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探究論文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史上具有革命意義的學科,其研究物件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動,針對大部分人的心理狀況來指導人們如何追求幸福生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積極心理學:研究幸福的科學》

  【摘 要】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紀末在美國興起的心理學思潮,由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Martin E.P.Seligman倡導,致力於對積極的、正面的經歷與人格特徵、長處和福祉的科學研究。它以關注幸福、提升幸福為目標,倡導了一場“幸福革命”。幸福是什麼?如何產生幸福感?人們的幸福是否有規律可循?這些都是積極心理學關注的話題。積極心理學將心理學的視點轉移到關注人性、社會生活的積極面,是一門促進人們幸福的科學。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幸福感;幸福公式

  一、積極心理學簡介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史上具有革命意義的學科,其研究物件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動,針對大部分人的心理狀況來指導人們如何追求幸福生活。它利用目前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

  ***一***積極心理學的出現

  毫無疑問,積極心理學的源頭起自哲學。因為哲學的終極問題是追問人的意義,而絕大多數哲學家的答案是“美好生活***good life***”。哲學的道路太顯深奧,並不能使人人有“悟”。作為研究人心理問題的心理學義不容辭地承擔了這個重任。許多傳統心理學,對人類積極經驗的理解都有貢獻,特別是人本心理學更是主要研究人類的積極精神。1958年,Jahoda寫了一本在當時頗具爭議的書《積極心理健康的當代概念》,開啟了對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十年後,Carol Ryff和他的同事發展了幸福感的心理成分。他們在方法論上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提出了自我報告法使後來的研究者能科學地探究這個領域。隨後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發現,開發與培養人性的優點,促進人的健康成長等,成為當代心理學知識的新的增長點與興奮點。在這種思想與觀念影響下,積極心理學思潮終於在新世紀伊始爆發出來,在《美國心理學家》雜誌發表的《積極心理學導論》,既是對前期積極心理學發展的總結,同時又吹響了向積極心理學進軍的號角。從此,揭開心理學從消極心理學模式向積極心理學模式轉折的歷史序幕,宣告一個新的時代—積極心理學時代的來臨 [1]。

  ***二***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積極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的研究不同,要求心理學以一種更加開放、欣賞的眼光看待人類的潛能和動機,要更加註重人類的健康、勇氣和愛等方面的研究。縱觀積極心理學的發展,我們認為積極心理學的目的是通過研究與干預,通過開發人的潛力、激發人的活動和創造力來促進個人、社會及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在這一程度上有別於以治療為主的消極心理學。從研究目的上開來,消極心理學以治療為主,而積極心理學則注重干預研究,同時兼顧治療;從研究物件來看,積極心理學主要物件是普通大眾,而消極心理學主要面對心理異常者。目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相對比較豐富,但主要聚集以下的研究:第一,關於人的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即試圖理解人們如何評價其生活狀態心理學的研究;第二,關於自我決定理論的研究,它主要從自我實現和自我實現的意義及如何實現等研究入手;第三,關於親社會行為的研究以及關於積極心理學的認知方向***如創造力***的研究。積極心理學家相信,研究和探索人類的積極方面,即勇氣、樂觀、希望、忠誠、堅韌以及良好的行為表現、人際技能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不但能幫助人們不斷地發展自己,而且其更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2]。

  ***三***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意義

  積極心理學倡導探討人類的美德、愛、寬恕、感激、智慧等,以及研究人的發展潛能,不斷地發展自己,使普通人生活地更健康、更美好,促進個人,團體和社會的繁榮,這具有極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價值。從理論意義上說,積極心理學彌補了心理學知識體系上的空檔。心理學長期注重研究人類的消極的一面,例如病態心理的治療,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學的發展。積極心理學的誕生拓寬了心理學研究的領域,打破了固有的思維模式,為心理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現實意義上說,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引導人們實現自我、幸福生活和健康、和諧發展的心理學。它強調人性的優點和價值,探索人類的美德,把研究重點放在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條件下更好地生活、發展、發揮潛能和實現價值[3]。積極心理學不僅在人性觀上實現了從消極到積極的飛躍;在研究內容與主題上也實現了從聚焦人的消極面到積極面的跨越;在研究方法上堅持運用客觀實證的研究方法;在心理治療上實現了從事後的治療模式到積極的預防思想的轉變;在研究目的上更是實現了從控制人到追尋幸福人生的提升[4]。

  二、積極心理學對幸福的研究

  積極心理學認為,幸福感才是人生至高目標,聲望和金錢都只是實現幸福的手段而非目的,幸福的定義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幸福是可以通過途徑獲取的。積極心理學讓人們以積極的心態去認識自我、認知社會、追求幸福,在不斷地摸索和探尋中取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平衡。

