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學習過程

  無論學習什麼東西或者是武術也好,每個學習都會有一個學習過程,太極拳也不例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第一階段打基礎

  開始學練內功太極拳,最初的十多天最為困惑,許多人都感覺自己特別笨。

  其實並不是大家笨,而是因為太極拳內功心法的術語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對於人們已建立的知識參照系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和體驗,也可能這方面本身就是一張白紙,連個參照物都沒有。

  但是,這是培養、激發內功的重要途徑,這個途徑必須從一開始就要樹立起來。否則,只顧儘快學會動作,然後再去追求動作的規範與否,就會與祕傳內功太極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來越遠。

  這樣學練太極拳,幾年,甚至十幾年,練的僅為太極拳套路,只相當於天天練體操,可取得活動筋骨的效用,而始終無法品嚐到太極拳豐富的內涵滋味。所以,學太極拳的第一階段,關鍵的關鍵就是要解決如何學拳,如何練拳的問題。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學會動作要領,粗通神意氣的內涵,並能將其融入行拳走架的過程之中。

  第二階段內外相合

  著名學者南懷瑾在《易經雜說》一書中指出:“中國道家講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須打通任督二脈。

  所謂任督二脈打通,就要‘黃中通理’,這個‘黃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體的是人的內部腸胃一切都好,黃就是中央的顏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國醫學上的‘腠理’,就是面板毛孔。

  工夫做到了,修養夠了的人,內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個毛孔都通了,這個時候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到達身體來了,面上都有光彩。

  這時真美,充滿了四肢,都全身暢通了,那麼,‘內聖外王’,內在有了這樣高的修養,如果有機會發到外面,發於事業,就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美麗極了。”這段話所說的內涵,可以通過太極拳的修煉來實現。如何實現,關鍵就是要做到內外相合。

  內外相合是指自身與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貫通。內外並非指身體之內部與肌膚之表層在人體構造層面的劃分,而是練拳者由神意氣形所構成的功夫,在與外界大自然之氣的交流、融合、混化、貫通的過程中不斷地吐故納新,充盈壯大。

  第三階段上下相隨

  一般來說,三道氣圈有了基礎後,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就要多體會上下相隨了。關於上下相隨,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楊澄甫先生曾說過:“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

  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這是有關上下相隨重要性的論述,這是拳理。但是,上下相隨不僅僅是“上面的手如何動,下肢的足也如何動”。

  在內功太極拳祕傳的方法中,還有特殊的練法,那就是三道氣圈平行散出之後,肩氣圈主引領兩臂的執行;胯氣圈主引領兩腿的起落與移動;腰氣圈是肩、胯氣圈的主導與媒介。

  此外,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過程中的心意和軀體散亂,從而使平行的三道氣圈能協調一致地執行,一定要在三道氣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條身中垂直線***想象的思維線***。

  這時,身形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移動,全憑這條身中垂直線的引領與操縱,由此就可求達在內外相合的基礎上做到上下相隨。

  修煉丹道之功或藏密之法有修中脈之說。其實,在太極拳修煉的過程中也有與此說法相類似的身中垂直線修煉的內容。在上下相隨的進展階梯階段,此是一個長期修煉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