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會計研究論文

  在會計科學的發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會計科學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會計科學發展目標的實現程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碳資產財務會計研究

  一、碳資產定義及確認條件

  碳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具有價值屬性的物件身上體現或者潛藏的,所有在低碳經濟領域可能適用於儲存、流通或者財富轉化的,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有形或無形的資源。碳會計存在於傳統財務會計框架內,碳交易的某些特殊性使得傳統財務會計目前難以準確對其進行準確的分類和核算,而對於碳資產而言,則應在傳統財務會計的理論基礎和實務基礎上,或將目前歸結為傳統財務會計資產要素中的專案提取出來,納入到碳資產中進行確認、核算,或將較為特殊的目前無法依據傳統財務會計予以確認、核算的專案,則在碳會計體系內,進行系統的分類,並確認、核算。將一項資源確認為碳資產,需要符合碳資產的定義,與此同時,還應滿足兩個條件:與該資源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以及該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的計量。

  二、碳資產的確認及計量

  碳交易專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無法在現有傳統財務會計框架內的資產類科目核心算,本文在碳資產要素下設定碳會計科目,根據具體的碳交易專案確認計量。

  1.碳排放權

  1997年12月簽訂的《京都議定書》對締約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規定了減排標準,世界各國應承擔共同但有差別的碳減排義務,發達國家2005年開始成大減排義務,到2010年二氧化碳等6種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5.2%,發展中國家從2012年開始承擔碳減排義務。另外,《京都議定書》建立了3個合作機制,即清潔發展機制、聯合履行機制和國際排放貿易機制。國際排放貿易機制允許締約國之間進行排放額度的買賣,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通過貿易機制從排放額度較為寬裕的國家買入碳排放額度,同樣的情況也適用與不同的企業之間。碳排放權交易使得遊離於企業財務報表之外的氣候環境因素成為了企業會計核算內容之一[1]。碳排放權是目前碳會計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由於獲得碳排放權的途徑及持有意圖的不同,無論劃分到無形資產、存貨或金融資產中哪一個科目內對其核算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因而,其確認問題目前仍未達成共識。究竟採用何種計量屬性也需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

  1企業從政府手中無償取得的碳排放權。企業從監管者即政府處分配獲得或免費取得的排放權,應按照公允價值,根據其持有意圖計入“碳無形資產”或“碳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科目。我國《清潔發展機制專案執行管理辦法》規定,因轉讓溫室氣體減排量所獲得的收益歸國家和專案實施機構所有,並規定了國家與專案實施機構減排量轉讓交易額的分配比例[2]。因而,若企業持有國家分配的碳排放權以出售為目的,那麼,獲得的碳排放權應按照取得時的公允價值計入“碳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按照《管理辦法》規定的由國家享有的份額貸記“其他應付款——碳排放權國家”,企業應享有的部分計入“遞延收益——碳排放權”,持有期間以公允價值對其進行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動借記或貸記“碳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貸記或借記“碳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若企業持有國家分配的碳排放權,按照取得時的公允價值,借記“碳無形資產——碳排放權”,貸記“遞延收益”。發生的碳排放額根據持有排放權的比例按照歷史成本進行攤銷,計入相關成本或費用,並將遞延收益分攤轉入當期損益,計入“碳收益”,資產負債表日應對確認為碳無形資產的碳排放權進行減值測試,發生價值的,計提減值準備,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貸記“碳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2企業通過交易機制購買得到的碳排放權。企業通過自行開發專案,按照定價購買或者公開拍賣獲得的碳排放權,應該按照獲得該排放權的成本進行初始計量。該成本主要包括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註冊費用、專案開發中介服務費用、經營實體專案審定費用、經營實體核實核證費用等。該成本金額借記“碳無形資產——碳排放權”,貸記“銀行存款”,在專案持有期間,若持有碳排放權的意圖沒有發生變化,應對已消耗的碳排放份額按其比例對確認為碳無形資產的碳排放權按照歷史成本進行攤銷,借記相關成本費用科目,貸記“累計攤銷”,資產負債表日,應對其進行減值測試,發生減值的,計提減值準備。若企業意圖出售持有的碳排放權,則應將“碳無形資產——碳排放權”科目的餘額轉入“碳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科目,碳排放額公允價值與“碳無形資產”科目餘額的差額借記或貸記“碳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貸記或借記“碳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

