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財務會計目標

摘要:財務會計目標是期望會計達到的目的或境界。必須在認識財務會計的客觀職能和會計資訊使用者的主觀要求基礎上,辨識財務會計目標。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範圍取決於財務會計的客觀職能,而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程度則取決於財務會計資訊質量特徵的具備程度。
關鍵詞:財務會計;會計目標;財務會計職能;財務會計資訊質量
Abstract: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the goal is expected accountant achieves goal or boundary. Must in the understanding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s objective function and in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user's willful demands foundation, identification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the goal.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the goal realizes the scope to be decided by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s objective function, but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the goal realizes the degree to be decided in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character has the degree.

key word: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Accountant goal;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function;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前言
  財務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期望會計達到的目的或境界。會計目標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會計目標雖然是人們主觀認識的結果,但它並不是一個純主觀的範疇,會受到特定歷史條件下客觀存在的經濟、法律、政治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並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具有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性質。研究會計目標對會計的實踐工作以及會計準則的制定既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又有較大的實踐價值。目前在我國會計理論界對財務會計目標的研究仍處於見仁見智的狀態。筆者認為,必須在財務會計的客觀職能和會計資訊使用者的主觀要求基礎上,辯證認識財務會計目標。財務會計目標作為一種主觀願望,其實現範圍取決於財務會計的客觀職能,而其實現程度則取決於財務會計資訊質量特徵的具備程度。

  一、財務會計目標的內涵

  對於財務會計目標的內涵,在會計理論界並沒有形成一個權威的、可為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觀點,財務會計目標的研究在目前仍然處於各抒己見、尚未有定論的局面。縱觀會計理論界對財務會計目標的研究,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流派,即“受託責任派”和“決策有用派”。受託責任學派認為,會計的目標就是以適當的方式有效反映受託人的受託責任及其履行情況。換言之,會計應向委託人報告受託人的經營活動及其成果並以反映經營業績及其評價為中心。其依據是,資源所有者將資源的經營管理權授予受託人,同時通過相關的法規、合約和慣例等來激勵和約束受託人的行為,受託人接受委託,對資源進行有效管理和經營並通過向資源提供者如實報告資源的受託情況來解除其受託責任。受託責任學派更強調資訊的可靠性,它在重視資產負債表的基礎上格外重視損益表。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的目標就是向會計資訊使用者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資訊。換言之,會計應當為現時的和潛在的投資者、信貸者和其他資訊使用者提供有利於其投資和信貸決策及其他決策的資訊。其依據是,資源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後,在資本市場介入的條件下,資源所有者對受託資源有效管理的關注程度會降低,轉而更為關注所投資的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風險與報酬。決策有用學派更強調會計資訊的相關性,即要求資訊具有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和及時性,更關注與企業未來現金流量有關的資訊。筆者認為,決策有用和受託責任是互有關聯的會計目標,受託責任是實質,決策有用是形式。受託責任是會計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因,提供反映受託責任的資訊是會計的根本目標。考慮我國的現實國情,筆者認為,我國會計目標的現實選擇應定位於決策有用。

  二、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範圍取決於財務會計的客觀職能

  財務會計作為一個資訊系統,在考慮會計資訊使用者的需求情況下,只能從力所能及的範圍方面來探討會計資訊的有用性或財務會計目標。脫離財務會計資訊系統力所能及的範圍來討論會計資訊的有用性或會計目標,在財務會計資訊系統沒有相關職能的情況下追求會計資訊的有用性,其最終結果只能是使財務會計資訊系統成為會計資訊使用者遭受的金融風險、投資風險、決策風險的替罪羊。影響投資和決策的因素是眾多的,會計資訊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也不一定是決定性的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即使是財務會計資訊系統正常運轉,得出的財務會計資訊也真實、可靠,但債權人和投資者等會計資訊使用者也可能由於其他因素的綜合影響而蒙受損失,使原本為有用的財務會計資訊成為無用。

  財務會計作為一個資訊系統,具有反映、控制、評價、預測、決策等5項職能。會計資訊系統的反映職能,是指財務會計通過其一系列程式和方法,把已經發生或已經完成的經濟活動的資料記錄下來,經過必要的計算、分析、綜合,加工成為全面、系統的財務資訊。這些財務資訊主要反映企業已經形成的財務狀況、財務狀況的變化和經營成果。財務會計資訊系統的控制職能,則表現為會計資訊系統對經濟活動的控制,其目的主要在於引導經濟活動按照預定的計劃和要求進行,以實現既定的目標。會計資訊系統的控制職能主要體現於財務會計監督方面,會計監督通常是通過會計確認來實現的。在我國,國家財經政策、法規和企業財務會計制度、計劃或預算等,是實施會計監督的依據。財務會計通過對企業經濟活動有關資料進行會計確認,把符合會計確認標準的資料進行加工處理,提供反映計劃或預算實際執行情況的財務資訊。會計資訊系統的評價、預測、決策等職能,由於都要在財務會計資訊系統提供的會計資訊基礎上,通過會計資訊使用者對會計資訊的分析、比較以及綜合運用,才能進行。這實際上是涉及到會計資訊使用者對會計資訊的理解、運用和駕馭能力問題。筆者認為,財務會計資訊系統的基本職能就是反映和控制,財務會計作為一個資訊系統,對已發生或已完成的經濟活動實施或執行反映和監督職能,將已發生或已完成的經濟活動資料加工成會計資訊提供給會計資訊使用者。

