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上古代寓言二則教案帶原文

  初一語文上古代寓言二則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某些?a href='//' target='_blank'>奶瓶尚Φ南窒螅?沂玖艘恍┥羈痰牡覽懟9糯?⒀遠?虻慕貪敢?趺茨獠藕媚兀懇韻率切”轡?蠹藝?磽萍齬賾詮糯?⒀遠?蚪貪敢約霸?模?M?源蠹矣興?鎦??/p>

  古代寓言二則教案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初步瞭解寓言這種文學形式。

  2.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

  3.把握兩則寓言的主要內容。

  【學習重難點】

  1.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重點

  2.把握兩則寓言的主要內容。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革。可是,卻總有一些時代的落伍者跟不上社會潮流,造成自己處於受窘的地位。落伍者們的可悲在於:他們往往自我感覺不錯,卻就是跟不上趟。古代的那個買履的“鄭人”、另一個刻舟求劍的“楚人”就是這類人的典型代表。正所謂“旁觀者清”,品讀了《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之後,你也許能領悟些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大千世界裡生存的道理。下面,請同學們開啟課文《古代寓言二則》。

  二、自主預習

  1.資料助讀

  1《鄭人買履》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作者韓非子。韓非子約前280—前233即韓非,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後人稱作《韓非子》,現存55篇。

  2《刻舟求劍》選自《呂氏春秋•察今》,《呂氏春秋》亦稱《呂覽》,是戰國末秦相呂不韋組織編寫的論文集。

  2.寫作背景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那些有思想有見識的文人,為了宣傳自己的理論,闡釋自己的觀點,或者為了更好地勸諫當朝統治者,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常常通過在自己的文章中借用民間口頭創作的小故事或者編寫一些小故事的方式來敘事說理。這些故事短小精悍、有很強的諷喻性,同時又生動形象,人們喜聞樂見,後來就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中的一種體裁——寓言。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儲存下來。如在《孟子》《莊子》《韓非子》以及《呂氏春秋》《戰國策》等書中,就運用了不少當時流行的寓言故事。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對事理的說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後世被傳為警句、格言。本文所選的兩則寓言,便是在當時這種大背景下產生的,是為闡明自己的見解或政治主張而作的。

  3.朗讀課文,掌握字音。

  買履lǚ    自度duó    涉江shè

  遽jù 墜於水zhuì 契其舟qì

  吾忘持度dù 遂不得履suì 寧信度nìng

  三、合作探究

  一把握重點詞語

  1.詞語的特殊用法

  特殊用法 詞語 原句 分析

  通假字

  坐 置之其坐 同“座”,座位

  反 反歸取之 同“返”,返回

  古今異義

  市 至之市 古義:集市;今義:城市

  求 求劍若此 古義:尋找;今義:請求、要求

  是 是吾劍之所從墜 古義:指示代詞,這,這兒;今義:判斷動詞

  契 遽契其舟 古義:用刀刻;今義:契約

  一詞多義

  之

  至之市 動詞,到……去

  入水求之 代詞,它,指劍

  是吾劍之所從墜 結構助詞,不譯

  度

  先自度其足 動詞,量長短

  吾忘持度 名詞,指量好的尺碼

  者

  楚人有涉江者 代詞,……的人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詞,……的地方

  而

  而置之其坐 表順接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錶轉折,卻

  2.把握文言句式

  ①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後置,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

  ②試之以足介賓短語後置,以足試之

  ③無自信也賓語前置,信自,相信自己

  ④楚人有涉江者定語後置,有個渡江的楚國人

  二學習《鄭人買履》

  1.《鄭人買履》中那個買鞋者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明確:《鄭人買履》中的買履者是一個十分死板,固執又愚蠢的人。

  2.朗讀課文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鄭人”怎樣的心情與神情?路人問話時會流露出怎樣的語氣?

  明確:發現自己“忘持度”時,鄭人內心會充滿懊惱之情;回答別人時,會表現出執迷不悟的神氣。路人問話時會流露出疑惑的語氣。

  3.《鄭人買履》開頭“鄭人有欲買履者”,在有的教材版本中選用的是“鄭人有且置履者”。兩句話的意思是否一致?為什麼?

  明確:“欲”可解釋為“想要”,“且”可解釋為“將要”;“買”與“置”意思相近。這兩句話整體意思基本一致,只是個別字不一樣。

  三學習《刻舟求劍》

  1.“刻舟求劍”的故事為什麼要詳寫“刻記號”這一細節?