  3從其他企業購買得到的碳排放權。企業從其他企業購買排放權的,若其持有目的是企業經營,抵減企業自身碳排放額的,以購買價款作為初始入賬金額,計入“碳無形資產”,後續計量同以上兩種情況。若企業獲得碳排放權的目的是在適當時間予以出售,或持觀望態度,近期內部使用的,則應按照所購買碳排放權的公允價值計入“碳可供交易金融資產”,實際支付價款與公允價值的差額計入“碳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

  2.碳匯

  碳匯一詞來源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簽訂於2005年2月16日在全球範圍內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其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碳庫指在碳迴圈過程中,地球系統儲存碳的部分。從碳庫對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變化的貢獻看,可以把碳庫分為碳源和碳匯兩種型別的碳庫,衡量碳庫是碳源的庫還是碳匯的庫則取決於靜態生態系統CO2交換量NEENetEcosystemExchange的變化,即衡量系統整體獲得或損失的碳量。本文主要討論碳匯的確認及其會計處理。碳匯根據固碳主體不同分為以下幾類:森林碳匯,指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二氧化碳吸收並固定在植被與土壤中,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與企業經營活動有較大相關性的是林業碳匯,指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經營管理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按照相關規則與碳匯交易相結合的過程或機制,《京都議定書》承認森林碳匯的固碳作用,要求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和植被恢復及保護,允許發達國家通過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開展造林、再造林碳匯專案,將專案產生的碳匯額度用於抵消其國內減排指標,因而森林碳匯納入到碳會計核算範圍;草地碳匯,由於其固碳的非永續性在是否應納入到碳會計核算範圍這一問題上存在著較大的爭議,然而,草地的固碳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因而,應納入碳會計核算範圍;海洋碳匯,將海洋作為一個特定載體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化的過程和機制,研究表明單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是草原的290倍,然而,碳會計以企業為實施主體,因而,雖然海洋具有一定的固碳功能,但不納入碳會計體系核算範圍[3]。由此可見,若企業擁有面積較大的園林或草地,即可以將其作為一項碳資產,其固碳數量可以抵減碳排放額。因而,對於企業所擁有的園林或草地,森林或草地的固碳量及碳排放額價額的確定就是碳匯價值的核心問題。目前,碳庫的核算方法主要有庫存方法和活動方法兩種,這兩種方法都得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支援和指導,潛在的基本假設都是:來自於大氣和流向大氣的溫室氣體流量等於生物質和土壤中碳儲存量的變化。庫存法衡量碳庫存量變化的共識為:C=Ct2-Ct1/t2-t1,其中,C表示碳儲量變化,Ct1時刻t1碳儲存量,Ct2表示時刻t2的碳儲量。活動方法與此相反,基於活動的方法則估計碳庫增減後的淨餘額,該方法也稱為損益或流量方法,適用於單個碳庫難以衡量、碳儲存的短期變化不易受到影響的情況,公式為:C=A*CI-CL,其中,C表示碳儲量變化,A表示土地面積,CI表示碳增益率,CL表示碳損失率[4]。企業則可根據測定的碳儲存量以及當日市場碳排放額的交易價格計算得出碳匯的價值,即:碳匯=固碳量*當日市場碳排放額交易價格,借記“碳匯——森林或草地”,貸記“遞延收益”,抵減企業碳排放額時,借記“碳無形資產——碳排放權”,貸記“碳匯”,然後按照碳排放權進行處理。

  3.碳固定資產

  低碳經濟下,節能減排、提倡環保已經成為了企業發展戰略中的一部分。企業加入清潔發展機制CDM會有很多企業自行研發的節能減排的專案,而這些專案的最終成果大多都是大型的機械裝置,按照傳統財務會計的規定將其確認為固定資產進行核算無法在最終的財務報告中體現出企業對低碳的貢獻,本文認為應將其劃分到碳資產中進行核算,在專案研發過程中按照財務會計中自主研發固定資產的方法對其進行處理,借款費用等均參照企業會計準則核算,最終研發成功時,將資本化計入“在建工程”的成本,轉入到“碳固定資產”科目中核算。其折舊方法,折舊額的處理參照企業會計準則固定資產的相關規定,資產最終處置所獲得的損益計入“碳收益”。

  三、結論

  碳資產是碳會計體系中十分重要的要素,我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建立表明我國企業的碳交易將更加頻繁,對碳資產的確認及核算主要從碳排放權、碳匯及碳固定資產三個方面著手,根據企業經營策略,以財務會計理論為基礎,主要採用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對其進行核算。

