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二十九課古詩兩首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29課《古詩兩首》課文後面提供的註釋,可以起一定的輔助作用。小編為三年級師生整理了第29課《古詩兩首》課文資料,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十九課《古詩兩首》課文原文

  《乞巧》

  作者: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

  《嫦娥》

  作者: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江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十九課《古詩兩首》課文教學解析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農曆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關於此詩的解釋,過去的注家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歌詠女子學道求仙,有人認為是歌詠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認為是直接歌詠主人公處境孤寂,有人認為是借詠嫦娥另外有所寄託。一般認為是歌詠幽居寂處,終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飛月的故事抒寫了身處孤寂中的感受。這是兩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前者淺顯易懂,後者內涵豐富,都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教學時要區別對待,把握尺度。詩歌本來就是一種較之其他文體更凝縮、更含蓄的文學樣式,李商隱的作品在這方面更為典型。對《嫦娥》的多義不必給學生講解,只要弄懂詩的大意並能背誦就可以了。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十九課《古詩兩首》課文教學設計

  【設計理理念】

  李吉林老師說“物”激“情”,“情”發“辭”,“辭”促“思”,“思”又加深了對“物”的認識,本課通過創設生動形象的詩歌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披情入境,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意思,並在反覆的誦讀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節奏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認識“乞霄燭曉”4個生字,會寫“乞、巧、霄“等8個生字。

  初步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詩人在詩中所抒發的感情。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感受詩歌語言高度的概括能力和豐富的內蘊。

  理解文章的主題,體會愛心的力量;

  學習借鑑想象在童話中的表達作用,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

  2、過程和方法:

  情至而辭發,創設真切的詩歌情境,以情”發“辭”,“辭”促“思”理解

  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作用,主動積極的探討對詩意的獨特見解。

  在朗讀時能自主揣摩,讀出詩歌的節奏美,韻律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這兩首詩以民間故事為依託,以豐富的想象,抒發了詩人一時的心情感受,學習時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體會詩歌高度凝縮,耐人品味的語言美,感愛祖國優秀的語言文化,從中受到陶冶。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花好月圓,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的音樂帶。

  2、收集關於《牛郎織女》,《嫦娥奔月》,瞭解資料袋關於“乞巧節”的介紹。

  3、收集關於李商隱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乞巧》

  一、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1、學生上臺講關於《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乞巧節”的傳統習俗:

  導言:美麗的民間故事讓我們遐想翩翩,如果我們也能得到織女的智慧和靈巧那該有多好啊,下面請同學們一起來當一回“詩人”,讓我們回到七夕乞巧節這一天去向神仙娘子“乞巧”出示課題,讀題。

  2、播放花好月圓曲,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過節的熱烈氣氛。並說說自己打算怎樣過這個”乞巧節”。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詩歌,並嘗試給詩歌劃出節奏。

  2、邊讀邊想象過節這個晚上週圍的情景怎麼樣?詩人在這個晚上的感受和心情怎麼樣?

  場面***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有說有笑……***

  心情:興奮,喜悅,緊張……

  3、”詩人”交流感受,用相關的詩句抒發內心的感情。

  4、師配以優美的語言描述,引導吟詠詩句:

  一年一度的七夕乞巧節又到到了,詩人你和人們一樣來到外面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你禁不住說,***七夕今宵看碧宵***聽說牛郎織女就要在這一天度過河橋來相會,***牽牛織婦女渡河橋***家家戶戶在這個美好的晚上望著圓圓的秋月,乞取織女的心靈手巧***家家乞巧望秋月***,她們穿啊穿啊,在這熱鬧的夜裡不知有幾萬條絲線從月光下的針孔穿過***穿盡紅絲風萬條***

  三、再讀詩歌,深悟詩情

  1、同桌互讀再悟。

  2、***配樂***學生可隨樂離位,如臨其境,尋找“節日的夥伴”對月朗誦。

  3、檢查背誦詩歌。

  四、指導學習生字

  1、自主分析記憶字形:

  注意區別“氣──乞”強調“曉”不要多寫一畫。

  2、指導認真寫字,範寫“霄”“屏”。

  3、學生選字組詞,說句。

  第二課時

  《嫦娥》

  一、談話匯入,簡介詩人

  1、教師板書“悲傷”這個詞語,請學生分別說出與這種心情有關的詞語或場面,

  2、學生交流收集到的關於李商隱的資料,師相機概括簡介李商隱及其悲情詩:

  唐代詩人,一生寫下了許多有名的詩歌如《錦瑟》《無題》《夜雨寄北》,而這些詩歌很多都是反映一種悲傷的感情今天 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嫦娥》,生讀題。

  ***學生靜息,醞釀情感。***

  二、情境激,初讀詩歌,意會詩意

  1、播放《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生根據師的描述展開聯想,產生相應的體驗,並模擬嫦娥做出嘆息狀,悲傷狀:

  廣寒宮裡,燈寒壁冷,窗外落葉蕭蕭、我望穿秋月,一夜無眠,后羿,后羿你在哪裡啊?

  2、學生小組交流談談在情境描述中的心情是怎麼樣的?

  ***悲傷,寂寞,後悔***

  ***出示詩歌***,我們來看看詩人是怎麼樣把嫦娥的這種心情描繪出來: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學生講關於嫦娥奔月與中秋拜月的習俗由來的民間故事。

  3、解決疑難問題,理解關健詞語。

  4、“燭影深”“曉星沉” 分別說明了什麼?

  5、嫦娥此時的心情怎麼樣?從詩歌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6、學生試著說說詩歌的大意。

  三、指導朗讀,背誦詩歌

  1、***配樂***自主練讀詩歌,邊讀邊想象。

  2、小組讀,互相指點。

  3、指點名讀,師生評議,相機指導讀出節奏。

  4、背誦詩歌。

  四、課外拓展

  瞭解李商隱的其它詩歌。


猜你感興趣:

1.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課本第二十九課古詩兩首

2.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十九課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3.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課古詩兩首說課稿

4.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課本第二課古詩兩首

5.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課本第二十四課果園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