  明確:將“刻舟”時把握十足的神態和“求劍”時茫然沒有結果的無奈進行對比,這一細節生動刻畫了這個愚蠢不知變通的傢伙的心理狀態。想象“刻舟”時的神態和“求劍”時的茫然,用自己的話表述

  2.楚人“惑”的原因是什麼?這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明確: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劍的狀態是一動一靜,而把兩者都看成靜的了。這啟示我們要尊重實際,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看問題。

  四比較閱讀

  兩則寓言中的“鄭人”和“楚人”有什麼共同點?你認為現實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人嗎?如果有,請舉出例子說明。

  明確:兩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實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鄭人買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劍。聯絡實際舉例,可以舉死搬教條,硬套框框,而不顧客觀實際的人,也可舉一味憑主觀想象做事,無視變化了的客觀實際的人。

  四、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過程:自度足→忘持度→歸取之→不得履

  《刻舟求劍》

  過程:劍墜於水→遽契其舟→入水求之

  五、課外拓展

  如果你想熱心幫助鄭人,請你給他一個忠告。

  示例:鄭人啊,你買鞋想到量尺碼,這沒錯。但是不能脫離實際,把尺碼當作買鞋的唯一依據啊。以後做事要從實際出發,要靈活變通。認識來自實踐,方法源自實踐。

  古代寓言二則教案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寓言的特點。

  2.探究寓言的寓意。

  3.學習課文通過言行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手法。

  【學習重難點】

  1.探究寓言的寓意。重點

  2.學習課文通過言行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手法。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寓言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本課“鄭人買履”“刻舟求劍”這兩篇寓言故事寥寥數語,情節極其簡單,卻極富哲理性,讓人百讀不厭。

  本課的兩篇寓言的寓意分別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字。

  二、自主預習

  課文中的“鄭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荒謬可笑,請默寫出體現他們可笑言行的句子。

  明確:鄭人:寧信度,無自信也。楚人: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合作探究

  一主題歸納

  大家一定聽過許多寓言故事,這是你們的文學啟蒙,也是人生啟蒙。它們是一個個分明的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們轉身走開時,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個哲理,嚴肅認真,催人深思,讓人感悟現實,體會人生。請概括兩則寓言的寓意。

  明確:1《鄭人買履》:這篇寓言以簡潔生動的語言,通過一個愚蠢的鄭人“欲買履”而“度其足”,“至之市”又“忘操之”,終因“及反”“市罷”而“不得履”的故事,諷刺世上很多人不顧實際情況,只相信教條的行為,讓人們在詼諧幽默的氛圍中明白了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實際,不能墨守成規的道理。

  2《刻舟求劍》:舟是動的,而墜入水中的劍不會隨舟一起前遊。寓言中的楚人不知道船和劍的狀態是一動一靜,而把兩者都看成靜的了。這說明不懂得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更自己的觀念和方法,就不會獲得預期的結果。該故事讓人們在捧腹大笑之際,明白了情況變了,處理事情的辦法也要跟著變,才能取得好效果的道理,啟示我們要尊重實際,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看問題。

  二寫法探究

  《鄭人買履》中作者是怎樣刻畫那個買履者的形象的?

  明確:1刻畫買履者的動作表現他的死板、愚蠢。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後,用“忘”“反”“取”等動詞,勾畫了買履者寧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腳的愚態。

  2用典型的語言表現他的固執。當別人問他“何不試之以足”時,他“寧信度,無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3用可笑的結局進行嘲諷。“市罷,遂不得履”一句諷刺了死搬教條者徒勞無獲的結局。

  三認識寓言特點

  讀了這兩則寓言後,請說說你對寓言的認識。什麼是寓言?有什麼特點?

  明確:“寓”即寄物,“言”即講道理,寓言是一種具有深厚群眾基礎和悠久歷史的文學樣式,它通常是通過短小精悍而又富於風趣的動物故事或人物故事,採用象徵、擬人等修辭手法寄寓一種思想、哲理或經驗教訓。優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給人美的享受的同時發揮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長人們的智慧和才幹。

  四、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刻舟求劍

  從實際出發,讓事實說話

  五、課外拓展

  閱讀下面的寓言故事,回答下面問題。

  狐狸和葡萄

  飢餓的狐狸越過果樹的牆頭,看到了成串成串的熟透了的葡萄。狐狸的視線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齒都發亮了。多汁的葡萄在陽光照射下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唯一的遺憾是葡萄都掛得高高的,狐狸無論怎樣也挨不近抓不著,眼睛瞅得見,可牙齒咬不著。

  狐狸白費了一個鐘頭勁,只好走了。它憤憤地說道:“算了,這些葡萄看上去挺好,實際上都沒有成熟!它們沒有一個不是酸的!我又何必叫牙齒酸得咯咯地發響呢?”

  1.文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很形象地刻畫了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說葡萄酸”的心理。請說說文中用了幾處對比?

  2.寓言故事諷刺了哪一類人?

  答案:

  1.兩處對比。枝頭成熟誘人的葡萄和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說葡萄因沒有成熟而發酸形成鮮明的對比;狐狸剛看到葡萄時垂涎欲滴的樣子和吃不到葡萄時說不想吃葡萄形成對比。

  2.達不到目的反而自欺欺人的人。

  古代寓言二則的原文

  《鄭人買履》譯文:有一個想買鞋子的鄭國人,事先量了自己的腳,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時候,卻忘了帶上它.已經拿到鞋子才發現忘了帶尺寸,就對賣鞋子的人說:“我忘了帶尺寸.”就反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終於沒有買到鞋.有人問:“為什麼不用腳去試一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刻舟求劍》譯文:有一個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裡,他急忙在船邊上刻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船已經前進了,但是劍不會隨船前進,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鄭人買履》文: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duo其足,而置之其坐.置之市,而忘操之.以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試之以足?”日:“寧信度,無自信也.”

  《刻舟求劍》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