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茶文化比較

  唐朝時海內外交往繁盛,茶葉常作為禮品饋贈給來華僧侶、傳教士以及出使外國的中國使節,因而被傳播到世界各國,並於17世紀以奢侈舶來品的身份登陸英倫諸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中英茶文化不同的形成背景和過程導致了兩者的內涵也有著極大的差異。中國茶文化根植於傳統的農耕文明,提倡心靈感悟,追求天人合一;英國茶文化則是由工業文明衍生而出,在宮廷貴族的高貴優雅的基礎上,融注了工業社會所注重的務實性與目的性。

  中國哲學源於農耕文明。農時農耕尤不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因而中國人視大自然為母親,對其有一種天然的崇敬、依賴之情,更極為推崇漢代的儒學人家蕈仲舒提倡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思想。茶生於山川河流之中,中國人在發現利用的基礎上,自然結合自身的審美情趣賦予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中國茶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濃郁的山林氣息。綠茶在眾多茶葉品種中最受人喜愛,原因就在於未發酵的綠茶一經沖泡,其形狀、顏色、氣味無不給人自然的氣息,或看、或聞、或品,都令人彷彿置身於蔥綠的自然一般心曠神恰。紫砂茶具也在種類繁多的茶具中獲得最多寵愛,是因為紫砂這一陶土精靈給人以質樸的泥土芬芳和無限的天地靈氣。中國曆代的文人士大夫大都偏愛飲茶,雅興來時,常邀三五好友,於松風竹林間煮茗論道。數千年的文化薰陶,賦予了茶“淡泊”“寧靜”“返璞歸真”等神韻。一方斗室,一豆青燈,一杯香茗,常常使人氣定神閒、物我兩忘,得以感受“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理想境界。

  與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西方文明主張“天人兩分”,視自身為探索者和研究者,試圖通過掌握自然的奧祕來主宰自然。具體而言,英國人喜好發酵過的紅茶,還經常加入其他調料,製成奶茶方才飲用。在茶具的選擇上,英國人也沒有一直沿用中國瓷器,而是創造性地將動物的骨灰加入到瓷土中進行燒製,製造出了飲茶用的骨瓷。英國茶文化還集中體現了西方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個人主義。比如,邀請別人來喝下午茶時,女主人們勢必要拿出家中最好的茶,費盡心思做出美味的茶點,還要換上最得體的服飾,從而向客人展示自己以及家中最完美的一面,獲得自我精神的滿足。此外,英國茶文化追求實用性。相較於中國茶文化隨時隨地皆可飲茶的傳統,英國人將茶與一日三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只會在固定的飲茶時間才悠閒地喝杯茶,如傳統茶、下午茶以及晚餐茶,體現了其嚴謹考究的文化特色。英國人還根據自身的飲食習慣製作了很多既能滿足口欲又能填飽肚子的茶點。

  中國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釋三家思想的精華,但其主導的思想還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禮”,主張通過飲茶反躬自省,在和諧的氛圍中交流思想、增進情誼。同時,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追求以簡為德,心靜如水,返璞歸真,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中國茶文化的謙和相比,英國茶文化就多了幾許霸氣。英國曾一度國力強盛,稱霸海上,被譽為“日不落帝國”,因而英國人普遍有一種自傲排外的島國心態。加之,英國文化中存在一股強大的向上的價值取向。因而,無論什麼時間、什麼場合,英國人總竭力展示自己的最佳狀態,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和敷衍。喝下午茶自然也不例外——環境一定要優雅舒適,衣著一定到典雅得體,茶點一定要高檔精緻,待客一定要體貼周到。一頓真正的下午茶彷彿變成了一場時尚的社交盛宴,主人不敢有絲毫馬虎,客人也是小心翼翼,一定要穿著時下最流行的服飾赴會,否則稍有差池,便會招來嘲諷。

  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衝擊著人們悠閒的傳統飲茶方式,人們很少有時間能夠靜心品味茶的內涵或者精心準備下午茶的服飾。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中英茶文化都在經歷,深刻的變革。中國茶文化不再過分追求玄思靜想,英國茶文化也簡化了其過去花哨的形式和繁複的禮儀。中英茶文化逐漸出現交匯點,成為增進不同文化交流的助力。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傳統茶文化如今日漸低迷,而作為後起之秀的英國茶文化卻正風靡全球,如何保護和傳承好中國的傳統文化值得每個中國人深思。

  中英茶文化的不同

  咖啡先於茶葉進入英國社會,而且這種新興的飲料在英國發展十分迅猛,咖啡館很快就到達全盛時代,並且有了固定的客戶群,包含商人、醫生、律師、政客和文人墨客,起因是這裡不但供給各種飲料,更主要的是他是一個最新時勢,閒聊和貿易交換場合,並且造成一種相稱重要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者在此湊集的通例。從咖啡的發展脈絡來不丟臉出,茶在英國的發展。因為茶葉在遙遠的東方運來英國,途中運輸的用度以及稅收,產量的未幾,加上茶初期進入英國是以藥用價值是人們爭相購置。後來便導致茶的價錢節節攀升,緩緩的使茶葉在英國貴族化。成為了高尚富麗的接待和娛樂情勢的物品以及禮品。

  由於氣象原因,中國本身就自產茶葉,飲茶文化在巴蜀地區蔓延開來當前,各地都有種植,並不存在於茶葉稀疏,產量低等原因造成茶葉價格貴族化,相反的是茶葉在中國卻成了一種布衣飲料。