  範文二:中小商業銀行管理會計研究

  管理會計起源於20世紀初泰勒的科學管理學說。在企業進行的標準成本法實踐,管理會計發軔於工商業企業,商業銀行最初引入管理會計主要基於應對利率市場化的內生管理需要,並且商業銀行的管理會計實踐極大地豐富了管理會計的內涵,同時也衍生出不同工商企業實踐的獨特經驗。本文從中小商業銀行視角探索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如何加快推進管理會計實踐。從銀行業和企業的對比視角梳理兩者實施管理會計的差異;分析了當前銀行業面臨的嚴峻挑戰及中小商業銀行的管理會計工具應用的現狀;從資料治理和閉環應用等方面對管理會計應用提出建議。

  一、中小商業銀行與企業管理會計實踐差異

  一產品認定與資金轉移定價

  工商企業最初引入“內部轉移定價”主要解決生產規模擴張後企業內部產品流轉中的利益分配問題。與企業引入FTP不同,商業銀行最初應用FTP是為了應對利率市場化衝擊下準確衡量不同產品的盈利貢獻並相應配置資源的內生管理要求。與企業提供普通產品不同,銀行作為金融媒介經營貨幣,資金運作來源於吸收的存款和金融債券等其他主動負債,其本身就是銀行重要的產品。銀行引入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實現了產品的認定,解決了多維度盈利核算的基本問題。FTP在銀行實踐的過程中除了分割利差的基本功能還派生出分離利率風險、公平績效考核、優化資源配置、引導產品定價等主要職能,可以說脫胎於工商企業的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在銀行得到了更為廣泛和深入的應用。

  二風險成本與資本成本

  商業銀行是經營風險的特殊企業,面臨著諸如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等各類風險,這也是銀行區別於一般企業的本質特徵。如何有效管控風險對商業銀行實現盈利至關重要,只有當經營風險取得的收入能夠覆蓋包括預期損失和非預期損失耗費的風險成本和資本成本仍有盈餘,才能獲得過濾風險的真實收益。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以識別、計量、控制、化解風險。

  三運營成本

  實施運營成本劃分是商業銀行推行多維度盈利核算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大多實行條塊結合的管理架構,與之相適應的運營成本劃分需要將成本核算或分攤至機構、條線、產品、客戶、員工客戶經理、渠道等多個維度並涵蓋總分支行等多個層級,因此商業銀行的成本分攤較一般工商企業更為複雜。此外,工商企業在經歷了傳統的成本分攤後正逐步實踐作業成本法,以便按照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的模式明確成本承擔責任。但是商業銀行由於交易的多樣和流程的複雜決定了其難以像工商企業一樣全面推行作業成本法,但近年來商業銀行實施的流程銀行和前後臺分離改造實質上應用了作業成本法管理的理念以加強價值鏈管理。

  四資料的複雜性

  與傳統工商企業不同,銀行動輒千萬級的客戶量和上億級的交易量、交易的複雜性和縝密要求以及對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使得銀行實施管理會計時普遍面臨難以逾越的資料處理難題,這一問題在中小商業銀行尤其突出。科技實力較強的大中型銀行普遍建立了資料倉庫,彙總處理各類外圍源系統的資料,清洗後對外輸出供多維度盈利核算需要;部分科技實力薄弱的中小商業銀行尚未建立資料倉庫等統一的全行級資料處理平臺,建設管理會計系統時需要同時面對資料質量參差不齊的各類源系統,資料清洗難度巨大。此外,即使已經建立資料倉庫,也面臨著源頭資料缺失、終端資料要素衰減等問題:由於優先保障財務會計核算完成交易的想法根生蒂固,導致交易源頭不重視保留客戶、部門等資訊,彙總記賬的情況普遍存在,難以滿足多維度盈利核算的需要,且隨著資料在系統間的多次儲存,賬戶級核算要素逐級衰減。

  二、中小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

  一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

  隨著2012年不對稱降息和央行首次允許存款利率執行上浮開始,我國利率市場化推進進入“最後一公里”衝刺階段。在此背景下,受經濟下行壓力以及銀行資產規模擴張放緩的影響,銀行淨息差面臨較大的縮窄壓力,倒逼銀行在負債端通過豐富場景化交易手段降低負債成本並提高資產端運作和定價能力。

