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預引入高職校青年教師培養的必要性研究論文

  心理干預是指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有計劃、按步驟地對一定物件的心理活動、個性特徵或心理問題施加影響,使之發生朝向預期目標變化的過程。 心理干預的手段包括心理治療、心理諮詢、心理康復、心理危機干預等。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心理干預引入高職校青年教師培養的必要性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心理干預引入高職校青年教師培養的必要性研究全文如下:
 

  對於新入校工作的非師範類專業畢業的青年教師,要幫助其更好地完成由“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將心理干預引入到青年教師的專業培養中來。

  一、衛生類高職校學生的個性特點需要將心理干預引入教師專業培養

  五年制高職校學生,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愛的群體。從心理學觀點分析,這些學生正值青春期,這一時期是人的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也是產生心理困惑、心理衝突最多的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為行為情緒化、心理素質較差,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極易使他們產生厭學、行為怪異等一系列問題。加之,衛生類高職校學生以女生為主,學生未來所從事的又是呵護人類生命健康的醫藥衛生這一特殊工作,這種性別、年齡層次及就業崗位的鮮明特點使得衛校學生更需要得到心理需求的充分滿足。

  面對五年制衛生類高職校學生的個性特徵及其所學專業性質的特點,各衛生類高職校已經在不斷加大對在校學生引入心理干預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但往往忽略了需要與有著這些“特點”的學生朝夕相處的青年教師的心理感受。為此,在對剛進入高職校工作的青年教師進行專業培養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加入必要的心理干預。既可以幫助青年教師又好又快地完成由“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又能在學生出現心理波動時,讓青年教師具有一定的協助引導能力。

  二、衛生類高職校專業教師多半為非師範類畢業生的現實情況需要將心理干預引入教師專業培養

  1. 青年教師期望值與學生現實情況的落差需要心理干預的疏導

  衛生類高職校引入的青年教師多半都是非師範類專業畢業生,他們在大學就讀期間並未接觸過師範類學生心理學、教育學等系統的理論學習及實踐“應戰”。他們從一所學校校門出來,隨即邁入另一所校門,並且還是要面對在生理、心理上均有一定特殊性的教學群體。

  當學生實際的學習能力、學習主動性、學習成績與自己初為人師的那份“喜悅”與“期盼”形成落差;當學生的行為習慣、文明禮儀,也與自身的“約束”與“要求”形成落差時,加之青年教師自身又處於職業生涯發展的初期適應階段,這就更加容易讓其產生一種自己的職業成就感一時無法提現的“挫敗感”。此時,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會去除青年教師消極的心理情緒,引導青年教師用積極的心態在工作中摸索並積累經驗。要讓青年教師知道每一個工作崗位都有它的特點,高職校的學生更需要一位有愛心、耐心,有方式、方法的青年教師去引領他們成長,而學生的成長所給予教師的那種喜悅與成就感也是最美好的感受。讓青年教師能夠用積極的心態去度過職業適應期,擁有一個良好的職業生涯開始,需要心理干預的引入,這也將對青年教師未來的專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

  2. 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形成過程需要心理干預的輔助

  學校在青年教師的初期培養階段,通常情況下,一是採用“老帶新”的青藍工程,對青年教師進行“幫帶”培養;二是通過不斷推門聽課的方式,幫助、推動青年教師儘快掌握教學基本功,希望其能早日更好駕馭課堂教學。在此過程中,很多青年教師在面臨諸多新環境下的“不適應”的同時,還要面臨這種“公開場合”下的“亮相”,承受著較大的心理、思想負擔。

  多數青年教師從最初的對於學習“如何教”感覺無從下手,到後來的更多是出於對自己“被聽課”的擔心和恐懼,尤其是被聽過一次課後,被聽課督導組就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足提出一些具體問題時,青年教師會更加“懼怕”這種推門式的隨機聽課。此時,對青年教師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可引導青年教師如何正視“被聽課”,如何正確看待、理解聽課組提出的意見、建議。同時,通過溝通交流,還能及時掌握青年教師的思想動態,瞭解青年教師的困惑與困難所在。

  將通過心理干預瞭解到的青年教師自身思想及專業成長問題,隨時列入到對青年教師專業培養的實施方案中,也是對青年教師培養的一種“因材施教”。在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形成過程中引入心理干預,更能讓學校“推門聽課”等督教方式在青年教師的初期培養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青年教師的學生管理工作需要心理干預的引導

  高職校青年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還需要學會進行有效的課堂管理,並且在工作一年後,青年教師還要承擔學校班主任的工作。各高職校都在重視呼喚教師多關注學生心理髮展需求,旨在提高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恰當有效地應對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如何進行情緒調節等,使學生更有效、積極地適應社會、適應自身的發展變化,促進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但卻很少關注青年教師自身的心理變化,孰不知在青年教師與十六七歲有著心理、生理特殊性的學生接觸、溝通的過程中,學生的喜、怒、哀、樂,亦包括一些消極情緒也會對青年教師造成負面影響。同時,青年教師缺乏學生管理經驗,對於正值青春期的學生出現的“意外”狀況,會使自身對課堂管理及班主任工作產生巨大的思想負擔。此時,對青年教師引入心理干預,可以防止青年教師對班主任工作在思想壓力下形成“排斥感”,能幫助青年教師恢復工作信心。為此,青年教師學生“管理者”的角色承擔過程中需要心理干預的介入引導。

  4. 青年教師專業成長需要始終貫穿心理干預

  高校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學校發展的核心。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教師的專業發展”研究已經走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但是多半都是針對於中小學教師。對於高職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性研究相對不多,主要是認為目前高職校所錄用的青年教師,以碩士學位為主體,其專業素養足夠用於培養高職校學生。而實際上高職校雖然錄用的基本都是碩士畢業生,但對於新課改下對高職校教師提出的要具有“專業理論+實踐技能”的新要求,以及資訊化背景下對高職校教師提出的需要具備資訊化教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成為複合型人才的新目標,使得步入高職校工作的青年教師從職業發展初期就已經要面臨專業成長的各種挑戰。

  “五課”教研、“兩課”評比、“資訊化教學設計”、技能大賽、創新大賽等都對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出了要求和方向。其中成為“技能型”“雙師型”教師的目標,對青年教師而言更是一個相對高的“挑戰”,因為他們歷經“校門”到“校門”的對接,絕大多數都沒有豐富的企業一線、醫院臨床的生產、實踐經驗,這些青年教師在專業成長中要面臨的諸多“挑戰”無形中就會成為一種壓力,甚至很容易成為青年教師的一種思想負擔。

  那麼,如何幫助青年教師把“壓力”變“動力”,如何能夠讓青年教師學會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狀態,保持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熱情與激情,如何讓青年教師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消除對於教育教學工作的負面情緒等,則需要在對青年教師進行專業培養時,引入及時有效的心理疏通和引導。為此,心理干預需要貫穿於青年教師的整個專業成長階段,從而才能更加有助於青年教師又好又快地專業成長。

  三、結束語

  五年制衛生類高職校的學生有自身的個性特點,青年教師對自己角色的正確認識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此過程需要及時的心理干預作為排解青年教師思想、心靈困惑和指引其專業成長的有效輔助手段。而對於青年教師在工作中體驗理想與現實的反差後出現的心理波動,則更需要心理干預的及時疏導,以幫助青年教師形成穩定的教育教學工作心理狀態。為此,在五年制衛生類高職校青年教師專業培養的過程中,引入積極的心理干預將會對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起到切實有效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