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背景下安徽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探究

  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它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可以提高城市的軟實力,彰顯城市的特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大背景下,安徽省順勢而上,積極把文化產業做強做大。近年來,安徽省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增加值連續5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領先全省經濟,可是這並不能掩蓋一些存在的事實,與迅猛發展的城市文化產業相比,安徽省農村文化產業還稍顯稚嫩和落後,無論從受關注的程度還是社會各界給予的支援都是微弱的,因此加強農村文化產業研究,探索出一條適合安徽省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道路模式是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從安徽省農村文化產業的現狀分析、滯後的原因分析以及對安徽省農村文化產業的途徑作嘗試性思索等方面並以安徽省蕪湖市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為研究視角,集中闡述了安徽省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戰略。

  一、安徽省農村文化產業的現狀分析

  安徽省擁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自然資源,而這些資源大多地處農村偏遠地區,隨著農村文化產業的不斷髮展,這些資源也會不斷地成為當地的經濟增長點,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在這裡筆者用SWOT分析法對本省農村文化產業的現狀作如下簡述。

  ***一***優勢

  1.豐富的資源:安徽省境內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濃厚的人文文化,據統計,境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1處,國家級歷史名城4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0座。此外還有202個專案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1人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安徽南有長江,北有淮河,西有大別山,中有巢湖,地形不一,文化各異,各具特色,合肥有包公故里,亳州有老莊哲學,黃山的毛峰,六安的瓜片,還有享譽世界的黃山、九華山和天柱山,以及以徽劇、黃梅戲、廬劇、花鼓燈為代表的各族民間藝術,據統計,安徽民間戲劇舞蹈共有650餘個,獨具特色的約有100餘個。這些特色的資源無疑為安徽省文化產業增添了更多的籌碼和資本,為打造安徽農村文化產業品牌創造了有利的優勢。

  2.可借鑑的經驗:安徽文化產業發展從2005年以來進入全面發展的階段,成為了安徽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開始它是圍繞城市為主體而開展起來的,包括在合肥、蕪湖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國際動漫產業交易會、方特歡樂世界以及科技產品博覽交易會無不為蕪湖為安徽的文化產業注入了一股新鮮的力量,這其中所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自然可以為安徽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所借鑑。第一,政府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出臺相應的政策,不斷完善文化產業鏈,優化產業結構,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政策上的保障。第二,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起到示範帶動作用,不僅是制度和觀念上,還可以學習先進的管理模式和市場化的產業運作機制。截至2008年底,全省143家經營性文化單位完成轉企改制,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為農村文化事業單位和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劣勢

  1.整體質量不高:由於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廣大農民的素質還偏低,加上地域的限制,交通的不便,農村的文化產品,文化產業之間的相互交流還缺乏時代的氣息和科技的內涵,在科技的運用上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是處於劣勢,另外,在生產手段和管理模式上還沒有形成特色化。

  2.市場發育滯後:安徽農村地區文化產業數量多,但是在市場推廣上還是顯得很滯後,它面廣,分散,管理起來難度大,且各自為營,很難形成規模效應,更談不上建立文化產業品牌。有的地方雖然建立起來文化產業市場,但仍然堅持舊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只注重眼前效益,根本不能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這一切都會引起諸多的市場問題,如無證經營問題,色情、淫穢等低俗文化傳播問題。

  ***三***機會

  1.文化既是凝聚力,更是創造力。農村文化的需求決定了農村文化產業的興起: 農村文化產業為農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產品和多樣化的服務,它既是迴圈經濟也是綠色經濟,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障,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是刻不容緩的,巨大的文化需求決定了農村文化產業的興起是必要的。

  2.相關產業的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地方一系列產業的興起,如民間的文藝團體的增多,服務專案為主的第三產業的興起,旅遊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等,在“文化強省”戰略的指導下,安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腳步不斷推進,這些實實在在的文化建設和整體風貌無不讓人感受到農村文化產業的變化。

