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設計

  近些年來,在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學設計越發被教師們所重視。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七年級下歷史教案設計

  科舉制的創立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瞭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大發展的時期,此時開創並完善的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基本制度,影響至為深遠;有的學者從“文化”的廣義角度看待科舉制度,認為科舉制度是中華文化中“最顯凸的創發”。本課按序介紹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舉制度形成和完善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第一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在隋朝產生的背景和創立的過程及作用,第二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在唐朝逐漸完善的過程,第三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對中國以及世界的影響。

  【教學過程】

  從當前的考試匯入***側重於考試的功能***

  那麼科舉制究竟是怎樣一回事,這是我們這節課的內容。

  一、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瞭解科舉制創立的背景: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負責察訪與之同籍的士人,瞭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現材料,並據此做出簡短的總評語。“家世”也稱“品”,本人才德謂之“狀”,中正官註明士人“品狀”後評定其等第。等第分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讓學生探討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員大多隻能從高門權貴中選拔,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為朝廷和國家出力。

  ***2***官員的選拔權力集中在地方權貴手中,不利於中央集權。

  怎樣解決這些弊病呢?利用考試選拔官員。

  二、科舉制的誕生與完善***學生列表歸納***

  人物 貢獻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誕生階段

  隋煬帝 正式設定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太宗 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 完善階段

  武則天 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 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①隋文帝:隋文帝為了集中選士大權,採用考試的辦法,以分科舉人取代了魏晉以來九品官人的制度。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詔舉賢良。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兩科。

  ②隋煬帝: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舉人,包括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臂力驍壯等,其中文才秀美科,當即進士科。放寬了錄取標準,把錄取和任用權完全集中在中央,這便是我國曆史上科舉制度創立的開始。

  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

  提問:九品中正制與科舉考試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九品中正制主要憑士子的名望和門弟。開科考試錄取標準是士子的考試的成績,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學和能力。

  ③唐太宗:唐太宗時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唐太宗時擴充了國學的規模,還增加了考試的人數。例如,進士科考試,每年應試的人少則八九百人,多則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過十餘人以至三十人左右,錄取比例不過百分之一二。由於就舉的人多,而錄取的名額少,50歲能考中進士的人,還算是很年輕的了,仍被看作“少進士”,終身不第的人居多數。“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正因如此,進士及弟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人稱“登龍門”。一旦考中就飛黃騰達,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④武則天:增加了考試科目。殿試:武則天在宮殿親自面試考生。武舉:考察武功和騎射。

  ⑤唐玄宗:詩賦成為主面的考試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考試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進步?聯絡現在的考試製度,談談你對科舉制的看法。***可以通過下面的問題提示學生思考***

  ①某單位招聘職員,有一百人要參加,而只能錄取十個人,如果你是考官,你會考試哪些因素,進行哪些測試?——科舉考試也是貫徹“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行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讓有真才實學的人可以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②如果沒有考試,你會不會認真讀書?——科舉制把“讀書-科舉-做官”連為一體,所以要做官就得讀書,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如果你準備參加科舉考試,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考試的內容,你會怎麼做?——科舉制十分重視讀書人的基本功,特別是書法和文采。讀書人為了能取得好成績,就得在這方面下功夫,所以科舉制促進了文學藝術***特別是書法和文學***的發展。

  總結: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出示兩組材料:

  英國大百科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製度,是中國所採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說過:現在各國的考試製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製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

  討論:這裡的考試製度指的是什麼?從這兩則材料能反映出什麼問題?

