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易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性

    摘要:筆者通過出口相似度指數和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對中國和東盟出口至美國市場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做對比分析,得出中國所擁有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已經出現減退,面臨著來自其他國家越來越大的競爭,依賴於勞動力優勢的貿易增長方式已經不太適合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貿易增長方式必須轉變。
  關鍵詞:貿易增長方式轉變、出口相似度指數、顯性比較優勢指數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關於中國應該採取的貿易增長方式,目前國內外已有相當多的文獻進行了探討。部分學者認為,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中國應該繼續利用自身豐裕且廉價的勞動力資源,生產並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以推動經濟的增長。但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傳統的勞動力比較優勢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其他發展中國家例如東盟政局的穩定,經濟的復甦,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已經給中國的勞動力優勢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和挑戰。本文筆者就想通過以美國市場為目標市場,採用中國和東盟四國曆年出口至美國市場的資料,嘗試利用出口相似度指數和顯性比較優勢指數這兩個指標,對中國和東盟出口至美國市場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做一個對比,進而分析得出中國所擁有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已經出現減退,面臨著來自其他國家越來越大的競爭,依賴於勞動力優勢的貿易增長方式已經不太適合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貿易增長方式必須轉變。
  本文是以中國和東盟四國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到美國市場的相關比較來進行分析的。筆者選擇的四國是東盟中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 以下簡稱“東盟四國”來作為研究物件,是因為它們在整個東盟的貿易中佔了相當大的份額,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在四國產品的出口中佔有重要地位,並且具有與中國類似的出口貿易結構。
  二、中國與東盟四國出口相似度分析
  筆者根據美國統計局進口統計資料,計算了中國、東盟四國在2000~2009年間出口相似度指數的演變情況。分析發現,中國與東盟四國的出口相似度在經歷了21世紀初一個平穩的下滑過程之後,從2005年開始快速上升,反映出中國與東盟四國在SITC6+8類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上相似度逐步提高,也就意味著中國同東盟四國在勞動力密集性產品的出口上競爭加劇,同時,我們要意識到,雖然21世紀初相似度的下滑過程,也並不是意味著中國與東盟四國的競爭程度降低了,而是由於中國在2001年剛剛加入WTO,使得中國進入美國市場的商品相比東盟有所增加。
  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東盟四國在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上的出口與中國的相似度越來越大,也就意味著中國在對美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上的競爭將面臨來自東盟四國更加強有力的挑戰。這也說明中國和東盟的產業結構相似,在很多的領域存在競爭。中國按照傳統的貿易增長方式已經碰到了更大的阻礙。
  為了進一步分析中國按照傳統比較優勢進行分工生產所面臨的嚴峻挑戰,筆者將在下節中,再將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進行細分,並按照中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到美國市場中份額最大的SITC8類產品資料作為樣本,單獨與東盟四國出口美國市場的SITC8類產品進行一個比較。
  三、中國與東盟四國顯性比較優勢分析
  筆者根據美國統計局統計的中國與東盟四國進口至美國市場的歷年資料,計算了SITC8類產品的RCA指數演變情況。分析得出,儘管中國在勞動力密集型產品SITC8類的RCA顯性比較優勢指數還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但卻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而儘管東盟四國出口至美國市場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SITC8類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同期都小於中國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但是其顯性指數卻穩中有升。其指數的增長也就意味著從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在美國市場上面臨來自東盟國家越來越多的競爭與挑戰。長遠來看,SITC8類產品的競爭力將很有可能被東盟國家反超。因而,繼續堅持按照傳統貿易增長方式的發展道路,繼續通過大量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來推動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將面臨更大的困難。
  四、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儘管按照中國具有的勞動力比較優勢生產並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貿易模式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國經濟獲得了長期穩定的發展,而中國所具有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在短期內也不會消失,仍將是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動力之一。但是,也面臨著很多問題:一方面,在中國最具比較優勢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上其比較優勢面臨著東盟國家越來越激烈的挑戰,其自身的RCA指數也是呈下降的趨勢;另一方面,在資本密集型產品上,中國與東盟國家相比,其比較優勢也還未形成,存在著極大的差距。也就是說,如果繼續按照以往的貿易增長方式,長遠來看,中國現在自身具有的優勢將可能不復存在,而新的比較優勢也還未形成,中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將處於一個尷尬的地位。
  因此,中國經濟要能夠繼續穩定健康的持續增長,就必須加快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由以數量、規模投入為主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以質量,效益為主的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集約型的增長方式不僅能夠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使我國的出口產品獲得更大的收益;也能減少中國在複雜的國際市場中與他國的摩擦,同時還能減緩由粗放型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環境壓力,最終使中國由一個貿易大國轉變為一個真正的貿易強國。
參考文獻:
  [1] 王航,史智宇,《自由貿易區之外的競爭:中國與東盟出口結構比較》,《世界經濟情況》,2003第24期
  [2] 張鴻,《關於中國貿易戰略的調整》,《中國貿易》,2005年第9期
  [3] 張鴻,《我國對外貿易及其比較優勢的實證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06年第4期
  [4] 張建清,宋士菁, 《中國和東盟產品競爭力比較的實證研究》《國際商務——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5] 張志敏,《中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及其轉換路徑》,《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8期
  [6] 章昌裕,《走出比較優勢困境實現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轉變》,《開放導報》,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