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現代教學方法的變革趨勢

  一、重視學習方法的探新,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學生的主體性指的是學生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具有主體地位和作用的屬性,其核心是其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學生能動性主要指的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的自主性主要指的是學生在學校環境中學習的選擇性、獨立性和自覺性;學生的創造性主要指的是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性、批判性、自由性、生成性、超越性及其有個性特點的意義建構.而傳統教學方法的主要方式是注入式傳授,實際是知識灌輸,重視大運動量的練習、作業,實際上流於機械訓練,學生面對的是教師的權威控制和教材的“霸權話語”,其學習方式就是死記硬背和交差式***為了交作業***的練習,根本無主體性可言.

  現代教學要培養具有自我更新知識能力的終身學習者,這要求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探索應由注重教法到注重學法的方向進行.首先,應該積極開展學習理論的研究,學習策略、認知策略、智力技能應該成為教育心理學理論研究的熱點.其次,應該注重學法的研究.當代學習方法改革的實驗和創新,異軍突起,佔盡風騷.放眼看來,發現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建構學習、活動學習、體驗式學習、自由學習***即非指導性教學***、問題解決學習等等名詞術語、教改專案、經驗總結、實驗報告、研究論文等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

  二、重視教法學法的統一,突出師生教學的互動性

  學習方法的研究和實驗,極大地衝擊了傳統教學方法重教輕學的觀念,動搖了教師“滿堂灌”、“控制練”、“考法寶”的教學方法體系,出現了教法與學法的整合統一.教師具有主導作用,但不能“主宰”教學活動,“教學教學”不能有教無學,也不能有學無教.因為教學的本質應該是交往.保持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適當張力,消弭教法與學法的分離,尋求教的活動與學習活動的有機統一,應該成為傳統教學方法迴應“學習方法”挑戰的對策之一.

  思想的磨合激盪,實踐的創新選擇,使“以教為中心的”教法與“以學為中心”的學法從對峙走向整合,從分離走向統一,從“一統天下”或“完全取代”走向雙方張力的積極互動.既然已經在“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統一起來的方法”這一基本觀點上取得了共識,那麼,出現“發現學習—發現教學法”、“自由學習—學導式教學法”、“自主學習—對話交流教學法”、“探究學習—發現式接受式探究學習教學法”、“建構學習—掌握學習教學法”、“活動學習—‘茶館式’教學法的變化就不足為奇了.當然更重要的是應該倡導“注入式灌輸”向啟發式教學、主導式教學向合作學習教學、接受式學習向有意義學習、學會式教學向會學式教學、講授法向談話法討論法的轉變.所有這些變革,集中體現了“教學方法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教學方法是教與學統一活動的方法”即互助互動的教學思想.

  三、重視情知教學的整合,突出教學活動的生命性

  傳統的教學重知輕人,先是割裂知識與智力、能力的關係,爾後開始強調知識教學與智力發展、能力培養的統一,這既體現在教學目標上,也表現在教學過程的活動方式即教學方式上.如由傳授教學法發展到“啟發式”教學法,由講授式教學法發展到“講練結合”教學法,由授受式教學法發展到“發現式教學法”,其他如“演示法”、“實驗法”、“讀書指導法”、“談話法”、“實習作業法”、“參觀法”、“示範模仿法”等等,無一不是為了達到促進學生知識和智力發展的目的,體現出濃厚的主知主義、理性主義色彩.

  主知重智的教學方法使教學過程富於理性而單調乏味、邏輯嚴整而枯燥無趣、肅整冷峻而沉悶呆板、有緊張活動而無勃勃生氣;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條件下,有目標任務而無求知興趣,有死記硬背而無探索慾望,有機械練習而無求新衝動,有好勝心而少好奇心,有好成績而少好心情,有高分數而無“高峰體驗”.用這種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能辨析知識正誤卻不一定能做出善惡美醜的價值判斷,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和目的卻不一定有追求真理的熱情態度,有刻苦勤奮的表現卻不一定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毅力,能遵守教學規範和紀律卻不一定能經受失敗與挫折的考驗,有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卻不一定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這樣的人就是所謂“單向度的人”.

  這種割裂知、情、意的教學方法,20世紀50年代末就受到教學改革家如贊科夫、布魯納的批評,他們指出,教學活動應該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使學生產生興奮感、自豪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對割裂知、情、意的教學方法也持批判態度,他們指出,人的知、情、意具有統一性,教學活動要滿足人的多種需要,應激發人的潛能,促進認知與情感、意志的統一發展.更尖銳的批判則來自於後現代主義思想家.他們指出,心靈不是資訊加工器,而是意識、思維、想象力、目的性、創造性與認知的有機集合體;他們批判傳統教學使人喪失個性,成為無血無肉無感情的抽象的人,強調教育教學必須關照人的“整體心靈的培育”.