  作業:課後作業

  初中歷史教學故事選擇原則

  一、歷史故事選擇的原則

  1.真實可靠,符合歷史本真。

  梁啟超曾說:“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強調真實性是歷史研究的基本原則,同樣也是歷史教學不可打破的底線,更是選擇歷史故事必須遵循的原則。所以,教師在編選歷史故事的時候,要做到以史實為依據,要有據可考。對於野史、傳說與道聽途說的故事情節是不能進課堂的,這極易讓學生形成錯誤的歷史觀。即便是為了增強故事的生動性所採取的虛構與想象,也不能信口雌黃、誇大其詞。應該以史實為基礎,進行合理的想象,儘量展現歷史的本來面目。

  2.針對性強,服務課程目標。

  歷史故事的主要作用是為教學服務的,故事是手段,教學才是目的。歷史故事不能脫離教學目標,為講故事而講故事,我們不能為了博得學生一笑而選擇低俗的故事,我們也不能把歷史課演變為故事會。歷史故事的主要目的是以故事為依託,落實課程目標,使學生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教師要在準確把握課程目標與教學重難點,緊緊圍繞突破教學重難點而選擇故事。通過故事,把複雜的問題變為簡單的問題,把抽象的問題變為具體的問題,把枯燥的記憶變為生動的講述。這樣的故事才能真正成為落實課程目標的有效工具。

  3.生動形象,激發學生興趣。

  歷史故事的最大魅力就是其生動性,生動的故事對於中學生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幾乎所有的初中生都喜歡歷史故事,但未必喜歡歷史課,就是因為我們的歷史課堂教條古板,我們總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堆砌的知識點,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泯滅無遺。所以,我們編選的歷史故事要生動有趣。做到情節要曲折、人物要豐滿、語言要感人,實現歷史故事的動情的目的。

  4.啟發誘導,引發思維訓練。

  “學習歷史更重要的是‘思’,教學中所選的史料***故事***要暗藏‘思考’的玄機,……要有思維的價值,這對培養學生的史學意識與思維能力至為重要。”***趙士祥語***利用歷史故事教學絕不是單單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已,最主要的是引發學生對於歷史事件的思考,鍛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形成探究歷史本質與以史為鑑的思維方式。教師在選編歷史故事的同時,要創設能夠引發學生思維的問題情境,訓練學生的思維。結合故事情節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使學生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

  二、歷史故事選擇的途徑

  1.從各種教材中來。

  現行的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個歷史故事的寶庫,也有著很高的可信度和真實性。這裡所說的教材包括歷史教科書、教師教學參考書、歷史地圖冊、地方歷史課程,這些資源中包含著豐富的故事素材。對於教科書中的故事要刪繁就簡,設計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對於教學參考書的素材還要改編為口語化的故事,使其生動形象,符合學生的語言特點;對於地方課程也要選擇和課程標準緊密聯絡的故事進行運用。

  2.從歷史著作中來。

  經典歷史著作,具有很高的權威性,也充滿了歷史故事,是我們教學的主要來源,尤其是中國古代史。像《史記》、《戰國策》、《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二十四史》等都是傳世之作。例如在講楚漢戰爭時,插入“鴻門宴”和“約法三章”的故事,能夠幫助學生探究劉邦勝項羽拜的主要原因。

  3.從文藝作品中來。

  文史不分家,許多文學作品都取材於巨集大的歷史場景,許多文學家本身就是史學家。浩瀚的文學作品為我們提供豐富的歷史故事資源,包括唐詩、宋詞、元曲、散文、小說、戲劇、對聯、民謠、諺語、快板、成語等。例如,結合講解“風聲鶴唳”和“草木皆兵”的成語故事能夠生動描繪淝水之戰中前秦苻堅戰敗而倉皇逃跑的狼狽情景,進而探究前秦失敗的原因。

  4.從經典影視中來。

  影視作品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並且和學生的喜好比較接近。影視作品也為我們選擇故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是,當前的很多歷史劇充滿了戲說的成分,這就需要我們精心選擇,對於不符合歷史真相的情節要刪除,並且要給學生說明,正本澄源。我們儘量選擇紀實片為主的影視故事,像《國寶檔案》、《探索•發現》等。選好歷史故事是故事教學的重要環節,這需要教師擁有堅實的史學功底,更需要歷史教師廣泛閱讀,厚積薄發;善於積累,左右逢源。

  作者:曹傳和 單位:平原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