  二金融脫媒和網際網路+浪潮

  隨著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完善,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更趨多樣化,優質企業不限於銀行提供間接融資支援更多希望銀行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此外,受“影子銀行”、網際網路金融的衝擊,商業銀行在存款、貸款和中間業務上的“強勢不再”。銀行必須從傳統的資金中介迅速向服務中介轉型,建立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體系。

  三資本約束不斷加強

  2013年執行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確立了銀行業資本和流動性監管的新標準,監管部門對資本的定義以及資本充足率、槓桿率、流動性比率、撥備率提出更加嚴格的監管要求。資本作為銀行最核心的資源,國內主流商業銀行都在積極探索優化資本配置,提升資本回報率的可持續、輕資產發展道路。站在挑戰和機遇並存的風口,商業銀行為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亟待建立起以客戶為中心的組織架構體系。內部管理在支撐銀行轉型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業務線、產品、客戶等維度“規模、效益、質量”的準確計量。管理會計工具的應用可以滿足商業銀行預算、核算、考核等方面的量化衡量需求,商業銀行尤其是管理基礎較為薄弱的中小商業銀行需要加快推進管理會計工具的應用,以順應價值管理的大潮,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三、中小商業銀行管理會計應用現狀

  一內部轉移定價機制建設

  我國商業銀行自2005年開始陸續引入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管理FTP,通過分割利差解決了銀行多維度盈利核算分析的核心問題。目前,大型商業銀行以及多數中型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普遍採取了全額資金計價模式,實現了對不同機構的產品按期限和幣種分別計價,同時其導向作用延伸至資源配置和產品定價等方面。如工商銀行已實現將計價結果納入核心系統賬務核算用於績效考核,上海銀行於2005年引入FTP管理,2008年上線FTP系統並將結果納入機構考核利潤。同時,部分中小型城商行尚未實施全資產負債定價,存在無法公平績效考核並剝離利率風險等問題。

  二資本和風險約束

  隨著《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自2013年1月1日正式實施,國內主要商業銀行都在積極探索通過優化資本配置強化資產負債管理。部分中型銀行近年來將經濟資本應用於績效考核,根據風險偏好策略,適時調整授信業務風險加權係數,通過差異化的經濟資本佔用成本引導經營機構優化資源配置,正確把握各類風險,加強經濟資本計量,促進客戶結構、業務結構和盈利結構的改善,以提高銀行綜合競爭力。

  三定價能力

  貸款定價方面,隨著一年以上不含定期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的放開,商業銀行付息負債成本不斷提高,要維持一定的利差水平需要不斷提升資產端收益水平,加大高風險高收益資產的配置將倒逼銀行風險定價能力的提升。目前大中型銀行陸續開發以風險定價為原則的貸款定價模型,如RAROC或EVA為基礎的定價模型。而對於小型銀行,由於管理手段和技術支撐較為薄弱多采取基準利率加點法,無法針對不同客戶實施差別化的風險定價。存款定價方面,大中型銀行按照資產負債匹配原則,採取量化定價模型測算不同期限存款定價底線,各行的存款定價差異性和競爭性步入常態化。相較之下,小型城商行和農信社等地域性銀行的負債定價能力較為薄弱,為此,人民銀行專門印發《中小金融機構存款利率定價模板》指導中小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參考經營管理存款的成本和所獲取的收益確定存款利率定價,這無疑將促使中小商業銀行加強對不同期限資產負債產品盈利的經細化核算。

  四多維度盈利核算

  商業銀行傳統的衝規模粗放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如何有效提升風險過濾後的盈利水平刻不容緩。建設以多維度盈利分析為支撐的現代銀行管理會計體系,提升算賬能力成為商業銀行繼FTP、經濟資本等管理工具後的又一重大管理舉措,將有助於管理會計進入系統化、體系化階段,通過統一的價值指標實現全要素、多維度精細計量和全閉環管理。目前大型商業銀行以及部分中型銀行均已構建統一價值標準、統一系統平臺、統一評價模型、統一度量方法的多維度核算分析體系,建立起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的統一價值評價標準,覆蓋營業毛利、運營成本、稅務成本、風險成本以及資本成本的統一價值評價模型,支援對機構、產品、條線部門、客戶、員工客戶經理等多維度進行核算分析。同時,多維度盈利核算結果正逐漸對接資產負債管理,戰略層面為規模收益的條線擺佈提供參考,戰術層面為信貸資源的客戶間分配提供依據。