 三、財務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職能與會計資訊使用者需求的辯證統一

  目前無論是受託責任觀的財務會計目標還是決策有用觀的財務會計目標,其對財務會計目標的要求,主要都是從會計資訊使用者的角度來考慮的。由於財務會計資訊的有用性是建立在財務會計(會計資訊系統)提供會計資訊的可能性和會計資訊使用者對會計資訊的企盼性基礎之上,單從會計資訊使用者的角度來討論財務會計目標或會計資訊的有用性是不夠的。筆者認為,對財務會計目標的認識,除了要從會計資訊使用者要求的角度來分析以外,還應從會計資訊系統職能的角度來進行論證,即財務會計目標的認定既要考慮會計資訊使用者的主觀願望,也要考慮會計資訊系統的客觀能力。

  第一,會計資訊使用者是多元的,有些是現有的,有些是潛在的。由於會計資訊使用者是多元的,不同的會計資訊使用者對財務會計資訊的有用性必然有不同的需要,即使是同一個會計資訊使用者,在不同時期出於對不同利益的追求,其對會計資訊的有用性也會有不同的要求。而財務會計作為加工、生產會計資訊的系統,其所提供的“產品”只有一種,即會計資訊。所以這裡就存在一個眾口難調的問題。由於財務會計資訊系統所生產的“產品”無可替代,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財務會計必須是在考慮會計資訊使用者需求的情況下儘可能地提供質量高、成本低的會計資訊。

  第二,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會計資訊使用者對財務會計資訊有用性的要求也會不斷變化和發展。而財務會計作為人為的資訊系統,卻有其執行的固有規律及相對固定的要素、結構與功能。從系統論的觀點看,一個系統如果其要素、結構沒有改變,則其功能一般也不會改變,而功能沒有改變,則該系統滿足人們需求的能力也不會改變。當然系統的要素、結構是可以改變的,但這需要時間和過程,在系統的要素、結構和功能尚未發生變化之前,不能僅從會計資訊使用者的主觀願望出發,對財務會計資訊系統提出不切合實際的要求。

第三,不同的會計資訊使用者由於其對財務會計資訊的理解程度和駕馭能力的不同,其對財務會計資訊的有用性也會有不同的評價。財務會計資訊對會計資訊使用者而言具有不對稱的特點,而且會計資訊使用者也會由於其對會計資訊的理解程度和駕馭能力的不同,失去或部分失去財務會計資訊原本就有的有用性。

基於以上原因,在考慮財務會計目標的時候,除了要從會計資訊使用者的角度來分析、考慮以外,還要從財務會計作為會計資訊系統的角度來加以考慮,力求實現財務會計資訊系統職能與會計資訊使用者需求的有機結合。

  四、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程度取決於財務會計資訊質量特徵的具備程度

  儘管財務會計目標是會計資訊使用者對會計資訊系統的一種主觀願望,它體現為會計資訊使用者主觀需求和財務會計資訊系統客觀職能的辯證統一,為財務會計資訊系統的客觀職能所決定,但這並不意味著財務會計資訊系統實施或執行了反映和監督職能以後會計資訊就會有用,財務會計目標就能實現。這裡還有一個會計資訊加工出來以後是否“適銷對路”和“價廉物美”的問題。“適銷對路”指的是會計資訊為會計資訊使用者所需要,而“價廉物美”指的是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出高質量的會計資訊。任何事物都有其絕對性和相對性,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程度,體現為可靠性、可比性、及時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財務會計資訊質量特徵的具備程度。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程度取決於以上會計資訊質量特徵的具備程度。會計資訊有用性是指會計資訊具備了可靠性、可比性、及時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會計資訊質量特徵,是因為從財務會計資訊系統的客觀職能看,其力所能及的就是這些方面。至於相關性的問題,筆者認為會計資訊質量特徵有個體和總體相關性之區分。從個體相關性看,由於其所涉及的是各會計資訊使用者的主觀願望和各會計資訊使用者分析、駕馭、使用會計資訊的能力等因素,而所有主觀願望和能力因素都不是財務會計資訊系統所能左右的。因此筆者認為,不宜將個體相關性作為會計資訊是否有用或財務會計目標是否實現的會計資訊質量特徵。如從總體相關性看,由於財務會計是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經濟建設的繁榮而產生、發展的,所以財務會計的“產品”———會計資訊,就必然為社會生產和經濟建設所需要。也就是說,對社會生產和經濟建設而言,會計資訊具有與之俱來的總體相關性。在這種情況下(會計資訊對社會生產、經濟建設相關),財務會計資訊系統如果將已發生或完成的經濟活動資料加工成會計資訊,會計資訊也具備了可靠性、可比性、及時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會計資訊質量特徵,則我們應該認為會計資訊有用,財務會計目標已經實現。同樣會計科研成果(會計理論、會計思想、會計觀點等)如果能指導、規範會計實踐最終得出具備以上特徵的會計資訊,則可認為該會計科研成果是科學、客觀、可行和有效的且價值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