  ***四***威脅

  1.安徽省大多數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都處於萌芽階段,自身的實力不強,基礎薄弱,與其他省份較強的文化產業比起來,在競爭力上自然處於下風。據《中國統計年鑑2009》顯示,2008年中國鄉村消費者的年均可支配收入為5791元人民幣,並且在當年上半年保持10.3%的增速。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滯後,安徽省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2.安徽省的大多數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在開發和利用上由於缺乏系統的考慮和長遠的規劃,或都只是追求短暫的眼前利益,因此,對於這些本來價值豐富的資源要不是功能開發的不充分要不就是過度的消耗資源的生命力,造成無謂的浪費,糟蹋,而得到的利益卻是微乎其微。

  二、安徽省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滯後的原因分析

  安徽作為農業大省,農村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勤勞的農民將它們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然而安徽省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著明顯的滯後性,這其中原因有政府的重視不夠,有投資的不足,還有農村基礎文化設施薄弱等,在偏遠的農村,農民想看看電視,文藝節目,圖書都比較難,有些民間藝術節目質量高卻無法傳播出去,只能孤芳自賞,而有些民俗文化因管理不當或無人問津,最終消失於人們的視線,實乃悲劇。

  雖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經濟原因,落後的農村經濟造就了落後的農村經濟體制,落後的農村經濟體制又制約了農村的文化產業發展,這其中包含了農村的經濟水平和用於文化產業方面投資的資金水平等。我國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業經營大多是自給自足,產供銷一體化及實現規模效應在農村其實並未普及,也就是說農村經濟並沒有完全進入市場經濟的軌道,這種以農戶為基本單位的經濟生產活動並沒有形成優勢互補、資源整合以及人財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經濟運作模式,從而致使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處於滯後的狀態。

  三、安徽省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途徑的思考

  制約現代農村很多產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產品雷同,盲目效仿,某些鄉村發展了一個農產品,打開了市場,其他鄉村的村民就跟著學,但後者就不一定能致富反而還會衝擊原先的市場,因此在這裡筆者突出強調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品牌化經營的重要性。在對安徽省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產業發展滯後的原因分析,以及產業發展的現實必要性分析的基礎上,現對安徽省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途徑做了嘗試性思考。

  ***一***政府給予足夠重視,頒佈相應政策,支援農村文化產業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政府扶持是關鍵,安徽省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不僅要有科學的決策,更要有適合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政府要解放思想,積極引導,為農村文化產業市場的開發輸入新的血液,同時,鼓勵投資,走市場化道路,以啟用農村文化產業經營的機制創新,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部門應在資訊、人力、物力等方面對農村文化產業給予支援,想方設法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挖掘農村文化資源,突出重點文化專案,形成“一點優先,多點開花”的文化產業新氣象。

  ***二***做特色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產業鏈,最終形成產業品牌

  安徽省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分佈廣泛,各具特色,卻很少有資源形成自己的特色產業或品牌產業,現代社會裡好酒也怕巷子深,沒有好的名聲,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是很難在市場上立足的。這就需要我們結合當地的資源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結合當地的人文風情,整合當地各種子文化產業,形成一條產業鏈接效應,努力培育特色,打出品牌,逐步做大做強。

  ***三***注重培養文化產業人才,利用高科技提高農村文化產業的附加值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優勢也是最大的優勢,即使農村文化產業現在的發展狀況不樂觀,然而,擁有大批的文化產業人才就是最大的資本,他們可以在農村傳播先進的文化產業觀念,提供最新的科學技術和產業資訊,更能直接開展各種文化產業活動,吸引投資,實施專案,最大化的活躍了農村的文化產業市場。因此要求我們要充分地挖掘現有人才,通過培訓,校企合作,或文化產業專修班等選拔一些高尖的人才,為發展文化展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時要加大現代科技的運用,科技創新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礎, 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發揮著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合理而又全面地開發各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在保護、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才能達到增加產業附加值的目的。

