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詮釋讀後感

  《論語》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由孔門弟子編纂而成。《論語》是中國的“四書”之一,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被稱為“聖人”,可見他的思想和學說的影響是多麼的廣泛,而這又反映出了孔子所作出的貢獻是多麼的偉大!《論語》中有這麼一句:“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說的是孔子杜絕了四種缺點:不憑空猜測意料,不絕對肯定,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我覺得能做到這點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子就做到了,所以稱孔子為“聖人”也不為過。《論語通譯》是把《論語》一書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方便我們中學生閱讀的書。通過它,我對《論語》的瞭解又加深了一層。

  這本言行錄,篇幅有二十篇,有一萬一千餘字,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潛在我們的生命中,熔鑄成我們民族的個性。《論語》一書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

  說 到為人處世,孔子提倡的是自愛和愛人。孔子對天命持謹慎的態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認為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切要看個人後天的努力。他鼓勵年青人要奮發向上,“後生可畏”。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實誠信的態度對人,以恪盡職守的態度待事,“恕”就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從忠恕的原則出發,孔子最討厭人“巧言令色”,討厭人刻意去掩飾自己的錯誤或真實的想法。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於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在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自己的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會立即道歉並改正。

  篇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明亮的燈光下,我輕吟著《論語》。精煉的語句琅琅上口,它象一支美妙的樂曲使我沉醉其中……。

  初識《論語》是在新華書店裡,吸引我的是古香古色的封面。無意間,看到其中的內容,雖然讀起來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那有著獨特韻味的句子,令我感覺到裡面蘊涵了不少的哲理。買回家後,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閱,雖然有譯文的幫助,但我仍覺得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含義。

  與《論語》結為良伴,是在六年級上學期,老師要求我們背誦三章節的《論語》。當時我百思不得其解:“《論語》的‘魅力’何在?,為什麼連老師也要求我們背誦?”。帶著這些大大小小的問號,我又拿出了“塵封已久”的《論語》,並制定了一張計劃表,每天不要多背,一頁就可以了。重要的是領悟其中的奧妙。於是,每天清晨,我家的陽臺上就多了一個小女孩大聲背誦《論語》的身影。時間一長,我便發現《論語》中的句子十分簡潔明瞭,而且表達的中心思想都十分突出,令人深思。

  雖然有時我在個別詞語上磕磕拌拌,覺得枯燥乏味,但更多時候,我覺得自己彷彿跨入人生哲學的殿堂,每一句話都宛如牆壁上的寶石一般,光彩照人。我又覺得自己化成一條小魚,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只有不斷深究,才能領略到更多更美的風光。漸漸地,我已背誦到了《論語》的第二章節。通過不斷背誦,有的內容沒有譯文的幫助,我也能看懂了,雖然只是片面的瞭解,但仍給了我很大的鼓勵,熟能生巧,果然不假!而且通過閱讀《論語》,我還知道了做人要誠實、寬容、體諒別人;做事要果斷而不要武斷……。讀完《論語》,從中收穫的人生哲學,恰到好處地成為我人生的指路標。

  當然,學《論語》,不能只學不做。而做就是把一些做事的道理注入我們的生活,落實於我們的行動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傳播的學業有沒有實踐呢?”。是啊,其實不光是曾子,這三點誰都應做到,缺一不可,它將成為我們成功的基礎。以前,我喜歡耍小聰明,人家是想方設法學習,我是想方設法地偷懶,,結果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虧了老本,我的學習成績一直沒有上去。這個學期,看過《論語》後,我才真正醒悟過來,其實腳踏實地學習,比耍小聰明更容易呢!唉,原來的自己真傻!多虧了《論語》,讓我覺醒。

  “啪!”,我的思路被打斷了,定睛一看,原來是《論語》掉在了地上,我微笑地撿起書本,又接著讀下去。因為我知道,學習《論語》過程中的收穫將使我終身受用。

  篇三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關注當代文化是當今的必修課,同時,也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孔子,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之一。

  孔子應該說是戰國時期儒派的創始人了,《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或是人生中的重要哲理,最適合我們這些學生閱讀。

  《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瞭解,弄懂,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這樣,學習才會有真正意義。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其又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並且,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從舊知識中體會出新學問會很困難,但往往,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又會有新的發現。這便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孔子的這種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正是現代教育人士所提倡的。僅僅兩句言簡意賅之語,便點明其主旨,再怎麼對此不屑一顧的人,都會改變他的看法吧。

  《論語》中有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其道明積累之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把把看似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雄偉的山巒,那時,風雨自然興盛。只有積累一滴滴似乎毫無用處的水,才能匯聚成壯麗的深淵,即使是蛟龍,也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積少成多,也就養成了良好品德,心靈,就自然昇華了。只有積累平時的一步半步,才能走到遙遠的千里之外,去看那更為廣闊的世界。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連綿的江海,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後就擁有了無懈可擊的知識功底,成功便自然會尾隨而來了。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在這之間,還有更多人生道理等著我們去明悟,還有更多的文人知識等著我們去了解。中華文明延續了五千年,其間湧現出多少永世流芳的偉大人物和優秀著作!我心中的那篇論語,便是中華文化這片星空裡,最閃亮,最耀眼的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