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評職稱論文發表範文

  小學語文處在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為人一生的語文水平打基礎。小編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談小學語文教學

  摘 要:在 現代鋪天蓋地的廣告中,有一句廣告語是可以成為經典的——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在基礎 教育課程改革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在教育的主導理念正在發生嬗變這樣一個時期,我們更應該問:教師失去懷疑,教育將會怎樣?在新課程的實踐中,我們需要對傳統的教學常規以及課堂常規經驗和活動方式進行全面的重新審視,我們應該思考:教師課前準備什麼?教師在課堂上做什麼?教師怎樣佈置作業、怎樣批改作業?甚至還應該思考課桌椅的擺放、黑板的用途、教室的佈置等。而所有思考與懷疑的標準是新課程環境下的教學應該以傳授知識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的 發展為中心。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程理念 重構 體驗與思考

  一、變革教師奉獻與犧牲的悲壯,重構教師分享與成長的快樂

  有一首讚美教師的歌是這樣唱的:“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總是你;畫出的是彩虹,灑下的是淚滴……”有一首歌頌教師的詩是這樣寫的:“你是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教師幾乎成了奉獻與犧牲的代名詞,這是社會對教師的一種理想定位,也是教師沾沾自喜的一點虛榮與悲壯,甚至某省的一本教師 論文集都被定名為《奉獻與屈就》。

  教師的命運是不是就應該這樣?以前我們有過懷疑,卻不敢質疑,因為自古以來“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就已深入人心,因為我們習慣於教育生涯就是一個揮霍積累、揮霍生命的過程。新課程讓我們對教師的命運有了一種全新的體驗。在新課程的實踐中,由於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多元價值取向,課程綜合性的不斷加大以及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應用,使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都充滿了發展性。教師由傳統的執行者的角色轉變為一個決策者,教師有更大的空間來設計自己的教學活動,創造獨特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形式,表達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師將與新課程同行,將與學生共同發展。

  在這樣的教學工作過程中,教師當然還是需要奉獻、需要有所犧牲,但絕不至於悲壯;教師的生命中更多的是智慧的分享、情感的召喚、心靈的啟迪。

  二、變革教育的功利與急躁,重構教育的平和與關懷

  在漫漫的教育史上,我們特別懷念 中國的“百家爭鳴”,懷念西方的“雅典教育”,那是一個真教育的時代,一個以人為本、爭取人的全面發展的啟蒙時代,遺憾的是我們接受啟蒙的時間太長了,長到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急功近利、來飲鴆止渴。於是,教育的變異漸漸開始。教育等於知識的傳遞,等於技能的形成;接受教育僅僅是為了謀生而不是為了生活,僅僅是為了升學而不是為了做人。

  新課程的數學課要豐富得多、有趣得多、溫暖得多。一節“20以內的加減法”的練習課,老師出示的課題是“買東西”,給每個學生十元錢,自由選購學習用品、生活用品以及食品水果等。“瘋狂採購”以後,學生們都餓了,想吃了,老師說:“可以啊,吃吧!”這時,有一個學生說:“我沒有買吃的東西。”就有許多小朋友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他。又有一些小朋友發現老師原來也沒有吃的東西,又送給老師。在這樣的課堂上,人是很容易感動的,我們的教育終於從冰冷的理性迴歸到了溫暖的人性,教育終於可以更平和、更生活化地面對知識與技能,終於能夠在知識技能的空隙間關懷人的精神了。 我們又想到美術這門很講究技巧的學科,我做學生的時候,在課堂上總是激動地認為我將成為一名畫家,於是我就拼命地研究怎麼也弄不懂的透視,怎麼也畫不好的線條、陰影。現在我們的學生也許可以以一種更輕鬆、更開放的心情來學習了,不一定要畫出很漂亮的房子,但一定要懂得欣賞房子的漂亮,要能感受到千奇百怪的房子背後建築者的智慧;不一定能畫出中規中矩的畫,但一定能在畫面上流淌出自己的歡樂與悲傷。

  三、變革封閉的“教學”觀念,重構開放的課程觀念

  課程,對於我們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好像在 教育學的課堂上有過朦朧的印象,天長日久也漸漸淡忘了;而我們對於教學卻是很熟悉、很有研究的。淡忘了課程,沒有了課程的視野,教學就漸漸地走向封閉,似乎僅僅是為了傳授教材;沒有了課程的意識,教學就漸漸退化成一種技術,似乎只是一種知識搬家的技巧。這是課程的悲哀、教學的悲哀,更是教師的悲哀。

  語文教學面對的是一篇篇的課文,長期以來,我們太習慣於講深講透課文的思想內容,太注重理性而忽略了感性。現在看來,我們更應該注重的是學生閱讀後真實而獨特的感受以及體驗這種感受的過程,而這種感受不僅僅來自於課文,這種感受的深入和明確更不僅僅依賴於單獨的一篇課文,它更需要喚起學生的經驗、開啟學生的想象、啟動學生的情感,還需要教師的經驗和情感的投入,甚至需要其他相關作品的介入來引起共鳴。這樣的一個互動、對話的過程已經不再是我們習慣的“教學”了,而是一個以文字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過程,是一個課程內容不斷生成、課程意義不斷提升的過程。

  於是,教學的過程就會變得複雜、變得非線性、變得有些無序。複雜來源於課程內容、教學資源的不斷豐富,非線性的根源在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逐漸生成性,而學生正是在這種認知和情感的漲落之間獲得了真實的 發展。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