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教學在高中生物學中的應用

【摘要】高中生物分層教學就是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針對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特徵與心理傾向、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根據生物學科的知識特點,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實施不同的補救教學和課外輔導,佈置不同程度的作業,進行不同的教學評價,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可接受”水平上都學有所得的一種教學模式。
【關鍵詞】生物;分層教學;應用
        高中生物分層教學就是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針對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特徵與心理傾向、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根據生物學科的知識特點,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實施不同的補救教學和課外輔導,佈置不同程度的作業,進行不同的教學評價,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可接受”水平上都學有所得的一種教學模式。分層教學在教學目標上,要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在教學組織形式上,綜合運用集體、小組和個別教學等形式的有機結合;在教學效果上,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
        一、教學目標分層
        生物教材中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在編排上一般都是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分解到綜合的。教師在分解教學目標時,就應特別注意“瞭解”、“掌握”、“理解”、“應用”等用語的不同水平,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當然在確定二維目標時,也應有一定的彈性,留有餘地,讓學生自主選擇,力爭較高目標。
        比如掌握細胞結構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目標設計中,我們可以這樣來設計方案:針對少數學習較好的同學提出列表區別動植物細胞的異同;面對學習較差些的同學要求在植物細胞結構圖上標出各結構的名稱。這樣同樣是掌握細胞的知識點,每個學生都在原有能力上獲取了新知識,並得到提高。
        二、課堂教學分層
        在課堂教學中提倡師生互動,讓學生由淺入深的對未知進行探索,從而真正進入主動思維狀態,這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獲得良好教學效果所不可或缺的條件。
        例如,在課堂中設定疑問時,所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深入。
        例如,在學習蛋白質代謝過程可提出以下問題:動物細胞內氨基酸有幾方面來源?新的氨基酸在組織細胞中大部分轉變成什麼?一部分氨基酸通過什麼作用轉變成新的氨基酸?少數部分氨基酸是如何轉化為尿素的?
        上述設問,難度呈梯度增加,環環相扣,既順利的完成了教學內容,又讓學習較差的學生不至於望題興嘆,產生畏懼心理和厭學情緒,同時又讓學習較好的學生不感覺到過於簡單。
        再例如,學習“性狀”這一段內容時,可以這樣來設計:要求低層次的學生,在瞭解性狀的定義的基礎上,記住性狀的概念,而對於相對性狀的概念,只要求記憶,並能在給出的例子中找出相對性狀即可;要求中等層次的學生,不僅做到以上要求,還要自己能舉例說明相對性狀的概念;而對於高層次的學生,還要從基因控制性狀這一方面全面的理解性狀和相對性狀。雖然全班學生素質層次不相同,但實行這樣的教學目標分層後,他們互相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共同進步,一同發展。 
      三、練習方式分層
        練習是學生深化理解、鞏固新知、培養能力的過程,因此對不同層次學生練習方式應該是不同的。對極其個別學生主要是針對基礎知識學習;對一些較普通級學生主要是新舊知識易混點採用對比練習,做到舉一反三;對重點、難點知識採用反覆練習作到常練常新。這樣才能使尖子生吃飽,差生吃好,從而在教學中促使全體學生進步。
        四、課外輔導分層
        通過輔導可以查漏補缺、全面完成教學任務。對個別學生,重點是進行基礎知識輔導和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對於普通學生,重點是進行基礎知識歸類輔導和心理狀態調整輔導,幫助他們分析知識結構,歸納要點,並著重進行學法上的指導,使之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明晰的認識、系統的瞭解,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較好的學生,儘可能多的提供給他們一些開發性的問題,讓他們去探索、去實踐,鼓勵他們想象,發散、求異,以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課內作業分層
        學生的作業能準確、完整地反映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教學反饋資訊的主要形式。由於課內時間的客觀侷限,同樣分量,同樣難度的作業很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同步完成。若老師統一要求,不僅使老師難以調配教學活動,又使“優生吃不飽”“差生受不了”。長期下去,會造成優生感到簡單而課內無所事事,紀律渙散,學習興趣降低;差生則感到負擔過重不能按時完成,留下作業的尾巴,逐步導致厭學情緒。因此,教學中對學生的課內作業可以堅持“優生多而適當提高難度,差生少而適當降低要求”的原則。
        如學完課文後,課內作業從數量上進行分層要求: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可以完成作業量的二分之一,即完成大部分基礎知識題;中等生完成優生作業量的三分之二,即完成全部基礎知識題和部分綜合題;優生則完成所有基礎知識題、綜合題和提高題。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作業大約同步完成,教師可以統一調控教學活動,及時收集反饋資訊,查漏補缺,杜絕作業抄襲現象。
        總之,教師要按照學生興趣的不同層次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在生物學學習中得到發展,同時又能兼顧個別學生的特殊發展,這會是我們今後教學的目的所在,也應是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