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成語典故素材

  寫作離不開素材,素材是形成文章內容的重要依託。成語典故素材是給文章增色的選擇之一。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揠苗助長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二

  戰國時期,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

  他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

  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

  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

  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

  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故事出自《莊子·秋水》。

  啟示:成語“邯鄲學步”,也作“學步邯鄲”。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

  三

  春秋時期,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

  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裡吊著一口大鐘。這口大鐘是用上等青銅鑄造而成的,造型和圖案都非常的精美。

  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他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挪動分毫。他思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於是,小偷找來一把非常大的錘子,拼命朝鐘砸去,只聽“咣”的一聲巨響,小偷被嚇了一跳,慌了神兒,心想這下麻煩可大了!鍾發出這麼大聲音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裡偷鍾嗎?

  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嘛!”

  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一故事引申出“掩耳盜鈴”的成語。

  ——選自《呂氏春秋·自知》

  故事寓意:鐘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為改變。

  有的人對自己不利,或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鐘”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

  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的話,最終便會自食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