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畢業論文範本

  新聞傳媒是實現社會精神文明水平提高、輿論監督與引導以及弘揚正義與公平的有效途徑。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議熱點新聞的價值拓展及觀念創新

  一、熱點新聞是可供全方位開發的“價值系統”

  2015年底上映的電影《老炮兒》是羊年歲末最火的文娛話題,其媒體曝光率極高,關於它的報道不僅只是報紙、電視、廣播、網路娛樂版塊上的一則則新聞。據筆者粗略統計,《老炮兒》除了被作為娛樂話題來談論外,至少還有以下幾個闡釋角度。

  1.健康話題

  《金陵晚報》、央視網等以《電影老炮兒中六爺為何倒下?》為題刊登文章,從馮小剛飾演的六爺有許多不良生活習慣的角度來闡發觀點。吸菸過度、飲酒過量、情緒激動等6個有害健康的生活習慣成為文章重點。這種搭熱點新聞順風車的方法很容易吸引眼球,使讀者感同身受,獲得共鳴。

  2.教育話題

  《南方教育時報》刊登的文章是《老炮兒中的“父與子”》。文章著眼點是六爺和曉波的父子衝突,以此來分析家庭教育中的父子關係。這樣的文章刊登在教育類報刊理所當然,自然也是讀者喜聞樂見的好文章。

  3.汽車話題

  《華商報》在汽車版面刊登的稿件是《聊聊頂級豪車的天價維修費》,文章聚焦了電影中曉波在別人的法拉利上劃了一道口子,車主索賠10萬元的情節。文章寫到:“不就一道劃痕麼?至於這麼貴嗎?”這種引入話題的方式輕鬆隨意,目的明確。文章就車論車,電影只是由頭。可以想象,因為這部電影,那些對汽車感興趣的讀者肯定會饒有興致地閱讀此文章。

  從以上例項可以看出,熱點新聞可供挖掘的角度很多。從價值論的角度來看,“價值是外界事物的屬性對人的需要所發生的效用或作用,以及人對此的評價。在價值系統中,由於要素之間的相關性,客體要素和主觀要素都獲得了新的意義,客體不再具有外部物件的那種純粹的客觀性,而是獲得了某種效用。客體要素和主體要素的相關性構成的價值系統的新質,就是價值。[1]”

  顯然,對熱點新聞的價值拓展取決於熱點新聞“對人的需要所發生的效用”以及“人對此的評價”。不同領域的人對熱點新聞的認識不同,其效用也不會相同。這樣才會出現同一部《老炮兒》會出現角度大相徑庭的“效用”。

  二、熱點新聞價值拓展的思路及方法

  以上例項有明確的使用者意識,是典型的網際網路思維產物,這種拓展的前提是充分認識到熱點新聞是注意力經濟的財富之源,其邏輯鏈條是:使用者接觸―使用者關注―使用者需要―價值產出。因此,如果只把熱點新聞當資訊來傳播,其生命就會止於傳播,就失去了將其轉化為社會價值的機會,甚至可以說是“暴殄天物”。

  要想拓展熱點新聞的價值,關鍵是要擺脫傳統新聞傳播思維。在傳統觀念中,傳播是熱點新聞的終點。以報紙為例,一則熱點新聞刊登在相應版面,新聞操作的業務流程即告完成。但新聞刊登後,會有怎樣的傳播效果,能造成多大影響,傳播者無法得到準確答案。傳播者雖然關心,但只是類似於“坐看風雲起”的被動關注。而在網際網路思維中,新聞傳播只是價值開發的起點,還有一系列創造性工作需要去做。最終目的是要將熱點新聞的多維價值充分“榨取”,讓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效用”。

  那麼,這種以網際網路模式來“運營”熱點新聞的思維從何而來,又怎樣才能將其價值鏈條複製並延伸呢?

  創造性思維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某些元素相聚合、相刺激、相碰撞的產物。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聯想能力。“在話語之外,各個有某種共同點的詞會在人們的記憶裡聯合起來,構成各種關係的集合,它們在某一方面都有一些共同點。聯想關係是把不在場的要素聯合成潛在的記憶系列。[2]”因此,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健康類報紙的記者一看到電影主人公因心臟病而死就能立刻想到能以此為由頭寫一篇預防心臟病的文章,而當報紙汽車版的編輯看到電影裡那輛被劃傷的法拉利時,也會很自然的想到汽車版正需要這種可讀性和實用性俱佳的稿件。因為在《老炮兒》這部電影的話語系統中,不同職業背景、不同知識背景的觀眾會自然捕捉電影中自己熟悉的事物、場景、片段、氛圍。當兩者相遇,諸如“豪車”“健康”這樣的關鍵詞就會自動和觀者記憶裡相關知識聯合起來,從而構成“各種關係的集合”。繼而通過聯想過程,使“潛在的記憶系列”浮現於腦海,一個清晰的邏輯鏈條也就此形成了。

  這種聯想過程可以用腦科學來解釋。“身體依照自己的天性,緊緊地與其中那些與之同類的因素擁抱。在這一階段或時刻,大腦的其他活動想象、情感、理解等被初步喚醒,但還沒來得及展開,只有身體諸感官的體驗被強調。[3]”更明確的一種解釋則是“自然事物和人的內在心理結構之間的同形或契合,不僅僅是‘物理―生理”結構之間的同形,而且還有“生理―精神’之間的同形。而要使生理與精神達到契合,就必須有一條‘電路’,或者某種中介將它們聯結起來,這種‘電路’或中介不是別的,它就是人的社會歷史實踐。[3]”

