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期末論文範文精選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史上具有革命意義的學科,是研究人們對於挫折的一種態度的心理學。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積極心理學論文範文,歡迎閱讀!

  積極心理學論文篇1:《淺談積極心理學理論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載體,對於大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積極心理學思想對於營造有內涵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積極的品質有一定的啟示。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含義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致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是興起於20世紀末的心理學研究新思潮,它消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心理學偏重於研究“治療心理疾病、從負面來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的片面性,提倡積極的人性論,認為預防心理問題的最好工具是培養個體的積極品質、提升積極力量。

  積極心理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三方面:“積極情感體驗,主要研究各種積極情感體驗的作用及其產生機制;積極人格,主要研究各種積極人格特質的作用及形成過程,在這其中又主要以人產生積極行為的能力和潛力等為研究重點;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主要研究積極的社會大系統包括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等和積極的小系統學校、社群、工作單位和家庭等”。積極心理學的三方面內容之間具有內在的相互聯絡:積極的社會制度有利於個體體驗到更多的積極體驗的發展,並形成積極的人格。

  二、積極心理學理論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啟示

  高校校園文化是在高校校園區域內,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在教育、培訓、管理、服務等活動過程中,以社會先進文化為主導,為促進教師、學生的全面發展,由師生共同營造的文化氛圍,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下面說一說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首先,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存在不合理的認識。例如,第一,長久以來,公眾甚至專業人士都習慣於將高校校園物質文化等同於辦學條件,認為建漂亮的教學樓、完善的設施就是物質文化建設,其實真正意義的校園物質文化建設,除了外顯的辦學條件外,還應包括內隱的師資力量、學科結構等;第二,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認識不到位。很多高校片面認為良好的學習氛圍就是好的校園文化,用學習氛圍代替校園文化,或者認為校園文化就是學生的娛樂活動,通過開展學生活動來代替校園文化,忽視了學生的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需求,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其次,校園文化建設結構不合理。表現為:第一,重物質文化建設而輕精神文明建設,把精力放在學校的硬體設施建設方面,忽視了學生精神風貌的改善;第二,精神文化建設缺乏大學精神。如功利意識濃厚,學生的學習和校園活動都以是否有直接利益為標準,學校教育也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高校校園文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影響大學生成長的直接環境因素。“積極心理學倡導關注人所具有的種種美德、積極品質、積極能力和積極潛力等,為校園文化建設指出了一個積極的方向,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氛圍,對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三、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校園文化建設措施

  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人的積極情緒體驗、積極的人格和積極的社會環境,這些研究內容對於建設健康的校園文化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一增強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

  積極心理學認為,增強積極體驗是培養大學生積極品質的主要途徑。

  1.指導學生規劃未來,樹立切合自身的目標。目標能增強人們對未來價值的感知,如果人們對未來懷有美好的期望,並感知到未來價值與目前狀況越相關,就越能建立健康的習慣,且在目標的實現中,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然而,過高的目標會讓學生覺得遙不可及,給自己帶來壓力;過低的目標不需付出太多努力便可以實現,則難以形成動力。因此目標的設定要符合學生自身的條件,要適宜。高校要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指導學生結合實際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將人生的長期目標細化為具體的短期目標,並在目標的實現上獲得積極體驗。

  2.建立以激勵為主、懲罰為輔的人性化管理制度。積極心理學強調激發人的潛能和積極品質,通過激勵也提高了學生對未來的預期。因此,在文化制度建設中,要充分注重人性要素,要尊重學生,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建立民主的師生關係,充分發掘學生的智慧和潛能,鼓勵和賞識學生的優點。對於學生的錯誤行為,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民主的方式討論和解決問題。

  3.豐富課外活動,增強積極的情緒體驗。課外活動能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能力的培養,並且能減輕過重的學習負擔,轉移內心的緊張,提高自我滿意度。因此,高校要開展適合大學生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積極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加強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做指導的社團建設,不僅培養學生組織能力、創新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在實踐中完善自我也豐富了大學生的業餘時間,緩和不良情緒。大學生通過參與課外活動形成積極的情緒特質,也在無形與有形中塑造了積極的人格。

