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一直以重視“家教”著稱於世,古人教育子女要修身明德,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歐母畫荻

  歐陽修是我國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成就,與他母親是分不開的。在歐陽修很小的時候她母親鄭氏就開始給歐陽修講如何做人的故事,讓歐陽修明白做人的道理。她教導孩子做人不可隨聲附和,不要隨波逐流。歐陽修稍大些以後,鄭氏就教他認字寫字,先是教他讀唐代詩人周樸、鄭谷及當時的九僧詩。儘管歐陽修對這些詩一知半解,卻增強了讀書的興趣。

  到了歐陽修上學的年齡,由於家裡窮,買不起紙筆,鄭氏她就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跟著母親的教導,反反覆覆地練,錯了再寫,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一絲不苟。所以歐陽修的筆風及文采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就是歐母畫荻的典故。

  :斷機教子

  孟子年少時不認真學習,有時還會逃課出去玩,有一次孟子逃課回家,母親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課,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孟子看到這樣的場景,心裡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跪在地上請教母親。孟母教訓兒子說:“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割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一直努力,常常溫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恍然大悟。從此以後專心讀書,成為一代聖賢!

  :諸葛亮教子“志當存高遠”

  諸葛亮一生為國為民,克己奉公,為後人樹立了楷模。他教育子女要有遠大的志向,五十四歲時給八歲的兒子諸葛瞻寫了著名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他對子女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告誡子女想要成為有道德修養的人,首先要靜心靜思,不斷修身和自省;要自我約束,不放縱自己,培養高尚的品德和節操。不做到淡泊功名就不能有明確堅定的志向;不做到清心寡慾和心靈的潔淨就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實現理想需要不斷學習知識,只有靜心、刻苦才能學到真知,沒有堅定的意志就不能成功。諸葛亮對子女寄予著厚望,他的子女後來都淡泊名利,忠心報國,為國家社稷做出貢獻,這正是“寧靜”、“致遠”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寇母教子“修身為萬民”

  北宋寇準自幼喪父,家境清貧,全靠母親織布度日,寇母常常於深夜一邊紡紗一邊教寇準讀書,督導寇準苦學成材。後來寇準進京應試,得中進士。喜訊傳達家鄉,而此時,寇準的母親正身患重病,臨終時她將親手畫的一幅畫交給家人劉媽說:“寇準日後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錯處,你就把這幅畫給他!”

  後來,寇準做了宰相,為慶賀自己的生日,他請來了兩臺戲班,準備宴請群僚。劉媽認為時機已到,便把寇母的畫交給他。寇準展開一看,見是一幅《寒窗課子圖》,畫幅上面寫著一首詩:“孤燈課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這赫然是母親的遺訓,寇準再三拜讀,不覺淚如泉湧。於是立即撤去壽筵。此後潔身愛民,秉公無私,成為宋朝有名的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