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追求理想是一個人進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動力,而沒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會有完美的精神生活。關於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諸葛亮:教育子女儉以養德

  三國時期西蜀丞相諸葛亮一生忠心輔佐劉備、劉禪兩代帝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遠,希望自己的兒子“志存高遠”。

  諸葛亮非常喜愛自己的這個小兒子,但同時又對他的成長充滿了擔憂。他在給其兄諸葛瑾的信中曾說道:“諸葛瞻今年八歲了,十分聰慧可愛,但我又擔心他過於早熟,最後成不了大器!”可見,諸葛亮十分重視子女的早期教育問題。

  諸葛亮雖高居相位,卻一生儉樸,他曾經在給後主劉禪的上表中說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此外別無積蓄,而這些也足夠家人使用的了。我保證在我死後,家裡家外都不會留有多餘的財產,不辜負陛下對我的厚恩。”諸葛亮親自履行著自己“儉以養德”的做人準則,希望子孫後代成為擁有遠大理想、勤學儉樸的有為之人。

  古往今來,很多名人政要都選擇以書信的形式教育子女。諸葛亮就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篇二:司馬光:把儉樸作為教子成才的主內容

  北宋傑出史學家司馬光,進士出身,屢官天章閣侍兼侍講、御史中丞、尚書左僕射,後追封為溫國公。他著述巨集豐,其名著《資治通鑑》是我國一部很有價值的歷史著作。他的生活十分儉樸,工作作風穩重踏實,更把儉樸作為教子成才的主要內容。

  在司馬光的一生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據有關史料記載,司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他在《答劉蒙書》中說自己“視地而後敢行,頓足而後敢立”。為了完成《資治通鑑》這部歷史鉅著,他不但找來範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乾淨,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他教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為了實現著書立說治國鑑戒的理想,他15年始終不懈,經常抱病工作。他的親朋好友勸他“宜少節煩勞”,他回答說:“先王曰,死生命也。”這種置生死於不顧的工作、生活作風,使兒子同僚們深受啟迪。

  在生活方面,司馬光節儉純樸,“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他常常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使兒子認識祟尚儉樸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痱,極力提倡節儉樸實。

  他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樸,表面上看來皆不是經國大事,然而,實質上是興家繁國之基業。司馬光關於“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警句,已成為世人傳誦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樸的重要性,並以儉樸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謄於後世。

  >>>下一頁檢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