  二塑造大學生積極的人格

  1.形成積極的人際關係。積極的人際關係有利於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對個體的人格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學生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將難以找到心理的認同物件,會因此而缺乏心理歸屬感,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搞好大學生的人際關係主要包括:1和諧的師生關係。“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師生觀是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相伴成長的師生關係。”教師首先要展現自身熱情、真誠、寬容、負責、幽默的人格魅力,發揮榜樣作用,其次要用愛心和誠心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收穫知識。2和諧的同學關係。高校要通過開展課外活動,為大學生創設人際交往情境。開設相應的課程,如溝通技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以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意識和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利於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品質,如真誠、可靠、信任、寬容等。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1通過開設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教學設計上“應著眼於培養學生積極心理的角度來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使學生能夠對自身的心理進行調節, 用積極的心理去替換不良心理, 化解不良情緒, 促進身心健康”。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案例討論、心理遊戲、角色扮演、團體活動等,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採用幸福感問卷、情緒問卷、生活投入問卷、生活意義問卷、生命滿足問卷等積極的心理測量技術,科學、客觀地評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深刻反映大學生積極心理素質的綜合狀態。3在心理諮詢過程中,實施積極的心理干預策略,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讓學生學會區分自己的正面和負面心理狀態,客觀地看待自身及衝突物件的品質,改變以往的認知評價模式,消除自身視野的狹隘性。

  三營造積極的校園氛圍

  1.形成積極的校風。積極向上的校風對於鞭策大學生勤奮學習、塑造積極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校園主體方面,要不斷強化學校領導的團結協作意識,強化廣大教職工的職業道德建設,通過其“榜樣作用”感化學生;學風方面,要端正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其內在的學習自信,並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建設積極的班風。首先,班主任要平等真誠地與學生進行交往,全面瞭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如身心健康狀況、行為習慣、日常表現等,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指導學生成長。其次,要增強班集體凝聚力,提高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如通過參加班級或者學校的活動,使學生獲得積極的集體情緒,並內化到每個學生的心中。

  積極心理學論文篇2:《試談積極心理學在高職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高職教育在我國是20年多來快速發展起來的新型教育形式,其在學生管理上,與一般高等教育有相同之處,但又不同於一般本科學生的管理,有自身的特點。採用一般本科院校或中等職業院校的管理模式進行高職院校學生管理,顯然是不恰當的。因此,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從外延性的數量增加,發展到以積極心理學教育方式為導向的內涵性的質量提升,更新高職學生管理理念、提高高職學生管理實效成為高職院校創新管理模式的首要任務。

  一、積極心理學與高職學校管理理念更新

  一樹立“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

  高職院校最基本的任務目標是培育出高素質、有創新能力的高階專業人才,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文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意義。高職院校要落實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做到“以生為本”。“以生為本”既是一種價值觀,更是一種方法論。“以人為本”的辦學實質包括:“高度重視人的主體性作用,也就是指要在學校各項工作中充分發揮和調動人的最廣泛最充分地一切積極因素,有效地發揮人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的排程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形成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創造的和諧校園制度和氛圍” 。

  “以生為本”還應表現在學生管理的工作中,這也就要求我們在學生管理的過程中要學會理解學生的利益繼而維護學生的利益,在高職院校中如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都是學生管理價值的集中體現。然而目前在高職學生管理領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教條主義、形式主義、本本主義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脫離社會發展和高職學生心理髮展的現象。部分學生因管理缺乏針對性,往往難以真正從內心接受教師的教育管理甚至產生抵制教育管理的情緒。綜上所述,在學生管理方面,首先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立足,要充分尊重學生已形成的獨立人格,重視學生的自身價值和情緒情感。其次,在管理工作中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意識、鼓勵學生的創造才能,強化學生的生存能力。第三要以服務者或者良師益友的身份多與學生溝通互動,加強師生間的相互理解,克服思維定勢,激發學生參與性和主動性,掌握學生的基本需求這樣的教育和管理不但可以改變學生的行為模式,更可以感染他們的內心。