  ***一***揭密幸福感

  作為心理學術語,幸福感是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以實現時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是由需要***包括動機、慾望、興趣***、認知、情感等因素與外部誘因互動作用形成的一種複雜、多層次的心理狀態。它實質上是外在的良性刺激所誘發的一種具有動力性和依賴性的積極情緒體驗。對它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理論界對之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西方倫理學、經濟學、社會學都對幸福感作了大量的探討。但是,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對幸福感的研究越來越成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幸福感是人們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它既與人們生活的客觀條件密切相關,又體現了人們的需求和價值取向。一方面,幸福感不能脫離幸福的生活事件而存在,它具有客觀實在性;另一方面,一種幸福的生活事件只有被個體感知時,才有意義,所以,它又是主觀的,具有很強的主觀性[5]。幸福感是衡量個人和社會生活質量的一種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也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積極的幸福感是美好生活與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二***探求幸福之源

  Seligman編制了一個幸福公式:H***幸福***=S***遺傳***+C***景況***+V***個體可控行為***,從遺傳因素、生活景況、可控行為三個方面幫助人們更為深入地探求幸福源泉。

  一、遺傳因素。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大約50%的幸福感是由遺傳決定的。積極心理學提出了幸福的“基準點”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幸福的基準點,人生中的大喜大悲可能短暫地改變人的情感體驗,但人們會很快回到遺傳所決定的幸福基準點[6]。

  二、生活景況。積極心理學研究認為大約8%的幸福程度是由環境因素決定的,如收入、婚姻狀況、健康狀況、教育程度、智力、宗教信仰等。研究還發現,財富對人的幸福程度影響較小。就群體而言,富裕程度確實對生活的滿意度呈正相關。但是,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8000美元后,這一相關性就不明顯了。就個體而言,收入的增加所帶來的幸福也是短暫的。研究表明,重大的個人財務狀況變動對幸福程度的影響持續不到三個月。研究者總結,在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後,金錢並不是人的幸福之源。人們的幸福體驗能隨著他們的成就和財產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隨之人們很快就會適應這個新水平,而這個新水平不再給他們帶來幸福。其他因素如婚姻、社會支援等對人的幸福程度也有一定的影響 [6]。

  三、可控行為。個體的可控行為包括自我決定、積極防禦、解釋風格等。Ryan和Deci從人的本質出發研究了自我決定理論***SDT***,他們探討了人類三種相關的需要:能力的需要***competence***,歸屬的需要***belongingness***和自主的需要***autonomy***。他們認為,當這些需要得到滿足時,個人的幸福和社會的發展將是樂觀的。這些需要的滿足能帶給人們幸福感和促進社會的發展;而阻礙需要的滿足,則會引起消極的心理結果。在對積極防禦的研究方面,心理學家Vailliant總結了利他主義昇華、壓抑、幽默、預期等積極的防禦機制對成功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Medvedova L研究還發現,積極的人格有助於個體採取更為有效地應對策略,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情景 [6]。

  積極心理學家認為,遺傳和景況兩個因素留給人們有所作為的空間很小,因而獲得幸福的研究重點應放在第三個因素—人的可控行為變數上,通過塑造幸福的人格特質,使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三***尋找幸福之路

  積極心理學追求幸福的理念使其研究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即培養與造就幸福的人。Seligman將幸福分為三類:1、美好的生活:有些人不要求有很高的享受,但他們非常專注、投入,能從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中獲得很大樂趣。2、愉快的生活:這類人愛笑,喜歡享受,如美餐一頓,好像生活在滿足、愉快和希望中。3、有意義的生活:這類人能發揮他們最大力量和品質,如通過慈善活動、志願活動、宗教或政治活動來達到盡善盡美[7]。Seligman通過大量研究區分出幸福感的三個核心要素:快樂、充實和意義。

  獲得幸福的第一個途徑是快樂地生活,增加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注既往、當下和將來的積極情緒。既往的積極情緒包括滿足、滿意和平靜;當下的積極情緒包括肉體的愉悅以及複雜的愉悅;有關未來積極情緒則包括樂觀、希望和信念。積極心理學對積極情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幸福感研究上,認為幸福感是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思考,是個體主觀感受顯現、心理機能展現、社會價值實現的統一。它包括三個層面的涵義:第一,主觀幸福感:***1***幸福與快樂;***2***興趣:使人主動探索世界,追求新經驗;***3***滿意感:使人享受過去與現在。第二,心理幸福感:***1***自我接納:對自己擁有積極的態度、承認和接受多樣化的自己、積極面對過去的生活;***2***機能自主:具有自我決定和獨立性、能抵制要求自己以某種方式思考或行動的社會壓力、自我內部調節行為、用個人標準評價自己;***3***生活目標:感覺現在和過去的生活意義、有生活的目標和方向;***4***個人成長:敢於嘗試新鮮經驗、有實現自己潛力的感覺、不斷看到自己和自己行為的進步;***5***積極關係:與他人關係親密、有較強同情心,懂得人際關係的給予和獲得;***6***環境控制:感到自己有能力應付複雜的環境、選擇和創造適合個人的環境。第三,社會幸福感:***1***社會整合:相信自己屬於某一團體並和其他成員一起分享共同利益,將團體看做是幸福的來源;***2***社會貢獻:相信自己是重要的社會成員,能給社會創造價值;***3***社會和諧:對社會充滿興趣並且認為社會是可以理解和預測的;***4***社會認同:積極地看待和接受他人,相信他人是善良的;***5***社會實現:對社會發展和社會潛力具有信心。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的快樂生活就是這種主觀與客觀、享受與發展、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實現[6]。

