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養生的觀念

  養生先養心,這是中國傳統的養生理念。那麼,具體有哪些呢?想要知道嗎?下面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養生,即保養生命,又稱攝生、道生、保生等,是指通過自我調養的方法來保養生命,使之心身健康,延年益壽。傳統養生學,是指在傳統醫學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人體生命規律,研究防病延年的理論與方法的一門學科。

  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明確地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鐾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的養生觀點,為我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數千年來,歷代的中醫藥學家和養生學家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流傳於民間的養生保健經驗,並著有大量的養生學專著,促進了我國傳統養生學的發展。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流派較多,各有所長,總體來講主要分為精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藥餌等六大學派。各學派的養生學說自有體系,各有所長,又兼收幷蓄,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養生保健方法。

  傳統有效養生的方法

  1.幹稀相配

  冬季進補的理想食物:當歸 生薑羊肉湯;利水滲溼佳品:赤小豆燉鯉魚湯;催乳佳品:茭白泥鰍豆腐羹;益智佳品:黑芝麻糊及紅樓夢中記載的6種粥***紅稻米粥、碧梗粥、大棗粥、鴨子肉粥、臘八粥及燕窩粥***,還有敦煌藝術寶庫中發現的“神仙粥”***由芡實、山藥和大米組成***等均為幹稀相配的典型代表。

  2.顏色相配

  食物一般分為5種顏色:白、紅、綠、黑和黃色。一日飲食中應兼顧上述5種顏色的食物。

  3.粗細糧相配

  日常飲食中增加粗糧有助於預防糖尿病、老年斑、便祕等,而且還有助於減肥。

  4.主副食相配

  日常飲食中應將主食和副食統一起來。

  5.營養素相配

  容易過量的為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容易缺乏者為蛋白質、維生素、部分無機鹽、水和膳食纖維素;高蛋白質低脂肪的食物有魚蝦類、兔肉、蠶蛹、蓮子等;富含維生素、無機鹽、膳食纖維素的食物有蔬菜水果類和粗糧等;水是一種重要的營養素,每日應飲用4杯以上的水。

  6.酸鹼相配

  食物分為呈酸性和呈鹼性食物。主要是根據食物被人體攝入後,最終使人體血液呈酸性還是鹼性區分的。近些年來,因肉類食品攝入過多,致使血液酸化,引發富貴病,應引起重視。

  7.生熱相配

  吃生吃活現已成為一種時尚。吃生蔬瓜果、鮮蝦、銀魚等可以攝入更多的營養素。吃生吃活必須注意食品衛生。

  8.皮肉相配

  連皮帶肉一起吃漸成時尚。如鵪鶉蛋、小蜜橘、大棗、花生米等帶皮一起吃營養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