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與正確習練太極拳

  網路通達快捷,經濟實用。網路時代,方便了人們的學習生活,更方便了太極拳習練者。網路上豐富的音像資料,理論書籍,使人足不出戶,便可在家學習觀摩名家的拳架,聽取名師授課,同時也可以通過網路向千里之外的老師請教,使許多有志於習練太極而又苦於無名師指導之士,步入太極之門。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歡迎閱讀!

  

  網路也有它的弊端。網路裡真偽相雜,谷莠同壟,使人難以分辨。本身在太極的世界裡,就是萬花紛呈,景象萬千。太極拳的理論更是千奇永珍,真偽相間,良莠難分,玄真難辨。網路的通達快捷,傳播了正確的東西,同時也給錯誤的東西搭建了舞臺。一些誤人誤己的觀點,通過網路傳媒的支撐,更容易使人迷途難返。好多相反對立的觀點,通過網上搜索,都能得到相應的支援,使你真偽難辨。練太極一旦把錯誤的東西當成正確的,就會越行越錯,耗時耗力,難成正果。

  在網路上學太極,要除弊興利,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網路學習與跟老師學習相結合。

  先跟會練的老師學點拳架,或邊在網路上學,邊請老師糾正動作,這樣可事半功倍。不然的話,初學太極,只在網上觀摩模仿,沒有人糾正動作,時間長了會練出錯誤動作,成為正確練拳的障礙。因為初學太極拳,雖是綱領熟於心,要領熟於口,但不一定能在肢體上表達出來,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雖說學拳之人難免眼高手低,但還是要力求夯實基礎,紮實根基,為提高水平打好基礎。



 

  二是客觀地看待名人的拳架打法,不要把過度張揚的打法當成習練太極最正確的架子。

  這些過度張揚的架子,好多可能是明星練的,具有一定的號召力,但那些打法過於追求形體美而忽視了武術的本質含義——攻防。在網上,同一路拳架,名人的演練也各有千秋,不盡相同。對於他們練法不同處要仔細分辨,取長棄短,別把“痼癖”當長處去學習。因為名人也有名人的不足。但有了名人效應,使習練者難以認識其不足。如果你僅僅只想活動一下身體,健健身,臨摹幾趟拳架也就夠了,但如果你想練好太極,則應注意分辨正誤。

  三是辯證地看待拳諺和名人名言。

  太極名人名言及拳諺,有的是對練***學***拳的某一階段、不同物件的要求,不一定能指導練拳的各個階段。比如說太極“無招無式,無形無象”,就是說的太極技擊高階階段的境界,如套用在初學階段,就無法理解了。有些名人名言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使人難以理解,這要分析對待。從古到今,總有些人喜歡故弄玄虛,說得高深莫測,遙不可及,似乎是九霄之天,無路可上,把些唯心的東西發展到極致。這些對實際練拳沒多大用途。我們要辯證地看待拳諺和名人名言,做到不以偏蓋全,不斷章取義,不信玄妄。要知道太極拳的境界,雖有泰山之高,終是有路可上,日積月累,不懈努力,可成正果。問題在於路要走對,路對了,加上刻苦練習,慢慢地也就上層次了。

  四是避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比如練太極拳強調“鬆沉”。初學階段為去僵求柔,老師多是強調“鬆”,強調要“鬆到筋、鬆到骨,一點勁也不能使”,這沒什麼不對,但練到一定階段,就要“鬆沉”並重。鬆沉相依是練太極拳最基本的東西,忽視了鬆沉的關係。只知,“鬆”而不知“沉”,打出拳架看似飄逸,實則空洞無物。最令人難過得是,有些拳友不明其理,見了別人的“沉”,誤認為別人鬆得不夠,加以排斥,認為練法不對。

  五是防止曲解名人名言。

  社群練太極拳,由於多方面的原因,許多人認為練太極不能講技擊,把祖先竭心盡力、發展到爐火純青的技擊術,當作“操”來練。老人們為健身,當“操”練沒什麼不可以,但有害的是總有人拿出“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的名人名言進行曲解,認為練太極“無招無式,無形無象”,不能講技擊,直接把太極拳的綱領性文章、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的“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給否了。其結果是既誤人又自誤。

  當然網路的好處是主要的,許多著作,許多老師的音像是我們平時難以見到的,網路使我們視野擴大,網路幫我們尋古問今,資源共享。但關鍵是我們需要能正確分辨,分清良莠,找出正確的理論支援。只有這樣,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進太極拳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