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健康養生常識

  中醫養生學是是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給大家分享中醫養生文化的精髓,希望小編整理的資料對大家有幫助。

  中醫養生的基本知識

  中醫體質是指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徵。

  中醫養生[2]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醫養生文化的精髓

  中國的養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個重要的精髓就是“生生之學”。

  這個“生生”一詞,在中國古代典籍尤其是唐代以後的醫典中幾乎隨處可見,其最早見於《周易·繫辭》:“生生之謂易。”“生生”的含義非常豐富,第二個 “生”指生命,第一個“生”是指讓生命更加健康、完美。《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講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意為醫療是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方法。有了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各種方法,那麼就應該探討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人對生命的認識,即“生生之道”。“生生之具”與“生生之道”結合便構成了“生生之學”。

  廣義上講,生生之學包括一切生命現象,而狹義的生生之學是指對人的生命維護和保養問題,即養生和治療的道理和方法、手段和工具等,相當於傳統文化中講的貴生、尊生、攝生、衛生、養生。“生生之道”與“生生之具”相互聯絡,“生生之道”通過“生生之具”落實,“生生之具”以“生生之道”為指導,二者相互 依存,而且還要從藝上升到道。

  生生之學包括養生與治療。如《黃帝內經》所言:“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元代著名醫師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寫道:“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中醫認為應在疾病出現之前調養身體,養生應該以攝養為本,治療為輔。

  天地萬物,最重要的是生命,因此養生應建立在貴生的基礎之上。“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指保養、調養、護養。《莊子》曾引用老子的話論述了“衛生之經”,即保養生命的法則,養生即衛生***衛護生命***。養生思想在我國是一種文化,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曾說,在世界文化當中,唯獨中國人的養生學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現代醫學能夠及時發現疾病,對病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對人的重視。人是“活 的”、“動的”生命體,肉體和精神的生命活動都與病痛有直接關係,當我們關注生病的人之後,才能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身體以保持健康。現代醫學對病的關注和對人的忽視,導致了醫院人滿為患。因此,養生就應該把對疾病的關注轉移到對生命的關注。

  養生首先要端正態度。現在人們對養生都非常重視,幾乎所有電視臺都有養生類節目,但也魚龍混雜,最關鍵的問題是人們沒有弄清楚養生的概念,沒有弄清楚養生與治療的關係。養生是防病,對治病也有一定的作用,但養生不能保證不生病,不應過分誇大養生的作用。

  養生不是延長生命的時間,而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如《呂氏春秋》雲:“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長也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可見養生是使人盡其天年,無疾而終,而不是使人在病痛中苟延殘喘地活著。那麼,如何養生才能使生命更有意義、生活更有質量呢?

  養生最根本的原則是順應“天道”。順四時、晝夜,要達到陰陽平衡、五行調和,以中和為用。人與自然界天地萬物構成統一的整體,缺失任何一方都將導致不平衡,天地之變化會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不僅包括對客觀世界的尊重,還要順應我們的本性。不尊重自己的本性,常常不滿足、 過分地追求,就會使人產生很多疾病和心理問題。例如,每個人的胃不一樣,就不能夠用統一的標準去規定。過飽九分毒,吃不飽對脾胃有傷害,每個人做到自足其性即可,不要和別人比。據漢代《淮南子》記載:“夫聖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於己而已。貪汙之心奚由生哉!”即是說若能按照需要而為,貪心就不會產生 了,我們自身的很多毛病就可以克服了。

  養生莫過於養心。在中國的養生文化裡還強調養生莫若知本,養生必先養心。“心”包括情緒和心胸,古人崇尚“一生淡泊養心機”,養心要在養德,養德要在 明道,明道要在踐行。《呂氏春秋》認為:“生則謹養,謹養之道,養心為貴。”俗話說“心亂百病生,心靜萬病除”,我們要崇尚一生淡泊,“凡氣之溫和者壽, 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巨集者壽,言之簡默者壽”。歸結起來為仁,所以仁者壽。如今,人們常將養生與營養、食補、藥補連在一起,食補、藥補有一定作用,但運用不當適得其反,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心胸開闊、心地善良、脾氣溫和。

  養生可分為生理養生、心理養生、哲理養生三個路向。生理養生是指飲食、起居和勞逸等方面要遵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心理養生指要消除過分的七情六慾。七情六慾是人正常的生理需求,但不能過度。《呂氏春秋》講道:“畢數之務,在乎去害。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溼、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古人既不主張縱慾也不主張禁慾,而是重視導欲、養欲、節慾,致中和即可。哲理養生,反映了人對人生、社會和身心的認識,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六然”、“四看”,“六然”指自 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處事斷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四看”指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懷,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見識。做到這些便能達到身心健康的佳境。

  最近,“藝術養生”悄然興起,藝術養生是以外樂節制內情,如琴、棋、書、畫,在我國古代也被養生大家所提倡。藝術感人至深、潛移默化,具有說教所不能達到的作用,參與藝術活動將對人的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養生即貴生,要熱愛生命,但又不能過分,否則就成了“厚生”。厚生與尊重生命的貴生不同,厚生強調增強營養,避免生病,然而往往造成害生。其實簡樸的 生活就是最好的養生,只是很多人不能堅持罷了,正如葛洪所說:“非長生難也,聞道難也;非聞道難也,行之難也;非行之難也,終之難也。”

  中醫養生食補偏方

  1. 黑木耳——治肺炎,治心腦血管病,調節血液粘稠度!能淨化血液、腦動脈粥樣斑塊。

  2. 長了痘痘,發紅發腫,這時您抹上點艾灰,會很快乾癟,慢慢就 掉了,不會留痘印哦。

  3. 艾灰是天然的除味劑,用小布袋子裝起來,放在廁所、廚房或者是冰箱裡,能起到除異味的效果,可以跟竹炭相媲美。

  4. 體溼的人可以用薏米紅豆湯或鍋巴來解決。喝上一陣子薏米紅豆湯之後,再喝小米粥來補補脾胃,久之脾健,溼自化。

  5. 給女人帶來福氣的大穴。它位於外踝前側約一寸的地方,肌肉微凸,極易辨認,可以用壓痛法取準,也就是哪裡最敏感、最痛就壓哪裡,每次按8分鐘,酸脹感越強烈越有效。

  6. .指甲半月板過大,面積超過2/3,說明患高血壓的機率大。指甲有黑斑,說明血脂高。

  7. 肺陰虛的主要表現為氣短、咳嗽、痰稠、咽乾、舌質紅、脈 數。肺陰虛可多吃百合、山藥、杏仁。

  8. 脾陰虛的主要表現有口乾、作嘔、食少、便幹、舌質紅、脈細數 。藥食同補:可用麥冬、山藥、粳米。如感覺自己消化不良、腹 脹、不思食等,飯前或飯後可服用山楂、炒谷麥芽、炒雞內金。

  9. 肝氣虛:第一表現是疲勞,其次是頭暈,兩脅不適,脈無力。用柴胡、薄荷、蘇葉可舒肝鬱,防氣結,肝氣虛重的可用人蔘、黃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