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計算機教學論文

  計算機是一門不斷髮展、不斷創新的學科,從事小學計算機教學,需要不斷地獲取新技術、新知識,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中小學計算機教育課程改革發展

  [摘要]目前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在課程設計上存在的問題直接影響了其教育效果,主要問題在於不斷更新的網際網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如果計算機課程不與之同步改革及發展,其教育效果則無法實現與時代的同步。本文首先針對計算機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性進行了論述,然後分析了當前課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向,最後針對其改革提出了發展策略,以期能夠對有效提升中小學計算機教育課程的質量與水平起到有效推動作用。

  [關鍵詞]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改革;發展

  計算機教育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的加入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無論是教學模式還是教學方法都經歷了不斷的改進與變革,當前我國的資訊科技水平也得到了不斷髮展,計算機技術更是突飛猛進,幾乎所有行業都與計算機密切相關,因此中小學基礎教育對計算機教育的關注度也不斷增加。只有探尋新時期的計算機教育創新方法及模式,才能更好地將計算機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作用全面發揮,實現對中小學生計算機技能的穩定提升。

  一、計算機課程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性

  計算機課程改革與發展一直是與時代同步的任務,而且中小學生在接收學校教育之前,大部分就已經接觸過計算機技術和操作,可以說這些已經與計算機有過接觸的中小學生無論是在中小學教育之前,還是在中小學教育階段,都與計算機的學習活動密切相關,除了在課堂上接收計算機的操作學習與訓練之外,日常生活與計算機的聯絡更為密切,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讓中小學生塑造出正確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技巧,那麼必然會影響到其計算機應用水平的有效提升,因此只有針對當前的計算機技術形勢實施一定的課程改革,才能更好地將中小學計算機教學的質量有效提升。

  二、中小學計算機課程安排現狀

  一缺少與實踐教學的密切關聯

  實踐教學是計算機教育的基本要求,如果僅僅以大量的理論教學作為主要教學手段,而缺少實質性的能夠與計算機操作相關的實踐教學,必然會無法使計算機教學取得應有的效果。目前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課程設計上,仍然存在著大量的理論教學,而這些理論內容往往缺少與實踐操作的密切相關性,使理論在操作中的實踐價值較低,而且教師的教學活動又沒有針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展開,更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嚴重脫節,極大的影響了中小學生計算機能力的綜合提升。

  二課程設定的動態性不足

  計算機課程的最大特點就是面臨著不斷更新的技術與不斷髮展的功能,要實現計算機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制定與計算機技術同步發展的動態性課程計劃是必要的,只有將課程與技術發展動態性連線起來,才能使計算機教學取得實質性效果。目前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課程在設定上的動態性不足,主要是由教師對教材的調整能力較弱決定的,由於缺少能夠實施動態性的課程規劃,學生接收的計算機教育也往往無法實現與時代技術的同步更新和發展。

  三課程設定不利於差異性教學

  計算機在中小學生中的影響仍然是極不均等的,有的學生偏愛計算機操作,對計算機強大的功能充滿著興趣與開發慾望,這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往往較高,但對於教學課程的興趣差異也比較明顯;有的學生在計算機的操作興趣上相對較低,但對於教育所學課程也能夠均衡接收,這些具有不同教育需求的學生無法在當前統一的課程安排模式下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改革與發展策略

  一創新計算機課程

  計算機課程的創新是當前時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由於計算機技術水平不斷髮展,課程安排也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與技術發展水平相同步。對於傳統教學模式來說計算機課程的設定缺少創新性,大部分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已經完全不適合計算機教學的需求,因此要實現計算機課程的改革與發展就必然能夠與技術的創新同步,實施一定的課程創新。例如在學習基本軟體的操作時,學生應當得到一定的自主性選擇空間,在軟體操作上不必以過於嚴格的標準來要求學生的實踐行為,而是給以足夠的自由發揮機會,以佈置一個特定任務的形式,讓學生自行尋找解決的途徑,不同學生尋求的不同解決途徑,將會成為創新能力培養主要手段。此外關注不同學生的需求實施動態性教學課程的創新也是極為必要的,對學生布置的實踐操作或課後練習任務可設定為兩個或幾個選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計算機使用習慣進行自主選擇,既保留了對學生自主性的尊重,又能夠為學生提供選擇適合自身計算機實踐練習需求的機會。

  二提高對計算機課程本身的關注度

  在網路化技術的支援下計算機的功能得以更大發揮,如果學生的計算機教育不能與網路技術有效結合,其教學效果也必然是無法完善的。根據當前計算機教學中對課程本身設計安排的習慣,建立起新的教學模式,提高對計算機課程本身的關注度,使之能夠多元化發展,將能夠與計算機能力相關的技術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培養物件,必然能夠使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改革實現對教育效果的有效推動。例如運用網路化手段開拓計算機教學課程內容,使學生在網路資源的學習與影響下,實現對計算機操作能力的不斷髮展,這樣才能培養學生更具實踐性的能力。

