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虛弱冬季怎麼進補

  身體虛弱的人冬季更加要注意進補,但每個人的進補方式都是不一樣的,體質虛弱也要分開進補。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體質虛弱冬季如何進補

  體質虛弱的人,一般分為四類。不同型別的體質虛弱的人需要進行不同的進補,尤其是冬季,大家不要盲目的進補,以免進步不當,反而讓體質變得更虛弱,這就得不償失了。我們分別對四類“虛人”進行詳細的介紹。

  1、陰虛者冬季進補可選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中成藥;也可服用哈士蟆油以補腎精、潤肺養陰;或食用海蔘,對虛弱勞損、精血虧耗等症有效。

  2、陽虛冬天怕冷者,進補宜選擇具有補腎陽作用且溫而不燥的助陽之品。可選用鹿茸片、蔘茸片、蔘茸補膏等;也可選用鹿茸血片或粉片,每次0.5克,隔水燉服。除服滋補藥外,還可吃些狗肉、羊肉、牛骨髓等具有補氣助陽,增加防寒作用的食物,這些都是補陽上品,在冬季裡可經常食用。

  3、血虛不足常有頭昏眼花者,可選服有補益氣血作用的阿膠漿、四物飲、參杞補膏、補氣養血膏等中成藥。同時可常食動物血、禽蛋、禽肉等進行食補。

  4、氣虛不足常體倦無力、動則氣喘者,可選用有健脾益肺,靜心安神作用的人蔘、紅參、生晒參等。方法:將參切碎,紅參在火上烘軟後切片,每日3-4克,放入小瓷碗內,加入半碗水,少量糖,隔水蒸燉,每天服1-2次。也可適量飲些豆漿、牛奶;還可燉紅棗、桂圓、蹄膀、精肉等服食。

  冬季進補有講究

  專家表示,進補不等於大補,還有溫補、平補和清補,要辨體質進補,看看是補氣、補陽、補血,還是補陰。

  1、以滋陰養陽、調補氣血為主

  冬季氣溫低,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亦相應下降,人的食慾增加而活動量又相應減少,容易吸收和儲存營養物質,是調理身體的好時機。所以有“冬季進補,來年打虎”的說法,此時進補可預防和減少冬季及來年春季疾病的發生。

  在中醫“四季養生”的學說中,從五臟調養角度講,冬季進補的原則是“補腎養陽”為主,適當佐以養肝健脾、調理心肺為輔,可使氣血執行順暢。吳維城指出,這個季節適當進食一些滋養強壯溫養陽氣***尤其是脾腎陽氣***、調補氣血的食品,能使體質強化,且能補充夏秋季節體能的消耗,使精力充沛。

  2、選材並非名貴食材才是進補

  有人以為,冬天進補,要選人蔘、冬蟲夏草、鹿茸等大補藥材,或者海蔘、鮑魚、鱷魚肉等貴价食材。其實,進補並不是指非要用名貴藥材,應根據不同的需求來選擇溫補、滋補、暖胃、行氣等食材——

  滋腎養陰類的藥材:杞子、沙蔘、玉竹、淮山、百合、蟲草花、石斛、元肉。

  溫腎補陽類的藥材:肉蓯蓉、杜仲、核桃、花生、蓮子、巴戟。

  行氣健胃類藥物:老薑、陳皮、芡實、胡椒、紅棗。

  暖胃益腎肉類:雞、瘦肉、鴨肉、兔肉、牛肉、羊肉、狗肉、田雞、黃鱔、豬腰、蝦等。

  養腎固精類海味:海蔘、生晒蠔、花膠、鮑魚、沙蟲幹、瑤柱等。

  脾胃“虛不受補”怎麼辦

  很多人尤其是身體虛弱、抵抗力差的人經常有這樣的體會——我平時很注意飲食保養,冬天吃了不少補品,但身體狀況並沒有好轉。這種情況在中醫看來就是“不受補”的表現。

  一個人“受補”還是“不受補”關鍵看脾胃。脾為後天之本,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消化吸收能力才好,進補才能有效。素來脾胃不好、消化不良的人進補後承受不了,就會發生腹脹、不能消化甚至拉肚子等現象。冬季又恰好是脾胃病高發的季節,冷空氣的刺激很容易導致或加重胃腸道疾病。

  進補工程開啟之前應先調好脾胃,打好底子。對本身有脾胃疾病的人來說應先治病,如果自身消化系統不能承受進補品,也不要盲目進補,否則會加重消化道負擔,進而加重病情。脾虛的人應在進補前先行健脾,等脾的功能有所恢復、脾不虛時再進補,才能正常消化吸收。還有一些人平時好食辛辣肥甘,日久化熱生火,積熱於腸胃,這類人在進補前應先清火。可以用竹葉、麥冬泡水喝,也可以喝苦丁茶或多吃苦瓜、黃瓜、青菜,待胃火降下後再進補。

  體虛的人進補的其他方法

  專家建議,冬季除了食補,艾灸、八段錦健身操等也是不錯的選擇。艾灸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燻烤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可溫陽補氣、祛寒止痛、補虛固脫、溫經通絡、補中益氣。冬季主要灸腎俞穴、關元穴、足三裡等穴位。而八段錦健身操能改善神經體液調節功能和加強血液迴圈,對腹腔臟器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及運動器官都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冬季運動不可太劇烈,太劇烈容易損傷陽氣。不宜起得太早,應順應天氣特點,早睡晚起,太陽出來後再出門鍛鍊。此外,大風天或霧霾天不宜出門鍛鍊。中醫認為,鍛鍊時毛孔大開,颳風天容易進風受涼而感冒或關節疼痛;霧霾天空氣穢濁,人在鍛鍊時納氣較深,吸入濁氣容易傷肺傷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