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排的烹飪方法

  英文STEAK一詞是牛排的統稱,其種類非常多,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TENDERLOIN嫩牛柳,牛裡脊,又叫FILLET菲力,是牛脊上最嫩的肉,幾乎不含肥膘,因此很受愛吃瘦肉朋友的青睞。由於肉質嫩,煎成3成熟、5成熟和7成熟皆宜。 RIB-EYE肉眼牛排,瘦肉和肥肉兼而有之,由於含一定肥膘,這種肉煎烤味道比較香。食用時不要煎得過熟,3成熟最好。 SIRLOIN西冷牛排,牛外脊,含一定肥油,由於是牛外脊,在肉的外延帶一圈呈白色的肉筋,總體口感韌度強、肉質硬、有嚼頭,適合年輕人和牙口好的人吃。食用中,切肉時連筋帶肉一起切,另外不要煎得過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做法。

  製作方法具體如下:

  黑胡椒牛排

  材料:牛排1片約6兩、紅蘿蔔1/2條、玉米1段、小黃瓜長段適量、奶油1大匙、醬油1小匙、黑胡椒醬2大匙

  作法:1先將牛肉用槌肉器拍鬆,再用醬油醃10分鐘上色後放入冰箱。

  2把紅蘿蔔用挖球器作出球狀,再用熱水燙熟紅蘿蔔球、玉米段及小黃瓜段備用。

  3取一隻平底鍋,放入奶油加熱融化,再把牛肉片放入兩面煎黃,取出後襬在盤中,再把所有蔬菜放入。食用前淋上黑胡椒醬,即完成。

  韓式紅燒牛小排

  材料:牛小排4塊、馬鈴薯1個、紅棗5-6顆、紅蘿蔔半條、薑片5-6片、辣椒1條、大蒜3粒、洋蔥半個、水1杯  調味料:  醬油1大匙、芝麻1小匙、香油1小匙、黑胡椒粉1小匙、味精少許

  作法:

     1牛小排用醃料先醃10分鐘。

  2將馬鈴薯、紅蘿蔔切成塊狀,另將大蒜及洋蔥切碎備用。

  3起油鍋,牛小排放入爆一下,再加1杯水及其它材料燉15分鐘。

  4最後加入紅棗、大蒜,再稍燉一下即可。

  煎牛排

  原料:牛排、蔥頭汁、黃酒、雞蛋、辣醬油、蕃茄沙司、黃瓜片、土豆條或生菜和蕃茄片

  做法:將牛排切成10克重的小塊,逐塊用刀拍成 1寸 半直徑的圓薄片,隨即用刀斬幾下,再把肉修圓, 把牛排逐片放入用蔥頭汁、黃酒等調成的滷汁內 拖一拖,取出醃五分鐘,再用蛋糊塗拖; 下熱油鍋兩面煎成金黃色,烹上辣醬油和蕃茄 沙司,翻幾下出鍋裝盆,配以黃瓜片、土豆條, 或生菜和蕃茄片上席即可。

  椒鹽牛排

  原料:牛排500克,紹酒、花椒鹽、醬油、味精、幹澱粉少許,雞蛋一個,豬油適量。  製法:  ①將牛排斬成寬、厚均勻的條,每條都要帶上骨頭;將牛骨條加入紹酒、醬油、味精、幹澱粉和雞蛋液煨味;  ②全部投入八成熱的油鍋後用漏勺翻動,炸至呈金黃、浮起,撈出裝盤,佐以花椒鹽。
 

  鼓椒牛排

  原料:醃好牛排125克,辣椒塊100克,以蒜茸、蔥段、豆鼓泥為料頭,紹酒10克,油味料等適量。

  做法:

  1.燒鍋放油,油燒至兩成半熟,將牛排放入熱油至僅熟,倒出濾油;

  2.鍋內留油,將料頭放入爆香,放入辣椒塊拋勻,放入些清水,再加入牛排,下入紹酒,用芡湯七成,淡湯三成,加入深色醬油調成金紅色,用溼澱粉調勻為芡,加些包尾油、麻油和勻上碟便成,裝點荷蘭豆等時令蔬菜。

  營養價值

  1、牛肉富含豐富蛋白質,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髮育及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寒冬食牛肉可暖胃,是該季節的補益佳品;

  2、牛肉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渴止涎之功效,適宜於中氣下隱、氣短體虛、筋骨痠軟、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之人食用。

  適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適宜於生長髮育、術後、病後調養的人、中氣下隱、氣短體虛、筋骨痠軟、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之人食用;

  2、感染性疾病、肝病、腎病的人慎食;黃牛肉為發物,患瘡疥溼疹、痘痧、瘙癢者慎用。

  3、高膽固醇、高脂肪、老年人、兒童、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