%的磷酸二輕鉀溶液,一般可增產10%左右。

  8.預防晚疫病。在現蕾前或出苗後45天,用58%甲霜靈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進行噴霧預防。

  9.適時收穫。葉子變黃時就可以挖出馬鈴薯。選擇晴天,便於撿拾、包裝等田間操作。但是由於收穫後的馬鈴薯經陽光暴晒後,薯塊不僅易變綠產生一種叫龍葵素的有毒化學物質,而且很易腐爛變質。因此,要儘量避開中午前後的高溫和陽光暴晒。同時,對於已經收穫而當天不能包裝的馬鈴薯以及已經包裝好而不能及時運走的,可臨時選擇溫度較低的地方避光放置。注意不能被陽光直射。

  地膜土豆高產栽培技術

  一、冬前深耕整地,早施有機肥作基肥。

  選擇適宜土豆生長的砂壤地,在晚稻或棉花收穫後深耕2-3次,1月上中旬結合深耕每畝施腐熟廄肥或灰渣2000-3000kg作基肥,促進土壤熟化和疏鬆。1月底2月初包溝1-1.2m做畦溝寬30cm左右,在畦中央開溝後每畝溝施三元複合肥40kg做底肥。

  二、先用良種,精細催芽。

  地膜土豆宜選擇鄂馬鈴薯一號、川芋早、南中552等早中熟品種,避免高溫結薯。播前15-20天將種薯切塊50g/粒以上後或整薯20-30g/粒催芽,用1-2mg/L赤黴素溶液浸種5-10分鐘,切塊種薯浸種濃度宜低、時間宜短。赤黴素處理後用溼河砂或溼稻草覆蓋,置於大棚內催芽,保證溫度在18-20℃,空氣溼度70%左右,10天后即可出芽,芽長1cm時讓種薯見光,促薯芽綠化粗壯。

  三、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播種前距畦兩邊20cm處各起一高壟,壟高30cm,然後在壟面開10cm淺溝,將發芽的種薯在溝內擺播,株距20cm,每畝播種7000穴左右,用種150-200kg,播後用細土蓋嚴,再用1m寬微膜覆蓋畦面,四周壓實。地膜土豆播種時溫度尚低,以長根為主,芽生長很慢。3月初土豆相繼出苗,需及時破膜放苗。

  四、追肥與培土。

  土豆出苗後應視苗情用稀人糞尿施1-2次提苗,4月中旬進入發棵期,需重追一次催薯肥,每畝用人糞尿2000kg加複合肥10kg澆窩,或在株間打洞埋肥。地膜土豆一般不缺水,但結薯期4月中旬-5月中旬乾旱需引水串溝,水位不超過溝深的一半。發棵期應特別重視培土,一方面可壓除膜內雜草,另一方面促進土豆形成較多的匍匐枝,避免匍匐枝伸出土外變為地上枝,或避免土豆見光變綠,對增產有重要作用。

  五、及時採收。

  5月中下旬可根據市場和後茬情況靈活掌握採收期,採收時拾大留小,分批收穫。

  六、兩種間套模式。

  1、土豆+西瓜+晚稻:土豆按1-1.2m做畦,播種時每播3畦留一空畦作西瓜預留行;4月初西瓜育苗,4月下旬按0.5株距將西瓜移栽於空畦兩邊,一畦兩行,土豆收穫後在空畦中間抽溝,兩寬行西瓜之間並畦,形成4-4.5m的寬畦,瓜蔓對爬,每畝栽西瓜550株;7月中旬西瓜收穫後栽晚稻。

  2、土豆+雜交棉:土豆播種時包溝2m做畦,畦面寬1.7m,畦兩側各播一行土豆;雜交棉4月初育苗,4月下旬至5月初移栽兩行棉花於畦中央,窄行行距0.8m,寬行行距1.2m,株距0.4m,土豆收穫後在畦中間兩窄行棉花之間抽溝,形成新的畦溝和畦面,使兩寬行棉花形成一畦,兩窄行棉花分列畦溝兩側。

  土豆地膜種植注意事項

  1、地膜覆蓋新技術推廣的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延伸和拓展。一些地膜覆蓋創新新技術還沒有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推廣的範圍明顯偏小,一些技術有試驗、示範,卻沒有能夠很好地推廣下去,沒有顯現出規模化的推廣優勢,地膜覆蓋的科技含量仍然不高。同時,生產上對這些地膜覆蓋新技術的應用比較單一,沒有進行組裝配套,沒有形成整合的綜合抗旱技術體系,綜合抗旱效果仍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常規地膜覆蓋技術多、創新技術少。

  2、地力消耗大。由於地膜覆蓋的增溫保墒作用,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促進了農作物的生長髮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的營養物質也相應的增多,地力消耗相應增大,土壤微生活數量增加活性增強,促進了有機質分解,土壤肥力下降,若不及時採取必要的培肥措施,地力消耗過大造成減產。

  3、覆膜農機具的研發比較滯後,因地制宜加強研發覆膜播種施肥一體機。

  4、殘膜回收再利用。地膜的大面積推廣,且大部分為不可降解膜,殘膜的回收再利用率較低,造成白色汙染。殘膜回多以人工撿拾回收為主,機械回收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