  中英兩國之間的茶具

  茶葉達到英國的同時,飲茶器具如瓷器茶壺、茶杯、茶葉罐子也隨茶葉的船隻來到英國。這些外觀美麗且存在異國情趣的器具,很快就吸引了貴族人士的眼光,他們從茶葉貿易商和瓷器商人那裡把這些東西買回家,但是卻是當做裝潢品來用。而其後英國也出現了本人燒製的陶瓷製品的茶壺,茶杯。有的用金線描制,茶壺,茶杯上繪有英國特點的圖案,顯得異樣的高貴華美。用這種特製的茶壺泡上一杯茶,顯得再文雅不外了。

  而在同時期,我國的茶具多用紫砂製成的本質茶壺,是一種用朱泥貨紫泥燒製而成,也有一種釉燒的陶器,呈褐色或黑褐色,狀態各異,外形設計異常可人。同時在中國的皇宮貴族也有一些顏色亮麗的陶瓷茶壺,上面有花鳥禽獸以及人物等精美形象。而現在這些茶壺仍舊可以在各大博物館,尤其是一些陶瓷博物館內見到。每一件都異常精巧。

  在現代的中英兩國,茶具並不太多的變更,英式的茶具大多以陶瓷為主,依然都顯得無比優美。而在中國既有陶瓷的茶具,同時也有玻璃,紫砂,等各式茶具。

  茶葉的沖泡和口味

  中國的茶葉品種繁多。綠茶,紅茶,白茶,黑茶,花茶等等,如若要分類,又有毛尖,鐵觀音,普洱等各種口味的茶葉。自古代茶葉的沖泡方法,由原葉水煮泡茶,到茶葉中加各種調料,到當初幹茶葉開水沖泡。中國人最後的偏好卻是品味茶葉的原汁滋味,即不在茶湯裡面加牛奶,糖,肉桂等調料在裡面。而英國的茶葉固然最聞名的是英式紅茶,然而英國卻愛在泡的茶湯中加蜂蜜、肉桂、胡椒、威士忌、黃油、雞蛋,以及所有他們想參加的貨色,為所欲為的發明了很多口味。用佛手柑油調製的格雷伯爵茶、阿薩姆紅茶等少數種類,成為經典而奇特的民族茶產品,享譽世界。此外,英國人對茶葉自身也進行了改革。袋裝的茶葉末取代了片片茶葉,稱為速溶茶。連袋一起放進熱水杯裡,一小袋只泡一杯茶。家用茶壺還有過濾杯,用開水衝下,過濾而出。這與中國人將整片茶葉放在開水裡,在氤氳的熱氣中觀賞盛開的茶葉花,已是天壤之別。

  英國的茶葉沖泡無非就是一種方式,開水沖泡。而在中國,有一種茶叫功夫茶。等於為了品到最好的茶湯,用繁瑣的步驟,特定的茶具,開水的溫度,沖茶的技能。中國人喝茶不僅須要好茶,也要好的泡茶工夫,與英國簡略的喝茶方式完整不同,但正由於如斯,培養了中國與英國的茶文化如此的不同,各有魅力。

  英式下午茶,廣東早茶

  茶經由多年發展,在英國有英式下午茶。中國由於地廣人多,出現以各種飲茶文化為代表的景象,那麼以廣東早茶文化為代表,因茶帶給兩國茶文化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廣東早茶的起源,要追溯到咸豐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一種名為"一釐館"的館子,門口掛著寫有"茶話"二字的木牌,供給茶水糕點,設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腳談話。後來出現了茶居,範圍漸大,變成茶樓,爾後廣東人上茶樓喝早茶蔚然成風。直到今天,廣東早茶中茶水已經成為配角,茶點卻愈發精細多樣,這種傳統文化隨著廣東經濟的迅速發展不但沒有消散的跡象,反而越來越成為廣東人休閒生活中一道亮麗的景緻線。 既名為"早茶",茶水便天然是廣東早茶中不可缺乏的一區域性。早茶的茶水以紅茶為主,取其暖胃去膩,利於消化。常見的有烏龍茶、鐵觀音、普洱茶,有的人也愛好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涼祛火。紅茶色深紅,湯濃稠,味苦澀,雖在視覺和味覺上都不如綠茶,卻與廣東早茶中味道濃烈的茶點正是絕佳配,廣東早茶的長盛不衰,與廣東自古以來貿易昌盛,經濟發展敏捷是分不開的。在廣東,早茶時候可以傾談生意、交流資訊,也可以會朋聚友、談天說地。生意人把茶樓當作商談重地,普通人則在此抒解壓力,換得浮生半日閒。

  而英式下晝茶則是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有一位伯爵夫人,天天到下戰書時刻就百無聊賴,心想此時間隔衣著正式,禮儀繁複的晚餐還有段時光,有感到肚子餓了,就請女僕籌備幾片烤麵包、奶油跟茶。後來這位夫人就邀請多少位知心摯友跟著茶與精巧的點心,同時輕鬆享受愜意的午後時間,沒想到一時之間,就在當時貴族社交圈內蔚為風氣。成為無數名媛趨之若鶩,這就是所謂的"維多利亞下午茶"的由來。始終到今天,已經儼然構成一種優雅自由的下午茶文明,也成為正統的"英國紅茶文化"。

  來源有所不同,飲茶方式有所不同,點心不同,卻在必定水平上表示了雷同之處。早茶文化與下午茶文化,卻都是中英兩國人們一種放鬆方式,享受空閒時光,也是人們的一種社交方式,已經融入到人們真逼真切的生涯之中。茶文化從實質上來說就是茶的發展歷史,沿著茶的發展脈絡,看到了茶的從前,與對茶文化將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