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物件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一***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1—4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瞭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
  [課時]5課時
  [課型]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二***

  第 1 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人類歷史的起源;***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並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匯入新課:
 
 
1、 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 距今170萬年 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匯入。可問學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資訊?材料中提到了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2、 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徵: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徵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 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見課件)
 
作業:(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徵。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徵。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麼?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圖。說明了什麼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後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徵。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麼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採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三***

  第 2 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設計]
  1匯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然後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麼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幹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絡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係,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係,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的關係,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係,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係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後,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佈的情況,尋找分佈特點。
  ***5***在瞭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裡,為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你願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麼?***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髮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 小製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五***推薦作業
  1、製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製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後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