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麼正確教育孩子的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古人歷來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立德立規,言傳身教,給子女留下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如何從各方面規範子女,正確教育孩子的。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古代人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古代人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

  孟母三遷 選好環境

  孟子的母親為了孟子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搬家三次,直到搬到了學宮旁邊,孟子學習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求封薄田 自力更生

  春秋時期楚國宰相孫叔敖,為楚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卻沒有給兒子孫安留下什麼財產。臨死前,他囑咐兒子回鄉耕種,不要謀求官職;如果莊王一定要給封地,那就選擇寢丘——那是出了名的貧瘠之地。孫叔敖認為封地不肥,子孫不得不勤懇節儉,慢慢積累,這才是孩子成才的好方法。

  祖昌教孫 因材施教

  南北朝時期的祖昌,是主管土木工程的高階官員。他的孫子不愛讀書,常常被兒子罵。祖昌覺得兒子的教育方法不對。

  從此,祖昌常常把孫子帶去工程現場。孫兒對大山大河、田野村莊和各種建築,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尤其對於天文學知識,特別喜歡。於是,祖昌帶著孫子拜訪了天文學家何承天,學習了很多天文知識。這個孩子後來的成就大大超過了祖輩和父輩,他就是祖沖之。

  古代人教育孩子的箴言

  立志

  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節選

  清·林則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注】這首詩是林則徐因為禁菸被革職,將要離家去新疆伊犁充軍時所做。表達了自己雖然年老力衰,但是隻要對國家有利,個人將不顧生死禍福,義無反顧。

  修身

  誡子書節選

  漢·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注】諸葛亮在這首教子詩中要求兒子在寧靜簡樸的生活中修身養性,並告訴兒子,過分安逸舒適的生活會消磨人的意志,而急切躁動的性格也不利於陶冶性情。

  讀書

  符讀書城南節選

  唐·韓愈

  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

  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

  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

  【注】這首詩是韓愈寫給在長安城南別墅讀書的兒子韓符的,既指出讀書之重要,又指出勤讀之可貴。

  實踐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注】陸游在此詩中不僅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更強調了將書上的知識用於實踐的重要性。

  名利

  閒坐看書貽諸少年節選

  唐·白居易

  勸君少幹名,名為錮身鎖。

  勸君少求利,利為焚身火。

  【注】白居易在詩中把“名”“利”比作“錮身鎖”和“焚身火”,勸導年輕人要廉潔做人,不要追名逐利。

  看古代母親如何教育孩子

  孟母

  孟母是戰國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賢母”之首。

  她的兒子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僅次於孔子的儒學大家,被譽為“亞聖”。

  孟母之所以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兒子,全在於她對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廣為傳頌的事蹟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母早年喪夫,卻志不改嫁,一個人含辛茹苦養育孟子。

  剛開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於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這種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學起了出殯人士的哭喪胡鬧。

  孟母覺得這樣的居住環境不利於孩子成長,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後,孟子卻學著小販商人們做起了吆喝買賣。

  孟母不希望自己兒子將來成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學校附近。從此後,孟子就跟著學校裡的士子,學起了“好好讀書,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遷,是因為她深諳一個道理:“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孟母還有“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學業若半途而廢,就如織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為人所用的。

  同樣,人若在年少時不好好讀書,長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勞役,是沒有出息的。從此孟子發奮讀書,終成為一代曠世學儒。

  陶母

  陶侃是晉朝有名的好官,他生活簡樸,對待老百姓就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

  陶侃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陶母省吃儉用,把省下來的錢全部都用來供陶侃上學和買書。陶侃學習非常刻苦,成大後成了一名管理漁業的官員。

  一次,陶侃把魚乾運往皇宮,路上正好經過母親居住的地方。想到自己在外當官,而母親卻在鄉下過著窮苦日子,陶侃難過極了。“這麼多年我都沒給母親買過什麼好吃的,這次就拿些魚乾給她嚐嚐吧!”陶侃心想。於是,他讓部下拿了一罈魚乾送到母親的住處。

  陶母見陶侃的部下拿著魚乾過來,心裡十分高興,她接過魚乾問:“這壇魚乾是從哪裡來的?”部下笑著說:“這是要運進皇宮的魚乾,陶大人體貼您,特意叫我拿來一罈讓您嚐嚐。”陶母聽完,臉立刻沉了下去。她想了好一會兒,走進屋裡拿出紙和筆墨,寫了一個“封”字,貼在魚乾罈子上。部下連忙上前阻止,說:“老夫人,您這是做什麼?”陶母嚴肅地說:“這魚乾是朝廷的,不是我兒子的,我不能要,你拿回去吧。”

  接著,她又給陶侃寫了一封信,信上寫道:“你身為朝廷官員,應當盡忠職守,怎麼能貪圖財物,私下把朝廷的東西送給我呢?如果你真的孝順母親,就做個清正廉潔的好官吧!”

  陶母退還魚乾的事情,讓陶侃感到十分羞愧。就這樣,在母親的教育和影響下,陶侃成了一位品行端正、不謀私利的好官。

  歐母

  歐母是北宋歐陽修之母。歐陽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但他的成就也離不開他母親的偉大教育。

  歐母又是一位單親母親,她丈夫在兒子四歲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兒子。

  歐陽修父親在世時,家中經濟比較寬裕,可自從他去世後,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漸貧寒。

  後來竟到了“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地步。孤兒寡母在這樣的境況下生活,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歐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女人,她家窮志不窮,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將兒子養大,並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歐陽修識字。

  這便是著名的“畫荻教子”:歐陽修五歲時,歐母便教他讀書識字、做人處事的道理。只是當時家裡窮,家裡沒錢買筆墨紙硯,歐母只好用蘆葦杆代替,然後在地上鋪一些沙,把地當紙,一筆一畫地教歐陽修寫字。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歐陽修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特別懂事,於是奮發圖強,學習成績優異,他於仁宗天聖八年高中進士。

  歐陽修在當官期間,積極支援范仲淹維持新法,後因此被貶職。

  但歐母並沒有抱怨兒子的仕途不濟,而是寬慰兒子說:“你為正義被貶職,不能說不光彩。我們家過慣了貧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沒有負擔,精神不衰,我就高興。”

  有母如此,兒子焉能不偉大?

1.古代教育孩子故事大全

2.古代教育孩子故事大全

3.古代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

4.古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

5.父親教育孩子的古今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