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小架簡介

  陳式太極拳在我國太極拳武術史上起源最早的門派,陳式太極拳小架深受人們的喜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陳式太極拳小架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的瑰寶,對當代人養生有很高的價值,練習太極拳也是新時代發展的潮流。

  陳式太極拳小架起源

  陳式太極拳起源於河南陳家溝,由明末清初的陳式第九世陳王廷在祖傳拳械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地創造了太極五套拳、五套錘、十三勢、炮錘,以及槍、刀、劍、棍、劍、鐗、鞭等,尤其獨特的還有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形成了完善的流派體系。

  在300多年的演變發展過程中,從陳式太極拳又派生出了楊、吳、武、孫等各式太極拳。在陳式太極拳體系當中,被後人稱為“小架”的,是最為傳統的一種練習形勢。

  太極拳是武術中的內家拳,也可以說是一種另類的奇葩,因為太極拳不僅是門武術,也是一項養生運動。

  陳式太極拳小架溯源

  在陳式十四世、陳家拳第六代陳有本之前,陳家拳被傳下來的只有一種練法,並無大、小架之分。對大、小架的分化起著劃時代作用的關鍵人物是陳有本。

  據《陳式家乘》記載,陳有本的父親陳公兆“學術純正,明士多出其門”***陳家溝有陳公兆力鬥瘋牛的傳說***,陳有本及胞兄陳有恆“均庠生,習太極拳。有本尤得驪珠,子侄之藝皆其所成就,丰度謙沖,常若有所不及,當時精太極拳者率出其門。

  本少年時練習族內相傳已久的外家拳炮錘,收有門人陳有綸、陳奉章、陳三德、陳廷棟均有所得,陳耕耘亦師事焉。其師清平傳趙堡鎮和兆元、張開、張睪山。有綸傳李景延、張大洪”。

  追溯其根源,太極拳的創編結合了道家哲學思想中的陰陽變化和中醫經絡學說,這就是研究太極拳的價值所在。

  由以上記載可以看出,陳公兆、陳有本父子皆武學造詣深厚,弟子名家輩出,有本之藝得到父親外家炮錘之真傳,並且在陳有本之前並無小架。小架具有剛柔相濟、螺旋纏繞、快慢相間的風格特點。

  陳家後人按有本所傳趙堡太極拳改編了一路柔多剛少,二路剛多柔少的拳架,雖然其的理論體系不夠完整,但嚴格有序的遵循了其師陳清平所傳授的訓練方法,被陳家溝人譽為“功夫架”、“看家拳”。

  並非像有些書上所說的“十四世陳有本的拳學自陳家溝***而是學與臨鎮趙堡鎮陳青萍先生***。”

  陳式十五世陳耕耘為了隨父走鏢謀生,因其父陳長興終年在外,遂求教於族叔有本公。為了使陳耕耘早日功夫上身,陳有本除保留頭套十三式的精髓外,突出了爆發力,將架型予以放大,親自輔導苦練一年有餘。

  二人共同商討、鑽研,創編了一種架型,從此為了和頭套十三式有所區別,就產生了小、大圈的說法。陳耕耘將這種架型就在其家族中傳授,傳到其孫陳發科。

  1928年被聘到北京授拳,遂將此架型公佈於世,後人為加以區別就以此架叫“大架”,將傳統練法稱為“小架”。

  陳式太極拳“小架”概說

  陳式太極拳的訓練講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無圈為登峰造極。

  歷史上陳式太極拳並無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訓練方法上,師傅為了使徒弟儘快入門,把架型放大,讓徒弟先從大圈、外圈入手。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當徒弟掌握了畫圈走圓的運動規律之後,再逐步由大圈過渡到小圈、外圈過渡到內圈,形成勁路沿軀幹和四肢變化所傳遞的螺旋纏絲勁,達到外形上不見圈的高階境界。

  隨著太極拳的發展,後人為了區分陳式太極拳的不同練習方法,拳術上出現了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稱。

  大架拳手也要講求將圈逐漸收小,小架訓練也開始講求將圈放大,兩者的訓練過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說。

  陳式太極拳大架因一些後人在外走鏢或經商而開始向外界傳播,特別是陳氏第十七世陳發科、十八世陳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請傳拳,使陳式太極拳大架得到廣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

  小架由於僅在家族內傳授,且師承嚴格,至今鮮為人知。如今的陳式“小架”傳人也開始向外界傳授,但由於起步較晚,普及範圍仍然有限。

  當代陳式太極拳“小架”代表人物有:十八代傳人陳克忠、陳伯祥,十九代傳人陳立清、陳立憲、陳伯先等。

  由陳氏十六世陳鑫編著的《陳式太極拳圖說》,被譽為武林聖典,其中的拳譜皆為“小架”拳譜。

  《圖說》自序:“愚今者既恐時序遷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門別戶,失我真傳,所以課讀餘暇極力顯微闡幽,纖悉畢陳。”覽遍全書並沒有陳式太極拳大、小架之說。

  由此可知,《陳式太極拳圖說》記載的太極拳架,應該是最接近於陳王廷所創拳術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