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海鮮烹飪方法

  潮汕東臨大海,海產異常豐富,盛產黃花魚、帶魚、鯛魚、墨魚、金槍魚、馬鮫魚、紅魚、石斑魚、節斑對蝦、梅花參、海龜、玳瑁、海貝、海藻、牡蠣、珍珠貝、蟹、海帶、紫菜等。因此,潮汕飲食習俗又以烹製誨鮮見長。《博物志》載:“東南之人食水產……食水產者,龜、蚌、蛤、螺以為珍味,不覺其腥臊也。”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基本的。

  一、魚生

  吃魚生,即吃生魚片。《南越筆記》載,“粵俗嗜魚生,以鱸以魚奧以魚曹白以黃魚以青鱭以雪齡以鯇為上。鯇又以白鯇為上。以初出水潑剌者,去其皮劍,洗其血腥,細膾之以為生,紅肌白理,輕可吹起,薄如蟬翼,兩兩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冰融,至甘旨矣。而鰣與嘉魚尤美。”吃魚生的習俗現在仍相當流行。入秋之後,草魚格外肥美,且天氣比較涼爽,魚肉不易變質。吃魚生用的魚一般不是泥塘裡養的,而是在沙塘裡養的,每條3斤左右最為適宜。早晨,買回魚放在清水裡養著,下午才將魚去魚鱗,開膛,掏出內臟,再將一層魚皮削去,再沿脊骨取下左右兩邊肉,切除肋骨和魚腹。再用一塊乾淨的布擦乾血汙,把魚放在比較通風的地方。到晚上,這魚肉被北風吹得富有彈性之時,即用刀把它切成薄如蟬翼的魚片。

  吃魚生不單要十分講究用具的衛生,還需要有齊全的佐料。佐料分甜鹹兩種:甜的有三滲醬、梅膏醬;鹹的有豆醬拌小磨香油。還備有一碟生切蘿蔔絲或楊桃片。從魚片到佐料,無不色、香、味、型俱佳。吃時用筷子夾魚生蘸以佐料就口,味道十分鮮嫩、香甜。吃過了魚生再擺上熱氣騰騰的魚頭湯。喝完了魚頭湯,再吃上一碗清淡的魚片稀粥。

  二、甲殼類海鮮

  劉恂的《嶺表錄異》載:“水蟹螯內皆鹹水,自有鹹味,廣人取之,淡煮,吸其鹹汁下酒。黃膏蟹,殼內有膏如黃酥,加以五味,和殼剝之,食亦有味。赤蟹,母殼內黃赤膏,如雞鴨子黃。內白如豕膏,實其殼中。淋以五味,蒙以細面,為蟹畢鑼,珍美可尚。”可見當時水蟹已是珍品佳味了。潮人嗜蟹,膏蟹、河蟹、青蟹、梭子蟹皆成佳餚。除了清蒸,鎮醋蟹粉、生炒芙蓉蟹、金錢蟹、金鯉蟹膀、幹焗蟹塔、清蒸膏蟹、清石榴蟹、熾鴛鴦膏蟹等,都是著名潮菜。

  蚶是潮汕人特別喜歡的甲殼類海鮮。外地人見潮汕人吃蚶,常驚歎其茹毛飲血。潮人吃蚶,將其洗淨,放進半沸的水中,燙一會兒即撈起進食。這時掰開蚶殼一看,鮮嫩嫩的是蚶肉,血淋淋的是蚶血。如果燙得太熟了,蚶血枯乾,肉便變赤褐無光澤,不嫩不脆,鮮味大減。

  蚶還有一種有趣的吃法:拿一片新瓦,架在炭爐上,蚶放在瓦上去烤焙,片刻之後便可掰開來品嚐,味道更佳。

  蚶分珠蚶、毛蚶、絲蚶和泥蚶,其中以珠蚶為佳品,泥蚶最普通。潮汕人養蚶已有悠久歷史,每年秋分至立冬時節,便下海探蚶苗,洗撈上來,經過養殖兩年便能食用。

  日月貝生長在南海較深處,狀圓而扁平,二扇貝殼光滑似鏡,一呈暗紅色,一呈白色,故俗稱“日月”,也稱“海鏡”、“豪盤菜”。其肉如蚌胎,腹內有一小紅蟹子,由一細絲牽繫,身足俱全,大小如豆,體軟如棉。日月貝腹中飢餓時,二殼就張開,由小蟹子出外尋食,蟹吃飽後,就返回腹內,日月貝也就飽了。如果小蟹子外出尋食時遇到危險,牽絲斷了,小蟹子不能迴歸,日月貝就不能生活了。

  民間傳說日月貝是“日月之精”,是昂日星君與嫦娥仙子的產物。有一次,天上王母娘娘聖誕,各路神仙前往慶壽,這二位神仙恰好同行,一見鍾情,互生愛慕之心,便不顧仙規森嚴,偷吃了禁果。不久,嫦娥懷了孕,產下一物,形似圓鏡,內有肉餅。為了避免王母發覺,便偷偷將剛產下之物拋到南海中。這時,適逢一隻和尚蟹出來找食,見此情景,無限同情,就伴隨著他,終日為其尋食。每次尋食時,小日月貝常怕小蟹子去而不回,小蟹子就吐出一條細絲給它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