  四、透析安徽省蕪湖市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蕪湖市是安徽省政治、經濟、交通的次中心,是國務院批准的沿江開放重點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區的成員城市,近年來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取得的成績在全省處於前列。蕪湖農村面積廣大,伴隨著城市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背景下,蕪湖農村文化產業也逐漸興起,它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是提升城市地位的戰略舉措,也是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必經之路。

  ***一***蕪湖市農村文化產業現狀分析

  蕪湖市農村地區廣大且分佈較集中,但各地經濟發展的態勢不一樣,文化產業的發展更是各不相同。現總結如下特徵,蕪湖市農村文化產業總量大,但規模較小,難以形成產業鏈的效應,在體制上存在著很多的缺陷,文化產業無法得到健康的發展,特別是大量缺乏文化產業方面的專門人才,致使文化產業的發展經常出現斷層的現象,在規劃、整合資源以及實踐指導方面明顯落後。蕪湖市農村文化產業的規劃大體上遵循文化產業的三個主導方面,中心層面、外圍層面和相關層面,這就涉及到當地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的時候會遇到產業選擇的問題,如中心層面的新聞出版業務,廣播電視業務,文化藝術服務,外圍層面的休閒文化娛樂服務,文化教育,技術培訓,相關層面的文化裝置的生產銷售,商貿業,服務業等。

  ***二***蕪湖市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思路分析

  作為安徽省第二大經濟體,蕪湖市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先鋒作用和主導作用是無法替代的,近年來文化產業脫穎而出,成為經濟結構調整與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而蕪湖市農村文化產業在整個蕪湖市經濟中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它的興衰與否直接關係到全省的經濟發展。

  發展目標:結合省情市情,以蕪湖市為依託,發揮蕪湖市經濟文化中心、交通樞紐和製造業基地的功能作用,完善基礎文化產業設施,多層次,多角度,打造出與長三角相接軌的農村文化產業服務網路,力爭到2020年,把蕪湖市農村文化產業打造成井然有序,內容豐富的文化產業鏈,與蕪湖市城區文化產業發展遙相呼應。

  具體思路:蕪湖市農村文化產業應堅持“主導專案引進,基礎專案放大,龍頭專案推廣”的基本思路,從新農村社群建設的角度出發,構建農民生活服務體系,優化整合農村各種生產資源,通過新建創新,聯合兼併和加盟上市等方式,逐漸形成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平臺。同時也要堅持緊抓中心層面不放,全面發展外圍層面和相關層面的方針,政府要積極引進重點專案,融合新聞影視出版等中心層面並挖掘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附加產業值,其次,要注重文化培訓和技術培訓等外圍層面,最後,要大力發展相關服務業及房地產業務,三者相互結合,相互發展,利用高新技術,不斷創新,爭取建立文化產業品牌。

  ***三***蕪湖市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執行機制分析

  由於蕪湖市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到蕪湖市甚至安徽省的重視,享受了相關的優惠政策,因此蕪湖市農村文化產業的執行機制的構建對產業自身的發展起到了直接的作用。首先,加強政府領導,建設農村文化產業導向機制,政府應從巨集觀層面出發,從解決“三農”問題的立場考慮,充分展現文化產業作為當前朝陽產業的優勢,帶動地方一系列的產業發展,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質量,全面實現城鄉產業一體化。其次,突出政策扶持,建設文化產業激勵機制,鼓勵創新,支援農民自己創業,對招商引資者以獎勵。最後,加大投入,建設文化產業保障機制,這包括資金投入和文化產業人才投入,加大基礎裝置建設,搞好生態環境,多渠道地籌集城鄉保障資金,同時要加大專業人才培訓,也要對農民進行在職教育,提高他們的技能。

  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就意味著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而文化創意產業以創新為依託,蘊含在眾多的產業領域,通過文化產業的紐帶作用,可以使農村各個產業之間形成集聚,從而達到高階化、創意化和增值化,同時也能通過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社會發展機制的改革,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最終有利於城鄉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