  二樹立“以職業素質提升為重點”的管理理念

  高等職業院校在素質培養方面包括基本素質和職業素質。基本素質具有普遍性,是全體“社會人”都應具備的,主要包括道德品質、文化知識、科學技術素質、心理健康和身體素質,在此基礎上個體才能擁有相應的職業素質;作為“職業人”除了基本素質外還需要有一項特有的素質那就是職業素質,其具體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職業情緒等方面,這些表現是滿足個體是否適應工作並最終取得成就的基本要求。職業素質分為共性特徵和個性特徵兩個方面。顧名思義共性特徵是所有“職業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如與人合作、溝通公共、解決問題、心理承受和適應等;而針對不同崗位的需求又要求個體應該具備特有的某些素質,舉例說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要具備對流行元素的敏感度和創新的素質等。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個體都有不同的特徵和個性,因此要將二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才是一個人的個性特徵。

  教育者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首先要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強化學生內在的潛能,將社會化與社會實踐有機的結合在教學中,使學生不但學到書本的知識更多的可以發展自己內在的潛能,更可以將所有知識和能力內化成自身的一種素質,這些是素質教育的精神。

  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是培養職業素質的前提和保障,擁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培養職業素質的前提和關鍵,擁有相應的文化底蘊是培養職業素質的動力源泉,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培養職業素質的品格保證,能夠對職業有深刻的理解和持續的追求是培養職業素質的核心理念。綜上所述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文化和身心素質等要素構成了職業素質。因此,當前高等職業院校的素質教育應緊緊圍繞“職業素質”這個核心,構建素質教育目標體系,重點抓好職業素質教育。

  三樹立“服務至上”的管理理念

  高職院校能夠在社會擁有廣泛的認可度也是因為高職院校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高素質實用性人才。學生教育管理是一種為學生學習、生活等提供幫助的服務性工作,首先教育管理工作者應牢固樹立“服務至上”的管理思想並躬身示範,產生“示範效應”。作為高校基層服務提供者――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其個人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著深刻而全面的感化和影響,其示範性極強。因為高職學生的年紀正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對很多現象的認識容易片面,也更容易受到感染,因此作為“權威人物”--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如果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在服務學生、服務學校、服務社會方面以身作則,言傳和身教嚴重違規,必然對學生的教育管理造成巨大的不良影響,嚴重削弱教育效果。因此,高職院校進行學生教育管理時,必須強化教育管理者的服務意識,充分發揮其“示範效應”,做服務學生、服務學校、服務社會的楷模,讓學生切實感受至上服務,進一步認同“服務至上”理念,為學生管理模式的良好執行做好必要的準備。

  四樹立“校企合作,全程育人”的管理理念

  “校企合作,全程育人”管理有兩層基本涵義:一是引入企業的職業化管理理念;二是把企業的工作人員納入高職學生的管理隊伍,實現高職學生的全程管理。引入企業的職業化管理理念要求高職院校面向社會,校企合作.與校企合作單位建立並保持穩定的、長期的合作關係。通過長期的合作交流,把企業特色的、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運用到高職學生的管理工作中來,讓學生提前感受職業化管理氛圈,從而為更好地適應工學交替、頂崗實習時企業化管理模式做好準備。實現高職學生的全程管理還需要企業員工的廣泛支援與參與,把有指導經驗的企業員工納入到高職院校學生管理隊伍,讓其在校企合作中以“主人翁”的姿態出現,確立企業員工在職業教育的主體地位,從而主動參與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   二、積極心理學在高職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原則

  一堅持引導為主,服務學生為先

  當前高職學生基本都是90後,而90後的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社會經濟發展為他們提供了過於優越的物質,“4、2、1”的家庭模式又讓孩子承擔了過多來自父母和祖父母的寵愛,因此大部分90後都容易出現以自我為中心、散漫、缺乏責任心等特點。針對學生的現狀,簡單的管制顯然無法將學生管理好,甚至適得其反。這要求學生管理者轉變思路,堅持引導為主,服務學生為先原則,放下架子,走進學生群體,努力實現逐步從“領導”向“服務員”的轉變。因為學生管理工作者被賦予多重角色,他們既是學校的管理者,更是學生的服務者。這就要求管理與服務並重且同步實施,要把管理與服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統一在一起的管理和服務能夠更有效的融合滲透。學生工作者首應先要建立良好的服務理念以服務者的姿態進行管理,以服務者的姿態進行管理無形中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獲取學生的信任和支援,服務的同時更容易平等交流,也就加強了學生工作者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

