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陳式太極拳的發勁規律

  陳式太極拳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之所以有這麼悠久的歷史主要就是因為其有非常好的養生功效,所以生活中我們要時常練習陳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的發勁規律你瞭解嗎?下面小編為您整理了關於:。歡迎閱讀!

  陳式太極拳的發勁規律

  想要掌握陳氏太極拳的發勁方式,首先就要去僵求柔,在身體放鬆的情況下,要遵循勁起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發於梢的原則。

  只要真正掌握了這個規律,無論在任何角度和部位發力,都能夠做到得心應手,隨心所欲,日久自會成功。

  放鬆是發勁的前提,極柔軟方能極堅剛,只有做到充分的放鬆,去掉全身之僵勁,才能夠發出完整一氣的彈抖勁。

  要使自己的全身骨節鬆開,肌肉鬆弛,要最大限度的較少對抗肌的用力,這樣才能使周身之力能夠在一瞬間到達著力點。

  另外,肌肉緊張用力的時間要短,要在力達到落點的一瞬間緊張,然後再迅速放鬆,這就是說,發勁時肌肉緊張的時間越短,力達到落點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就越大。

  意氣是太極拳運動的靈魂,發勁要想達到一定的水平,就必須結合意念和內氣,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氣到則勁到。

  意念一動,則全身皆動,在腰的帶動下,按照發勁規律,節節貫串地使勁迅速達到著力點勁到落點的同時肌內緊張,這樣就會產生彈抖力,此力極富彈性,有力而不僵硬,如金獅抖毛,乾淨利落。

  要想做好彈抖力,關鍵是腰襠,腰部旋擰,襠勁扣住,可使動作迅猛快疾,力達梢節。

  練習螺旋勁,要以自己身體中心為軸,即以腰為軸心,在發勁時身體迅速向一邊轉動,產生離心力。按照力學原理,圓上任何一點都可以成為出擊點。要按圓的切線方向發出,並且發勁到落點時要講究前後

  左右的配合,也就是要注意對稱發力,不至於出現因發力落空而失重的現象,以保持自身的平衡。

  要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要看他的勁是否從腳上起,勁不起於根就好像是無源之水,沒有腳的蹬地反彈,就不會有節節貫串的推動力,也不會發出威力強大的整體勁。

  第二要看他是否有腰襠的抖彈旋轉力,在放鬆的基礎上,快速地擰腰釦襠,就會產生周身一體的彈抖力。

  第三看他是否有落點勁,落點勁就是將周身之力於一點發出。

  陳氏太極拳的要領

  一、虛靈頂勁

  就是頭向上頂,意識上頂百會穴,神貫於頂,項部直立鬆豎。具體練法頭頂天,項鬆豎,眼睛平視,後脖頸貼衣領。這是對靜態的頭頸部而言。

  盤起拳架來,就要同其他要領相互聯成一體動作。如在“虛靈頂勁”的同時,“氣沉丹田”;氣沉丹田時,相應“含胸拔背”、“沉肩垂肘”。這時,有頂有沉,上下之勢,得以相稱,脊椎鬆豎了,身軀正直了,此時,就會出現一種鬆空的感覺。

  這裡有一個地方非常難練,即習慣性的向上頂勁,身軀也會隨著一起向上,而此處的頭向上頂,應該是身軀下沉。

  這在太極“力道”上講,是力在上與下的對稱,要達到這層意思,須相應地克服日常生活習慣上的拙力。之所以說這是拙力,因為“一上俱上”拔了底勁,立身不穩,易於倒地。

  “虛靈頂勁”,在陳式太極拳要領中排次居首,在整個要領中是個“綱”,起著“綱舉目張”的作用。

  二、沉肩垂肘

  是指肩要鬆開下沉,肘要鬆開下垂,但做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肩若不能沉,氣也沉不下去;肘要翹起,肩也會隨之聳起來,就同內家拳相悖了。根據筆者實踐體會,肩易沉,但著意於肩的下沉,則會在往下伸拉下,肩有不舒適的感覺。

  練習陳式太極拳講究的是鬆,初學陳式太極拳要求做到全身放鬆,當你練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你會發現,沉和鬆是同時存在的。

