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胯的練法要如何練習

  在太極拳界,素有教拳不傳胯,傳胯師父差之說,說的是胯在太極拳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太極拳胯的練法,希望你們喜歡。

  太極拳胯的練法

  太極拳名家鄭悟清先生曾經有這樣的比喻,並以此說明胯在太極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淺出地說:“木偶戲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當木偶在舞臺上表演各種動作時,都是臺下演員用手來指揮完成的。 演員的手拉得越好,術偶表演得越精彩。而太極拳一切動作的變化莫測全依賴胯的動作,以胯根為主宰,牽連發動全身運動。”

  太極拳明師林泉寶先生也指出:“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初級時是以手領手,也就是以手指揮整個太極拳運動;而後是以身領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運動,每一招一式,一切運動之主宰皆由胯節指揮 。”

  而在太極拳界,也流傳有“教拳不傳胯,傳胯師父差”之說,這些都充分說明,胯的練法對於練好太極拳有著致關重要的作用。而太極拳胯的練習側重在鬆胯,腳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膝蓋送到了胯上,鬆胯便可在剎那間把力量送到腰部。

  不能鬆胯將會瞬問斷勁,功虧一簣。會鬆胯可卸掉對方來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盤穩固,為襠走下弧創造了條件,可加大腰部轉動的 幅度,使周身協調。其次,鬆胯是形成混元之力的必要條件。再者,鬆胯還有利於調整身法、步法得機得勢,使下肢執行變得輕靈。

  對於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來說,欲練鬆胯就先要明白胯之所在。在生理學上所謂的胯,係指股骨上節,大腿的摺疊下陷處。換句話說,我們通常把腰和腿之間的部位叫作胯,胯關節由骶髂關節、髖關 節、髖骨與脊柱的韌帶聯合、恥骨聯合、骨盆等部分組成。

  練鬆胯的重點之一是體悟搖臀蕩胯。所謂搖臀,是以臀部一側胯關節為同心,以骨盆為半徑的旋轉運動;蕩胯則指弧線提胯和弧線落胯運動。放鬆骶髂關節對加速鬆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時從大腿根部放鬆,注意操練髖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如此達到開活兩胯的作用。

  如果練拳時真的鬆開胯,尾閭就如一個鐘錘,向左偏時左胯落的同時,右胯蕩起,既而有右胯落時尾閭已經靠過來了,由胯帶動全身直至手指及腳下湧泉。放鬆腹股溝和會陰穴、鬆腰斂臀***亦俗稱塌腰***對鬆胯圓襠亦起到較大作用。

  另外,注意放鬆胯關節,並放鬆臀部及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頂骨盆,夾僵胯部。鬆胯起碼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輕靈,通過胯關節的肌肉韌帶合理收縮舒張,胯關節的各骨關青能靈活轉動,不產生輔助肌肉韌帶做負功的現象。二是鬆腰沉穩,通過鬆胯更好地鬆腰,以身帶領肢體內外運動,恰到好處地使意氣勁合一,能使身體協調完整,鬆而不懈,沉而不僵。

  對形體而言,堅持長期科學、系統的胯鍛鍊,可使胯範圍渚如骶髂關節、髖關節等關節軟骨增厚,肌腱、韌帶增粗,在骨附著處直徑變大,膠原纖維量增加,從而提高胯關節的抗拉能力及穩固性。通過放鬆伸展性練習,既可使參與關節運動的原動肌力量得到增強,又可使對抗肌的伸展性提高。與此同時,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關節的靈活性,提高了關節的運動幅度。太極拳運動的重心變換離不開胯關節的有效活動。

  對修煉太極拳內功而言,以胯襠為主宰的行拳練功,使之以身領手,引動腹內的太極輪轉,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連綿不斷,皆由此而成。陰陽、虛實以及丹田呼吸全賴胯襠之運轉,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稱推手***的練習,在內則是丹出的運轉,最後練就心意合一,由丹出統帥整個身體的運動。勁力的基礎在腳下,其動能的來源是腰胯。胯根是軸心,帶動各關節進行運動。襠勁轉圈由外達內,由內達外,渾然一體。

  練太極拳對身體的好處

  1、對人體礦物質吸收有好處

  據有關資料顯示,太極拳對脂類、蛋白類及無機鹽中鈣、磷的代謝得良好的。有報道說,老年人鍛鍊5~30分鐘後,血內的膽固醇含量會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這樣動脈硬化的症狀也會大大地減輕。