  二堅持全面發展和個性充分發展相結合

  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素質全面發展並不是與個性充分發展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素質全面發展並不是否認和阻礙個性的發展,反而可以為個性充分發展建立一個優良的內部條件。同樣只有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擁有良好的個性特徵才會更好的把自身的知識才華、特長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也只有二者相互促進相互發展才能完成全面發展。由於每個個體的天賦各有所長,興趣和愛好也截然不同,在個人能力、學習型別、學習方法組成的學習結構不同,每個個體又都有不一樣的優勢與劣勢,因此要求完全均衡的發展和全優發展是不可能的更是不符合科學的。想要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最主要也是最基礎的就是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由此可見,教育應做的因材施教,在保護每個學生的個性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個體發展其積極的個性特徵。綜上所述,將素質全面發展和個性充分發展相結合能夠更好的培養出高素質、有創新的人才。也正因為如此,才要求我們管理者在制定各項管理規定、明確教學計劃、選擇教學方式、安排教學形式、編寫教材甚至是設計人才規格的時候一定要本著將素質全面發展和個性充分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三堅持目的性和有效性相結合

  對學生的管理方法很多,但使用和選擇管理方法,目的性和有效性相結合是其基本原則。高職院校對學生管理的目的是實現培養目標,培養大批適應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離開這一目的,管理就會失去方向。同時,任何管理都必須講求有效性,有效才能達到目的。因此,選擇和使用管理方法時,必須既把握好目的性,又把握好有效性,使兩者緊密結合。貫徹這一原則,要克服在管理上存在的形式主義及方法上的機械化、簡單化,要克服由於高職院校管理人員任職時間短,流動性大,不注重業務積累提升,只應對簡單事務的短期行為。要求管理者不斷提升業務能力和水平,既要做好事務性管理服務,更要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把各項管理活動和培育合格人才這個大目標有機結合,做到在管理中滲透服務、在服務中體現管理,實現高效的工作為明確的目標服務,即為學生提供更多終身受益的東西。

  四堅持嚴格要求與積極激勵並舉

  高職院校對學生的管理在內容上是多方面的,包括學籍管理、團隊管理、學習管理、生活管理、活動管理、組織管理等,這些都要抓好離不開對學生嚴格的要求。通過管理者的嚴格要求,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管理制度的威懾力,保證學生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當然,學生管理中,不能單純地強調嚴格要求,這樣會使得高職學生管理方式顯得過於簡單粗暴,有“訓斥主義”的傾向。所以,在對高職學生進行管理過程中,必須堅持嚴格要求與積極激勵並舉的原則。一方面要嚴格管理,著力改變學生的不良學習和生活習慣,使他們儘快成長,獨當一面。另一方面,要特別保護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對學生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要及時關注和表揚。很多高職學生表示,在學習、生活中特別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老師在學生心目中是權威人物,得到老師的肯定能夠更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的自信,也使學生更有動力。激勵學生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被認可,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習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去鼓勵學生,而激勵的方式更是可以靈活多樣。同時要特別關注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預防因適應力差,心理敏感而出現厭學和嚴重心理問題,保證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積極心理學論文篇3:《試論積極心理學在職校學生教育管理中的應用》

  學生教育管理是職業學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但是有些職業學校的教師一提到這些學生頭就疼,甚至談差就色變。本文從積極心理學取向探索學生的教育管理方法,讓班主任在輕鬆教育管理學生的同時,也讓學生幸福成長,也就是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健康心理和優秀品質,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潛力,使他們獲得幸福感。

  一、積極心理學簡介

  積極心理學是新興的研究領域,它強調心理學不僅要幫助處於某種“逆境”條件下的人們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發展,更要幫助那些處於正常境況下的人們學會怎樣建立起高品質的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這一嶄新的理念告訴我們可以用積極心理學探索適合職校生的教育管理方法。

