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季節如何養生

  春風拂面,冰雪融化的日子正向我們走來。其實在雨水節氣裡,更要注意飲食和作息時間的調整。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雨水季節養生方法

  這樣穿

  雨水後,春寒料峭,老人小孩要“春捂”,預防“倒春寒”。“春捂”最重要的是捂好腿和腳,很多人習慣減衣服時先減幾條褲子,其實人體下半身的血液迴圈較差,容易遭風寒侵襲,尤其是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兒童,受寒後,易引起感冒、哮喘等疾病。

  這樣調

  雨水後,春風送暖,致病的細菌、病毒易隨風傳播,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流行。此外,變化無常的天氣,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對高血壓、心臟病、哮喘患者不利。應採取積極的精神調攝養生鍛鍊法,保持心靜平和、舒暢。

  這樣吃

  雨水後天氣轉暖,風多物燥,早晚較冷,人體常會出現面板、口舌乾燥,嘴脣乾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飲食上應少酸多甜,可選擇韭菜、百合、山藥、荸薺等。

  這樣動

  作息起居應早睡早起,重視午覺。早春節氣仍然較為寒冷,不宜劇烈運動。天晴時戶外鍛鍊,可選擇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較輕鬆的運動,運動量以“微汗”為宜。

  雨水季節養生藥膳

  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面板、口舌乾燥,嘴脣乾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另多食熱粥調養脾胃。由於春季為萬物生髮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洩,否則肝木生髮太過,則克傷脾土。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蔔、荸薺、甘蔗等。但身體屬寒症者則應根據自身情形斟酌選用。

  另外,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的健康的重要因素。

  因此,雨水養生除了要注意疏肝理氣、扶助陽氣外,調養脾胃也是一大要點。

  在雨水節氣前、中、後三天服用“雨水養生湯”,對潤和脾胃大有益處,可調整臟腑氣血的微小失衡,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發生。

  具體做法:取銀耳15克,核桃仁15克,小米適量、枸杞30克煮粥;並於每日上午10時服用200毫升即可。

  雨水養生食譜:

  1、紅棗首烏粥

  [配料]何首烏50克、粳米100克、紅棗5枚,紅糖適量。

  [做法]將何首烏置於砂鍋中,加水1000毫升,水開後用文火再煎15分鐘,去渣取濃汁500毫升,將粳米、紅棗放入砂鍋內煮粥。粥成後,放入紅糖適量調味即可。

  [功效]益氣補血、養肝益腎。

  2、涼拌雙耳

  [配料]水發銀耳、黑木耳各100克,鹽、味精、白糖、胡椒粉、麻油適量。

  [做法]水發銀耳、黑木耳除去雜質,清水洗淨,沸水焯5分鐘後放入冷水中冷卻5分鐘,控幹水後裝盤。依個人口味將上述調味品放入碗中用冷開水調勻,澆在“雙耳”上拌勻即可。

  [功效] 益氣補血、養肝益腎。

  3、桂圓阿膠紅棗粥

  [配料]粳米100克、桂圓肉20克、阿膠10克、棗***幹***10克。

  [做法]粳米淘洗乾淨,用冷水浸泡發漲,瀝乾水分;取一隻大杯,倒入開水,將阿膠和白酒放在小杯子裡;將小杯子坐於開水中直至阿膠溶解;桂圓肉去雜質,洗淨,紅棗洗淨去核;鍋內加入約2000毫升冷水和桂圓、紅棗,用中火煮至水分剩餘三分之一;加入粳米,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慢煮成粥;加入融化的阿膠攪勻即可。

  [功效]益氣滋陰、補腎強身、活血養血、潤膚美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