  2、對大腦有好處

  練太極拳時,首先要求精神貫注,不存有雜念。這樣,在意識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終集中在動作上,排除了大腦其它思緒的干擾,專注於指揮全身各器官系統機能的變化和協調動作,使神經系統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練習動作需要“完整一體”,從眼神到上肢、軀幹、下肢,上下不散,前後連貫,綿綿不斷。同時,由於某些動作比較複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與平衡能力,因此要求大腦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這也對中樞神經系統起著間接訓練作用,從而達到強化大腦的調節目的。

  3、對骨質有好處

  太極拳螺旋式的弧形動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纖維都能參加活動,經過反覆地纏繞絞轉,使肌肉能拉長到一般運動所不能達到的長度,長年累月如此絞轉,一張一弛,使肌肉勻稱豐滿,柔韌而富有彈性,並增加收縮能力。由於肌肉的收縮對骨骼的牽拉作用以及新陳代謝的加強,骨的血液供給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態結構和效能都發生良好的變化,骨質也變堅固,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彎、抗壓縮和抗扭轉方面的效能,不易發生變形和畸形。

  總之,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須完整統一,動則俱動,靜則俱靜,勁斷意不斷,才能一觸即發。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後發。一身須具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發箭。勁以曲蓄而有餘,周身之勁在於整,發勁要專注一方,須認定準點,做到有的放矢。勁起於腳跟,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須完整一氣,不能有絲毫間斷。

  太極拳練檔勁的原因

  1、舵手作用

  太極拳技擊要求“力由脊發”。怎樣力由脊發呢?練拳時要做到:虛靈頂勁,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塌腰落胯,開襠合襠。完成此理,脊椎骨自然垂直,脊軸從上到下。頭部百會穴上頂,勁領意濃,中間命門穴後撐,確定主弓襠內會陰穴上託照應,形成軀幹整體勁,沉著鬆靜,專注一方。

  若要技擊定向,襠口似舵手,就能確定方向,腰襠的轉運是有規律的,根據技擊目的而定。擊發時,利用輪軸加速,從切線丟擲,曲中求直,直射擊點。

  2、穩定重心

  襠的開合,圓轉是穩定重心的關鍵。襠開即胯開,胯間坐骨之上的恥骨平行伸展。不論是實步,還是虛步,特別前後的弓步,要求兩足踩在川字兩端,要使襠部有橫向開合,胯與肩應同寬為佳。這樣上肢的重量,通過圓襠的轉盤纏絲旋轉,內氣導人兩腿,屈膝,勁貫實足,與大地吸合,這樣樁步更加穩固。

  注意下襠勁和氣沉丹田的動作協調一致。通過收臀、提襠、合襠之作用,小腹部更加充實,經過襠的虛實變換,圓轉襠部,巧妙地移換重心,使小腿肩負體重,另一腿為彌補面積而用。這樣就形成太極活面積,即隨平隅面積。進攻與防禦,能充分發揮腿的技能,技擊立於不敗之地。

  3、下肢技擊

  襠的鬆活圓轉是下肢進攻的軸根。襠有力的圓轉,可以破壞對方的樁步,配合上肢可以用胯打,臀擊。或用腳跟為軸指尖的外撇里扣,打動對方的樁步,其作用就是擰襠。合襠提膝,既能用膝頂克對方的襠部,也可以用膝護襠之法。下肢軸心在襠,掃堂腿,擺蓮腳,踢腳,蹬踹都是襠的作用。合襠逆纏勾掛,沉襠勁貫足底,用跺踩進攻技擊對方關節與腳面。

  4、爆發力量

  太極拳講的技擊全憑腰襠勁,實際是靠襠部的快速旋轉作用。襠是上下肢的重要樞紐。它起到活輪盤功能。技擊時,圓轉出方,利用圓轉加速,擊時走切線,可以像連珠炮似的發勁。

  襠的旋轉是在沉肩垂肘,塌腰落胯,內氣蓄丹,勁力存放在實腿的襠部之上,這是技擊前的準備動作,擊時轉襠,下肢纏絲屈膝紮根,借大地的反作用力,勁起足跟,逆行氣上行,擰襠,腰脊發力,全身緊合一體,內氣充滿在武器之內,然後從氣頭直射衝出,擊到對方背向及要害部位,這樣的力度,能擊倒擊傷對方。

  5、引化技能

  襠的引化技能,技擊家們有共同認識,引化力全憑襠的輪盤巧轉,解化擒拿,借力捋拽靠的襠部變化。引化時腰部鬆活塌下,氣沉丹田,體重巧妙地移放到不受力的膀襠之上,接觸點棚勁不丟並有吸合功能。擰腰襠要疾速,既能穩定自身的重心,又能蓄力拉弓,既能改變對方進攻方向,又能使對方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