  二、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意義

  我國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還是定位在預防和治療上,以解決少數學生的問題為目標,卻忽視了大多數學生的心理髮展需求。因此積極心理學的引入,為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為創立積極心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動力,為全體學生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積極途徑。

  三、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學生教育管理方法探索

  積極心理教育觀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因此我在學生教育管理中做了以下實踐。

  一關注積極優勢,發揮積極作用。

  職業學校的部分學生在初中時曾有被老師、同學和家長看不起的經歷,甚至被罵過“笨蛋”、“傻瓜”,這樣的標籤經過長期強化後,學生就會對缺點耿耿於懷,容易頻頻出錯,進而更在意自己的缺點,之後再犯更多更大的錯誤。正是對這些“缺點”的過度關注,容易進入惡性迴圈中,於是他們可能會變得“破罐子破摔”,也就妨礙了他們走向成功和幸福。著名的“吸引力法則”向人們提示了這樣一個祕密――你關注什麼,就有可能實現什麼,並且這種可能與你的關注程度成正比。陶行知的“四塊糖”的故事早已經成為教育經典,也啟發著千千萬萬教育工作者。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優點,職校的學生也是如此。如果班主任在學習和生活中對學生多一些觀察和了解,善於拿著放大鏡給學生找優點,則可以通過心理遊戲“戴高帽”、“自畫像”等發現學生優點,積極關注學生積極優勢,暫時淡化劣勢,讓優勢發揮積極作用,讓他們沿著優勢的道路努力前行,那麼缺陷可能就會自然地慢慢消退。

  二善於積極期待,挖掘積極潛力。

  “羅森塔爾效應”說明了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決於周圍的人能不能像對待成功人士那樣愛他、期望他、教育他。英國教育家車尼斯說:“只要教師對學生抱有希望,僅此一點,就可以使學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可見,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對學生成長的影響非常大。每個人都有無限潛能,職校生也一樣,如果教師能經常給學生一些積極的暗示,如:“我相信你,一定行!”學生就會帶著這份期待勇敢前行。

  所以,班主任如果能在學生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更多地期待他們在事情發展中積極的一面,如果學生能感受到老師鼓勵中的誠懇和信任,那麼學生就會給自己創造一個成功預期,從而將各種有利於成功的心理潛能充分發掘出來,推動自己走向成功。這也正如積極心理學所認為的,有所期待才是開啟美好未來大門的鑰匙,你期待什麼,你將實現什麼。

  三創設積極環境,激發積極力量。

  在生活中,環境能造就人才,也能淹沒人才。如果一個人生活在一個積極向上的群體裡,受到周圍的人感染,他也會努力勤奮起來,積極向上,爭取做得更好。反之,再勤快的人在一個懶散的環境裡很容易變成一個庸碌無為的人,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證明。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喚起人實現自我的教育,乃是一種真正的教育。因此要激發學生的積極力量,就要學會環境育人,我們要堅信“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

  首先班主任要用心營造積極的文化環境,精心佈置好教室的每個空間,陶冶學生的性情,如勵志名言張貼、榮譽角、植物角、圖書角等。其次班主任要鼓勵學生廣泛參與各種實踐環境,如各種比賽、值周活動、主題班會活動、參加各類社團等。通過每日一分鐘演講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值周勞動能培養學生愛勞動和講究衛生的品質;通過種植植物能提高學生尊重生命和審美的能力……總之,學生通過積極向上的人文和實踐環境的薰陶能培養自身的學習興趣,能充分發揮和展示自身的各項優勢才能,能激發更多積極力量。這樣他們會變成信心滿滿,他們會變得光芒四射,他們對愛的理解會比以前深刻、全面,他們也會變得樂觀、好學,當然,他們的創造力、領導力和審美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總之,希望就是生命中的那一點不曾被撲滅的光,如果職校班主任能將積極心理學運用到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夠關注學生積極優勢,能夠善於對學生積極期待,能夠用心為學生創設積極環境,那麼總有一天這點光會變成滿天星星,學生也一定會實現自我,走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