  在這裡,“社會歷史實踐”是一個關鍵詞。作為一個以捕捉新聞為基本技能的媒體人,其“社會歷史實踐”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接受新聞刺激,那些相關內容會頻頻刺激他們的大腦神經。以此,他們知道關注健康的人一定對怎樣預防心臟病很關注,車迷一定對豪車的話題感興趣。所以,當那些被捕捉到的閃光點不停在眼前閃爍時,他們大腦中這條“電路”就被聯通了。

  實際上,這種跨界聯想的思維並不神祕,在具體新聞實踐中,也有可操作的方法,那就是準確捕捉“使用者”的關注點和訴求點。

  網際網路思維的關鍵詞是使用者,網際網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使用者體驗。媒體要想增強競爭力,必須把使用者意識移植到新聞實踐中,把使用者體訴求的實現度和使用者體驗的貼心度作為檢驗傳播價值的標準。總而言之,就是讀者想從一則熱點新聞中得到什麼,媒體就給使用者提供什麼。如果使用者只想瞭解新聞內容,那麼就給讀者提供最全面最可讀的內容。如果使用者還想獲得其他“效用”,媒體就要給使用者提供個性化的特色服務。比如,2016年3月,李世石和谷歌圍棋的“人機大戰”成為全球熱議的新聞。西安晚報在廣告專刊版上刊登出了《孩子學圍棋 多大才合適》的文章,文章寫道:“‘人機大戰’”引發全球關注,圍棋這一傳統競技專案再次進入眾多家長的視線。圍棋不但對孩子智力、專注力和全域性觀念提升有很大好處,還能讓孩子邏輯思維更縝密。”顯而易見,圍棋培訓機構希望趁熱打鐵,藉助“人機大戰”的熱度把學圍棋熱帶起來,讓圍棋培訓火起來。這樣,媒體就可能把一個原本只關心“人機大戰”的讀者變成了一個願意因這則新聞的宣傳效應掏腰包的使用者。從讀者到使用者的跨越延續了新聞的“生命”,也使新聞具有了創造財富的能力。   三、傳統觀念的新突破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媒體人要想與時俱進,必須在思想上進行革命,對傳統觀念進行價值重估。

  1.新聞不再是易碎品,而是可不斷獲得新生的價值源泉

  在傳統新聞教科書裡,新聞被稱為“易碎品”,這是從資訊傳播的時效性角度而言的。如果把著眼點置於資訊的“價值”傳播,那麼新聞就不應該成為短命的易碎品。對於任何一條熱點新聞,都應該將其視為價值載體,對其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價值拆分,使新聞中的元素不斷在適宜的條件下獲得新生,從而創造出新的價值。

  2.媒體不僅是新聞刊發的平臺,更是價值兌現的平臺

  媒體的平臺作用已是公論,但卻不應僅止於此。事實上,媒體這個平臺並非只是靜態的承載之物,而應是價值的“孵化器”。在其平臺上流動的新聞資訊如同不停碰撞的高速粒子,它們在特定條件下會產生聚變反應,從而爆發出巨大能量。遺憾的是,許多媒體人的思維還停留在僅讓新聞要素“碰撞”出美麗圖景的階段,完全忽視了“聚變反應”的階段。讓新聞在媒體平臺上兌現價值,這不僅是發展之需,更是生存之需。

  3.媒體人不僅是資訊傳播者,還是價值創造者

  約瑟夫?普利策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報。”這是關於記者職業特性的經典描述。時至今日,這句話仍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不過,在媒體深度融合的時代,在傳統媒體,尤其是平面媒體總體勢微的背景之下,我們有必要對記者的職業特性進行新的考察。

  資訊傳播是媒體人的基本工作內容,做“船頭上的?t望者”則是媒體人的社會責任,二者都體現了媒體人的價值。但這一價值主要體現為精神價值,它單純、明朗,閃耀著理想的光輝。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應該對“價值”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細分和拓展。

  筆者認為,價值既包括精神價值,也包括商業價值,它們統一為社會價值。只談精神價值失之於空,只談商業價值失之於俗,只有將二者統一起來,才能上接廟堂,下接江湖;才能上接聖靈,下接地氣。這才是真實的媒體人生存狀態,才是植根於現實的媒體人生活。

  媒體人創造必須要有“生產力意識”,要認識到每個編輯記者都是實現商業價值的一個引擎,編輯記者要有版面、時段、品牌、形象都是生產力的意識,從而自覺去營銷推廣。但記者編輯和廣告經營部門創造生產力的區別在於,記者編輯是以精神價值為導向的,是以新聞價值的拓展為手段的,總而言之,記者編輯創造的商業價值是新聞傳播價值的副產品、衍生物。

  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媒體應把熱點新聞視為可持續開發的價值系統。應該有層次、分步驟的將其價值延伸、釋放。與之相適應,媒體人必須從思想觀念、操作手法上進行全面革新,而新聞的精神價值,社會導向則是引領媒體創造商業價值的前提和根本。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