  我國以葉瀾先生為代表的教育理論家將人本的教育思想發展成為“生命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是“為了人們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一種社會活動”,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分門別類知識的增長,而且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的生成”過程,強調課堂教學應當是一種生命活動.

  在這樣的教育思想理論的背景下,暗示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愉快教學法、欣賞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和對話式教學、體驗式教學、遊戲式教學、實踐式教學以及非指導性教學等紛紛湧現,並日益受到重視.還有發現教學、程式性教學、掌握學習、“探究—研討”教學等教學方式中包含的反饋策略,也被遷移借鑑到各種新老教學方法中.其中,上海青浦教學實驗改革的情意策略、及時反饋鼓勵策略和特級教師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法”影響較大,為許多學校教師借鑑採用.所有這些注重情知整合的教學方法的採用以及與這些教學方法相關的人道、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的形成和融洽、愉快、活躍、開放、寬容、合作的教學氛圍的營造,必定有利於學生對學習產生熱愛之情,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想、靈感、興致和個性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與同學和老師對話交流,智力互激,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鳴,從而不僅使學生增長了知識,提升了智慧,而且會使他們的情感得到陶冶,意志受到鍛鍊,潛能得到誘發,精神世界得到豐富,創造力得到解放,主體性得到提升.

  四、重視教育技術的開發,突出教學方式的現代性

  現代教育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已成為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主題.教學理論應該高度關注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研究與開發,探索教學過程中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和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教學方法改革的策略.

  1.出現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新形態去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的趨勢.多媒體教學、網路教學是全新的教學方式.如果說現行多媒體教學還因為多數是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未能表現出全新形態的話,那麼多媒體語言實驗室教學同傳統課堂教學聽音型、聽說型、聽說對比型、視聽比較型相比,則因其將聽音、聽說、視聽、對話、示範轉播等多種功能結合於一體,而具有了“全新”教學方法形態的特徵.而教學網站、學習網站的始建,網路課程的開放,師生“線上輔導答題”、“視聽對話”、“網上練習作業及批改”等形式的嘗試,足以說明“網路多媒體”新型教學方式方法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強大的生命力.

  2.出現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充實和完善現代教學方法的趨勢.這裡所說的現代教學方法,一是指上世紀下半葉國外出現的發現學習法、暗示教學法、範例教學法、圖示教學法、程式教學法以及我國上海育才中學實驗的“茶館式”教學法等;二是指新世紀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倡、主張的探究性學習、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體驗式學習以及影響較大的“情景教學法”、“非指導性教學”法、學導式教學法、自學輔導教學法等教學方法.上述教學方法如採用網路多媒體手段教學,有利於創設逼真的情境,呈現生動形象的音、像、畫,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材料和資訊資源;在網路多媒體教學條件下,學生既可以獨立自主地學習、探究和發現,也可以採取有指導的發現和探究學習,可以自主檢索文獻,查詢資訊,調取相關材料,也可以同教師或同學網上交流和協商,自由陳述不同意見,表達見解和疑問,還可以在虛擬實踐活動中進行練習和作業;教師的指導、評議、反饋強化可以個別化、及時化,也可以線上“旁觀”無組織的自由學習.

  3.出現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改造傳統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方式的趨勢.傳統教學方法指的是教育學中所說的“常用教學方法”,即講授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演示法、練習法、實驗法、參觀法、討論法、實習作業法、示範—模仿法、練習—反饋法等.這些常用傳統教學方法歷經數百年,自然有其難以被完全取代的地位與作用,但是也確實存在著自身難以克服的弊端.而現代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的採用,則可以揚長避短,概括地說可以解決呈示資訊的效率、效果問題,使演示更加形象、生動、動態和直觀.教與學的網站使學生有充分表達意見的平臺,使作業批改、練習指導反饋更加及時,使複習個別化和因材施教更加現實,使參觀、見習感知突破時空侷限,使實習作業有更加模擬的情境.舉例說,網上“虛擬實驗操作”,既可以提高效率,人人動手,解決傳統實驗裝置有限、難以全員動手的問題,又可以節約教學資源.此外,在網路多媒體技術條件下,反覆練習、及時複習等也更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