  因此,轉意於肘,後來逐漸地覺得只要肘能下曲松垂,肩自然就會沉下去,且很順應。肩與肘的關係,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須注意,沉肩時,還要虛腋。腋下 "如同夾著兩個熱饅頭",空度大了,謹防要掉;空度小了,又怕燙著。

  這個比喻,既形象,又有分寸感,非常貼切,說攏住實則無物,道無有意念存在,這種寓虛與實、合與開於無限想象的高度集中的空間裡,使身體出現一種騰挪飄逸勁勢。可見,肩與腋的關係,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腋能虛“沉肩垂肘”才能正確,才能到位。三者,是互為條件,互相聯絡的。尤其在動態中,“沉肩垂肘”與“含胸撥背”相輔相成,使氣沉于丹田,沉勁守住,頂勁相對稱地頂起,隨著拳架的盤轉,內氣會在兩肩、兩臂通暢地執行起來。

  陳式太極拳的特點

  ***一***太極拳是用意練意的拳

  練拳是一種意氣運動。在行拳時充分體現要用意不要用拙力,才能達到意到、氣到、力到,每一動作意念要走在前,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只有心先想到,動作才能位。心想開展,兩臂及周身才能展開,心想合,周身全體才能一起合住。打拳時不要想氣在哪,在氣則滯,滯則不通,就要生病,只要把意念注意到動作之中,氣自然就到了。

  ***二***快慢相間,連綿不斷

  快慢相間是陳式太極拳獨有的特點。 初學時動作要滿,但不要有呆相,不可有停頓現象。由於動作舒緩,便於去掉身體固有的僵勁,使動作柔順自然,也可以檢查動作的準確性。熟練後逐漸加快,但要沉著,快而不亂,最後又復慢,這是慢、快、慢三層功夫。

  在行拳過程中,要做到轉關時慢,轉向時快***逐漸加速***;蓄勁時要慢,發勁時要快***做到柔行氣、剛落點***。這種快慢相間的變化,要具有均勻的變化幅度,做到“勻清”。

  ***三***螺旋纏繞,舒筋活絡

  陳鑫在《陳氏太極圖說》中指出:“太極拳,纏絲法也”。短短四個字講清了陳式太極拳的根本,就是纏絲勁。他又說不明此,即不明拳。可見纏絲勁是何等重要。太極拳的纏絲方法有單手纏、左右纏、上下纏、裡外纏、大小纏、順逆纏等多種纏法,初學者很難弄懂。

  纏絲勁訓練方面,多做單運手***左右***、定步運手,加強對順逆纏絲的理解和運用。在纏絲勁訓練中,要注意貫指尖,使氣血暢通,達到經絡終端,對養生、健身、技擊都極其重要的作用。

  ***四***練柔成剛,剛柔相濟

  陳式太極拳應練成剛柔相濟的拳,這是練拳者共同追求的目標。要想達到這個目標,首先要化掉人們身體固有的僵勁,使它柔順,這是化柔時期,這個時期長短因人而定。對明拳理刻苦練功的人,相對短一些,也有的練一輩子拳也不能去掉身上的僵勁,把陳式太極拳練成硬拳、剛拳。不能登堂入室。

  ***五***蓄而後發,鬆活彈抖

  陳式太極拳的發勁要求做到蓄而後發。蓄勁是發勁必要的準備,將彈簧卷緊,是發勁的基礎。蓄勁就像把弓張開一樣,將勁蓄足增加發勁的彈性力量。蓄勁時要周身合嚴,鬆腰圓襠,氣沉丹田,腳趾抓地,穩固如山,把勁卷緊。如當頭炮,纏一圈後不放勁再纏一圈,然後痛快淋漓地把勁放出。只有蓄得足才能發的頭。

  ***六***心意平和,鬆靜自然

  心平氣和則得。打拳時心要平靜如一泓清水,不起波瀾,視動猶靜。做到輕輕執行,默默停止,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這樣才能調養氣血,疏通經絡。這是追求養生、健身、延年益壽的成功之路。雖有時發勁,也是發之前沒有勁,發之後沒有勁,只是勁發出一瞬間如水面上陡起一朵浪花,即刻消失歸於平靜。練拳之前先要去掉一切雜念,平心靜氣,靜以待動,這樣練拳不是手足運動而是意識支配下的全身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