  獲得幸福的第二個途徑是投入地生活,發揮積極的人格特性。指的是一個人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特性去面對挑戰,這些積極的特性包括力量與才能。積極心理學所指的性格力量是在歷史沿革中始終如一的優秀的道德品德,涉及所有文化都認同的6種美德和24種人類力量,這些性格力量被歸納為:睿智、勇敢、仁慈、公正、自律、卓越。而24種人格力量則是:創造力、好奇心、開明、好學、洞察力、誠實、勇敢、堅持、熱情、善良、愛、善於交際、公平、領導才能、合作、寬恕、謙虛、謹慎、自律、鑑賞、感恩、希望、幽默、篤信。投入的生活,不僅與以上的積極品質有關,而且能因之而奠定幸福人生之基石[8]。力量和才能的正確明智使用會導致更加的投入、專注和沉浸,投入與沉浸是發揮力量與才能通常可以獲得的回報。投入雖然從享樂方面並不直接產生快樂,但投入時一種不同種類的滿足感。沉浸則是一個人在竭盡全力投入自己力量與才能去面對力所能及的挑戰時所伴隨的一種特殊體驗[9]。

  獲得幸福第三個途徑需要綜合運用各種人格力量,實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指的是個體需要歸屬和服務比自己更強大的一些東西。個體所選擇的與之發生關聯的這些東西是多種多樣的:一些人在與家人或朋友的關係中尋找到意義,另一些人則在他們的工作中或是在業餘愛好中尋找到意義,每個個體總是從多方面重疊交叉的依戀關係中尋找意義的存在。人的生命具有“三重性”,即“生理生命”。“內涵生命”和“超越生命”。生理生命指人作為生物體的存活;內涵生命指人生的幸福程度,亦即單位時間裡經歷的事情越多,內涵生命就越豐富,就等於延長了生理生命的存在;超越生命則是人對生理生命的超越,即人尋找永恆與不朽的衝動與努力[6]。特別是隨著現代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世界範圍內的絕望、失落,對精神家園的尋找同物質文明空前高度的發展雙峰對峙,更需要全人類理性地正視幸福與人生的聯絡,幸福能為人生抹上一層意義,擁有幸福就擁有了生命的意義。幸福總是在牽引著人去過有意義的生活,只有在合理價值目的的引導下,人對幸福追求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才能有一種真實的人生價值及真實的幸福感受。

  三、總結

  幸福不等同於減輕了痛苦,幸福是超越沒有抑鬱、焦慮和憤怒等消極情緒之上的一個過程。21世紀是人類追求幸福的世紀,人們最終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錢和物質。讓人們瞭解和掌握幸福的方法,提升幸福的感覺,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是公眾稱心如意,是積極心理學的任務。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綜合的、均衡的、關於幸福心理學體系。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正式基於這種理念:人們所追求的不僅是終結痛苦,更期望充實和幸福的生活。積極心理學重新將人的價值與幸福作為心理學研究物件,倡導人文關懷與科學精神的統一,是心理學的價值目標轉入促進人類美好的發展,指導人們轉入幸福的生活軌道。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行動正在讓科學閃耀著人性的光芒,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宣告了心理學為人類謀取幸福時刻的來臨。

  【參考文獻】

  [1]王瑩,熊良斌.關於積極心理學的簡述[J].工會博覽***下旬***,2009***5***:154-154.

  [2]餘娟.積極心理學及其人格觀《河西學院學報》,2009***1***:76-78.

  [3]曾文雄.關注幸福的科學—積極心理學《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2***:4-6.

  [4]辛勇,王豔雅.從情感研究視角看積極心理學思潮[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28-31.

  [5]賀喜秀,馮周卓.價值論視野中的積極心理學[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40-42.

  [6]陳浩彬,苗元江.積極心理學:為幸福人生奠基[J].教育導刊,2008***11***:14-16.

  [7]苗元江,陳好彬,朱曉紅.探索幸福的科學—積極心理學[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10***:4-6.

  [8]陳虹,張婷婷.美國積極心理學倡導的“優秀品質和美德”:積極心理療法[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5***:18-21.

  [9]江雪華.通往幸福之路[J].教師博覽,2007***7***:54-55.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