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綠色教育與數學的相關論文

  綠色教育是一種新型的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是一種民主化和情感化的教學。我們可以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把環保教育與智育結合起來,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數學中的綠色教育》

  摘要:人類在不斷進步的同時,生存的環境越來越惡劣。環境保護日益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話題。中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可以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把環保教育與智育結合起來,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

  關鍵字:數學;綠色教育

  一、發揮教材的環保教育功能,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數學學科要凸顯環保教育的優勢。教師可以根據現有的教材在課外進行有關的課題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從而達到環保教育的目的。

  在中學數學教材中有大量的環保素材,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意充分發揮教材本身的環保教育功能,選擇大量有說服力的資料、統計材料和數學史料,對學生進行愛護環境、節約能源的環保教育。

  例如,噴灌和滴灌是比漫灌節水的灌溉方式。隨著農業技術現代化,節水灌溉得到逐步推廣。灌溉三塊同樣大的試驗田,第一塊用漫灌方式,第二塊用噴灌方式,第三塊用滴灌方式。後兩種方式用水量分別是漫灌的25%和15%,三塊地共用水420噸。問每塊地各用水多少噸?

  學生通過這道題可瞭解到三種灌溉方式:噴灌、滴灌、漫灌,再仔細審題還發現噴灌和滴灌的用水量遠遠低於漫灌,又通過計算得出同樣大小的三塊地漫灌需要300噸水,噴灌需75噸,滴灌只需45噸。若這時候老師讓學生比較一下這幾個資料,歸納出哪種方式更節水,學生們一定會牢牢地記住這個結論。

  再如,一道油改汽問題。某出租汽車公司有計程車100輛,平均每天每車消耗的汽油費為80元。為了減少環境汙染,市場推出一種叫“CNG”的改裝後的車輛,其每天的燃料費佔剩下未改裝車輛每天燃料費的3/20,公司第二次再改裝同樣多的車輛後,所有改後的車輛每天的燃料費佔剩下未改裝車輛每天燃料費用的2/5。問:改裝了多少輛計程車?改裝後的每輛計程車平均每天的燃料費比改前的燃料費下降了多少?一次性將全部計程車改裝,多少天后就可以從節約的燃料費中收回成本?

  學生通過計算可以得出答案:公司第一次改裝了20輛車,改裝後每輛計程車每天的燃料費比改裝前的燃料費下降的百分數為40%;若公司一次性將全部計程車改裝,125天后就可以從節省的燃料費中收回成本。完成了這道題以後,在環保方面學生有兩個收穫:第一,瞭解到汽車採用天然氣比汽油更環保、節能;第二,建立一種環保型的消費觀念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情。

  二、通過數學課外活動,深化環保教育

  很多老師認為數學教學很難開展課外活動,其實不然,許多章節都可以通過課外活動來昇華教學效果。比起傳統的課堂教學,數學課外活動形式多樣,興趣性強,不僅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還可以把思想教育、環保教育貫穿其中。

  下面我以一個教材上的課題學習例項,結合自己的教學過程,分析怎樣以活動的形式深化環保教育。

  課題學習:調查“你怎樣處理廢舊電池?”

  開篇就以圖片的形式展示了各種型號的電池,特別在圖片下方的一段材料給學生以震驚的作用:你知道電池是一種危害嚴重的汙染物嗎?一節一號電池可以使一立方米的土地不能種植農作物;一顆鈕釦電池可以汙染60萬升水。可是很多人對此認識不足,隨意丟棄廢電池的現象十分嚴重。學生看完材料後,我再介紹廢舊電池危害及其回收、處理方法的知識。

  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我還選取了在廢舊電池回收方面的典型人物做榜樣。如我從新華網選取了一段這樣的材料:4歲開始撿廢舊電池,9年撿了13萬節,創下“為宣傳環保穿越整個青藏高原的年齡最小的人”的吉尼斯世界記錄。朝陽區首評的教育系統“十大年度人物”揭曉,13歲的初一女孩王君靜以這樣驚人的事蹟當選,也是入選者中唯一一名學生。

  王君靜告訴記者,4歲的時候她聽幼兒園老師說廢舊電池對環境危害很大,就在爸爸的幫助下開始拾廢舊電池,現在已經撿了13萬節,全部送到了北京市有用垃圾回收中心,一節鈕釦電池能汙染60萬升水,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用水量;一節一號電池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絕產……王君靜能夠脫口而出地背出這些數字。

  “爸爸告訴我西藏是我們國家最乾淨的地方,可是我在珠峰也撿到了3節電池!我當時傷心地哭了!”王君靜說。當時6歲的她固執地認為“電池都是四節在一起的”,為了尋找未撿到的那第四節電池,王君靜前後一共去了3次西藏。她用在旅遊中拾舊電池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環保理想,9年來足跡長達8萬千米,遍佈大半個中國,並創下了“為宣傳環保穿越整個青藏高原的年齡最小的人”的吉尼斯世界記錄。

  當記者問王君靜最多想拾多少節廢舊電池時,她說她的目標是撿到零節電池,這樣我們的國家就再沒有電池汙染了。

  這樣的材料對學生是一個很好的正面教材。同齡人的不平凡的事蹟對他們,而且既不感到陌生,又容易對心靈起到震撼的作用。當我說到王君靜同學前後3次進西藏為了找她認為存在的第四節電池時,我看到班上幾個學生眼睛溼潤了。孩子的心靈世界是最純潔、最善良的,他們都無不被她這種執著的精神所感染了。這時候全班學生一個個都熱情高漲,對於後面組織的課外活動的積極參與奠定了精神動力。我根據具體情況,組織和開展環境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增強環保意識。讓學生們調查本市公民對於廢舊電池的危害瞭解的情況、回收處理的認識和實施情況等方面進行調查學生自選調查的主體。學生利用週末收集整理資料畫出適當的統計圖對資料進行處理,並對資料作出分析,最後寫出調查報告。用一節課時間讓每一小組選出代表,向老師和同學作調查彙報。通過實踐活動,學生既綜合性地運用並鞏固了統計初步方面的知識,又加強了環保教育的理念,另外通過活動和實踐增強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樹立了“愛護環境從我做起”的高尚情操。

  三、結語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有很多適合於環保教育的機會和題材,課堂上、習題中、考試時都可以加以合理地利用,關鍵是教師要做有心人,去發現引導,對於教材上的環保題材要注意適當拓展,材料中的環保資訊要給學生點透。

  總而言之,數學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在中學數學的教學中,把智育與環保教育相結合是可行而又十分有必要的。讓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是廣大人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