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課本語文園地二

  的寫作要求是寫一寫對保護環境的認識。小編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習作】

  本次習作,是綜合性學習的一部分。要求學生結合前面的綜合性學習來寫,範圍比較廣泛,可以寫自己調查瞭解到的情況,可以寫幾年後家鄉環境的變化,也可以寫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發生的有趣的事情。

  本次習作,教師可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指導:

  1、激發習作興趣:

  教師可以承接前面的綜合性學習巧妙匯入,如,大家圍繞“環境保護”做了很多調查研究工作,是否願意結合這次綜合性學習,寫一寫自己瞭解到的情況、感受或想法;大家在口語交際課上交流了自己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的收穫、體會,是否願意把交流的內容寫下來。

  2、選擇習作內容:

  引導學生回憶在口語交際中哪些同學包括自己的哪些內容表達得具體,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然後幫助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從中選擇習作內容。

  3、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

  引導學生由說到寫,把在口語交際中交流的內容寫下來。學生可以借鑑本組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比如《翠鳥》抓住了所描寫物件的特點、《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語言樸實,敘事生動清晰,揭示的道理深刻。引導學生使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語句。

  在習作之後,可以引導學生交換習作,互相修改。教師要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就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共同問題給予指導,對有進步的同學給予鼓勵,並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習作。

  【日積月累】

  這部分包括“讀讀認認”和“讀讀背背”兩部分內容。

  “讀讀認認”,安排的是一組反義詞語,學生通過這一組內容的學習,既可以複習鞏固已經學過的生字,又可以藉助反義詞學習新的生字,同時積累反義詞語。可以先讓學生藉助拼音,自己認讀,同桌互相檢查,教師指名認讀字音和朗讀短文。注意“濁”讀翹舌音,“罪”讀平舌音、“廉、貪、偏”為前鼻音韻母。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再列舉一些自己在平時的學習中積累的反義詞語。

  “讀讀背背”,安排了古詩佳句,目的是積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五組詩句,只要求讀讀背背,詩句的意思一般可不講解。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是唐朝詩人王維的作品,原詩為《送梓州李使君》,它描繪的是古木參天、杜鵑聲聲的森林景色;“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也是詩人王維的作品,原詩為《積雨輞川莊作》,它描繪的是夏日時節、白鷺黃鸝在水田、林木之間飛翔、歌唱的情景;“雨裡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是唐朝詩人王建的作品,原詩為《雨過山村》,它描繪的是雨中山村的景象,村路環曲、板橋橫斜,小溪沿岸,則是翠綠的竹子,偶爾還從附近的茅舍裡傳來幾聲雞叫,打破了小山村的沉靜;“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作品,原詩為《曲江二首》,它描繪的是蝴蝶在花間飛舞、蜻蜓在水面翻飛的夏日美景;“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是宋朝詞人晏殊的作品,原詞為《破陣子》,它描繪的是池塘美景,斑斑點點的蒼苔分散在池邊,樹木枝間的黃鸝在歡快地鳴叫。這些詩句,不但展示出了由植物、山水所構成的靜態畫面,同時還加入了動物的活動,特別是一些小鳥的鳴叫,使詩句所描繪的整個畫面動靜結合,不但充滿了繽紛的色彩,而且鶯啼雞鳴,讓人在視聽感覺的溝通、融合中體會其中所蘊含的美。

  【例文】植樹

  自從開展保護環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後,我們越來越感受到了植物的重要性。今天,我們的小組長小紅號召大家到小山坡上去植樹,我們紛紛響應。

  我們來到小山坡,同學們三個一群,兩個一組,有的挖坑,有的剷土,還有的澆水,大家幹得可帶勁了。

  我和小紅輪流挖好了樹坑。只見小紅小心翼翼地所樹苗放進坑裡,我便拿著鏟子,站成“弓”字步,使勁地把土一鏟一鏟地拋進樹坑,小紅雙手緊緊地扶正小樹苗。樹坑裡的土逐漸變多了,我的額頭上滾落下一顆顆豆大的汗珠。小紅關心地對我說:“你休息一會兒,讓我來吧!”我笑了笑,搖搖頭說:“不用了,我不累!”小紅拿著裝滿水的小桶給小樹澆水,水順著泥土緩緩地流到樹苗的根部。

  看著一棵棵小樹苗在山坡上紮下了根,我們格外高興,因為我們為保護環境出了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