  五成本分攤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市場競爭加劇,利潤市場化程序提速,全面成本管理的迫切性日益凸現。眾多上市銀行和中型銀行正全面加強成本管理,優化成本收入比。如股份制銀行和大型城商行在精細化成本核算明確成本承擔責任的基礎上,廣泛引入成本分攤機制,將直接成本核算到網點、部門,將間接成本分攤到產品、客戶和客戶經理。

  四、中小商業銀行管理會計應用對策建議

  一統一認識是管理會計深入應用的根本前提

  目前多數中小商業銀行尚未建立健全統一的價值評價體系,實踐過程中運用過報表利潤、考核利潤責任利潤等多種評價工具。商業銀行推行多維度盈利核算的核心就是建立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指標的統一價值評判體系,因此如何有效統一各級人員的認識成為管理會計在銀行深入應用的關鍵。建議從戰略制定和戰術執行兩個層面推進。中小銀行加快實施管理會計工具首先要在全行戰略層面明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做好頂層設計並制定必要的推進路線圖,並嚴格執行。在戰術執行層面,要本著責任清晰易於推廣的思路,從制度配套、隊伍建設、多層次培訓等方面入手,在實施管理會計的初期就建立起涵蓋主要業務條線和分行級計財條線業務骨幹的管理會計人才隊伍,計財部門要切實承擔引領全行協同推進管理會計的職責,做好知識轉化,延伸計財工作觸角。

  二邊完善邊應用是發揮管理會計效能的可行途徑

  多維度盈利分析的深入推進既涉及業務資料又涉及財務資料,資料量巨大。資料質量上,由於中小商業銀行系統設計的前瞻性不夠,業務系統在交易和核算層面維度資訊存不同程度的缺失,存在產品無法細分和損益識別不到客戶的情況。工具端建設上,不少中小商業銀行尚未建成風險和資本管理系統,造成多維度盈利分析中的風險成本和資本成本精細資料缺失;部分中小商業銀行尚未實現全資產負債的內部轉移計價,已經計價的業務也還存在兼顧風險、考核等因素,無法拆分提供基礎資金定價的問題。上述問題對多維度盈利資料的全面應用造成不同程度的制約。管理會計系統是內部分析管理支撐系統,在現有核算資料的基礎上,根據管理需要,採用管理分析工具,計算測度多種維度盈利資料,提供管理層決策參考。面對資料質量和工具端建設上的滯後,建議採取大類分析、比率、標準等管理會計常用的模擬測算分析工具進行過渡處理。隨著源系統業務識別度的細化,多維度盈利核算的細度將隨之拓展。

  三強化直接成本治理、簡化成本分攤流程是明確成本責任的基本途徑

  全面成本管理的基礎是成本的精細化核算,這也是明確成本承擔和實施成本分攤的必要前提。成本核算治理的途徑包括直接核算和間接分攤,在多維度成本核算中,通過成本直接核算和分割核算可以有效提升機構、部門維度直接成本佔比。對於中後臺部門提供服務消耗的間接成本可通過成本分攤解決,建議中小商業銀行實施成本分攤初期採取對完全成本按實際成本分攤的方式,以便明確各級責任中心成本承擔和成本分攤的儘快推行,待成本治理到一定程度可以逐步推進中後臺部門成本中心建設,將中臺部門為經營活動提供的支援性服務如科技服務、集中核算運營服務、渠道服務的成本採取標準成本計價的方式核算至受益機構,從而實現間接成本直接化。成本分攤不是目的,分攤方式務求簡明可接受,有效提升直接成本佔比才是判斷成本核算結果可靠性的重要標準,其目的是提升各級機構對成本的可控性,從而調動其管理成本的能動性。

  四加強閉環應用是體現管理會計成效的核心

  管理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從事前、事中、事後等環節全面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小商業銀行在實施管理會計的過程中要以全域性的眼光整體看待事前的全面預算管理、事中的多維度盈利核算分析和事後的績效管理之間的關係,推進閉環的管理體系的建設。其中多維度盈利核算作為連線事前和事後的橋樑,為事前預測和事後的績效評價提供參考和依據。要切實以戰略目標和價值標準為導向,將多維度盈利核算和成本分攤結果對接經營計劃、資源配置、績效考核等領域,同時為產品定價基準、經營策略調整等提供有效支撐,共同支撐經營決策,實現銀行長期價值最大化的經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