  三提高與課程與學生的互動性

  計算機課程與學生的互動性具有極大關聯,教師應當通過互動性手段為學生實施課程設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扮演學習者的角色,而非被教育者的角色。例如運用問題引導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和開發能力,學生能夠通過問題引導及時提出個人的見解,最終在討論的過程中實現問題的解決。

  四、結語

  計算機課程設定直接關係著教學效果,作為一種新時代背景下的科技產物,計算機技術有著極快的發展速度,因此對於中小學的基礎教育階段來說,也只有根據技術水平的發展不斷調整和更新教育課程,才能保證教學內容與時代技術密切相關,使中小學接收的計算機教育能夠具有實質性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黃鑫.論計算機教育與創新教育[J].才智,2015,25:186.

  [2]李冰.中小學計算機教學的實踐思考[J].才智,2015,27:105.

  [3]唐光偉.試論小學資訊科技教學中應用發展性教學評價的相關措施[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0:231.

  範文二:淺談如何改善小學計算機教育教學質量

  一、寓教於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能對計算機產生興趣,就會主動地進行學習,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那麼,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注重操作。計算機學科是一門實踐操作性極強的學科,上機操作時間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比重,而且也是通過上機操作,學生將學到的理論進行練習、實踐、融會貫通,才能真正學以致用。學生在一開始學習的時候都是很喜歡親手操作計算機的,興趣很高,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多安排學生進行上機操作練習,並時常更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二是引入遊戲,寓教於樂。小學生對於電腦遊戲是非常感興趣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寓教於樂的遊戲中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讓學生主動地學,輕鬆地學,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進行指法練習時,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從而產生牴觸心理,這時教師可以引進“金山打字通”裡的小遊戲,讓學生在遊戲的同時練習指法,從而既讓學生完成了指法練習,又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組織競賽,提升興趣。小學生年齡小,好勝心強,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樣的心理特點組織一些競賽活動,比如指法練習、網頁設計等,讓學生之間產生競爭,在競爭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在競爭中不斷進步,既提高了知識技能,又讓學習興趣持久不熄。

  二、手段多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眾所周知,一個好的習慣可以使人終身受益,學習也是如此。所以,小學計算機教師從一開始進行教學時,就要致力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積極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對此,教師要從三方面進行著手:一是課前預習。俗話說,不打無準備的仗,學習也是如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將課本知識梳理一遍,哪裡明白哪裡不明白,要做到心中有數,將重點知識勾畫出來,自己先思考、學習,不明白的地方等待課堂上向教師提問,這樣在聽課的時候就可以做到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二是課後練習。課後練習是一個知識鞏固的階段,在課堂學習結束後,教師可以通過課下作業、上機實踐等方式引導學生經常練習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讓學生鞏固、提升,避免遺忘或生疏。三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如果僅靠課堂上學習到的一點知識,那麼很快會被時代淘汰。因此,教師必須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在課餘時間進行自學,通過自己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取,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讓自己的知識升級換代,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終身受益。但要注意,在開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時,要安排一些簡單並且少的內容,而後逐漸增加內容和難度,要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因材施教,選擇合適的教學軟體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教學方法,教師必須要按照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不能“一刀切”。在小學計算機教學中,因為多是上機操作練習,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的軟體,以便發揮最好的教學效果。首先,面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師要選擇不同的學習軟體。知識的學習都是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不同年級的學生的學習需求是不一樣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選擇不同的學習軟體,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比如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引進一些編輯排版、網頁設計等方面的軟體。而剛開始學習的學生,就可以引進一些趣味指法、智慧拼圖等指法練習軟體,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進行練習。其次,面對同一年級同一班的學生,教師也要根據學情區別對待,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雖然電腦在我國的普及率已經大大提高,但是還是有一些學生的家裡沒有電腦,在上計算機課前也沒有或者很少接觸到電腦,導致學生的電腦基礎參差不齊,所以,教師要正視這種情況,針對同一班級不同學情的學生也要提供不同的學習軟體,對於基礎好的學生,可以提供比較有深度的軟體,對於基礎薄弱的學生,就要讓學生從最基礎進行練習,提供簡單易學的軟體。比如,在進行指法練習時,教師可以提供金山打字通、英打練習、趣味指法等軟體,以便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四、學習小組,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

  在上機操作實踐練習中,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親自指導每一位學生進行學習,這時,學習小組就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教師要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指導學生組成若干學習小組,每個小組3-5人,設立小組長,每個小組成員都有不同的任務分工。教師在分身乏術時,可以讓基礎好、學得快的學生指導小組內成員,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也可以先在小組內進行提問、討論,不能解答的再反饋給教師,教師佈置的作業也可以相互監督完成,這樣,可以促進小組成員的共同進步、共同提高,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總之,小學計算機教師要深入學生實際,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並學會學習,千方百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培養出合格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