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外舅郭大夫閱讀答案

  《寄外舅郭大夫》是北宋詩人陳師道創作的五言律詩,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遠居異地的妻兒的關懷問候,抒發家庭不能團聚的悲哀。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寄外舅郭大夫》閱讀材料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陳師道②

  巴蜀通歸使,妻孥且舊居。

  深知報訊息,不忍問何如。

  身健何妨遠,情親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淚盡數行書。

  【注】① 外舅:岳父。②陳師道:江西詩派主將。寫這首詩時因家境貧苦,無力養活妻兒,只好託付給岳父郭概帶往四川。

  《寄外舅郭大夫》閱讀題目

  14.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首句“巴蜀”二字使人聯想到詩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B.“妻孥且舊居”中的“且”字是“仍然是”的意思。

  C. 頸聯中詩人擔心路遠情疏,強顏歡笑,自我安慰。

  D. 尾聯以自身功名無成、貧病交加的遭際作結,結得深沉。

  E. 本詩語言平淡質樸,感情含蓄蘊藉,品之有自然之趣。

  15. 本詩感情豐富,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寄外舅郭大夫》閱讀答案

  14.***5分***C E

  15.***6分***

  ⑴表達對妻兒的關心思念。面對來使,詩人想細問又不敢問,生怕聽得凶訊,表現了詩人對妻兒的深切關心和思念。***分析第三聯亦可。***

  ⑵抒發家庭不能團聚的悲哀。詩人年已老大,愁病交攻,卻還得忍受與妻兒分離之苦,不禁悲從中來。***或:詢問妻兒情況、寫信安慰妻兒時都飽含分離的悲哀。***

  ⑶表達懷才不遇的憤慨***或:對社會不平的怨憤***。結尾哀嘆自己貧困潦倒,連妻兒都無力養活,只能分居兩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難就。

  答對兩點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寄外舅郭大夫》賞析

  首句說從遙遠的四川,回來一個帶信的使者。看似起得平平,道來卻也不易。開篇便是“巴蜀”二字,容易使人聯想到李白“噫噓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詩句,古代四川的交通困難,早已使“巴”、“蜀”這些字眼染上一層滯重的色彩。因而緊接著的“通歸使”也就顯得特別難能可貴。那樣“崎嶇不易行”的蜀道居然“通”了,來了一位信使,而他所帶的又正是自己朝夕盼望的妻兒的訊息,這正是“家書抵萬金”。“通”本來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把“巴蜀”和“歸使”串聯起來,就打上了強烈的感情印記。

  “妻孥且舊居”,是作者的內心獨白。嬌妻幼子,關山阻隔,不知有多久沒有互通音訊了,作者想,他們的情況怎樣?該不會有什麼意外吧?……面對遠道而來的信使,腦海裡日夜浮現的妻兒形象都要跳出來了,可是作者卻寫了這樣一句淡而又淡的詩。像是沉吟,像是揣度,又像是自我安慰,一個“且”字,把那種又迫切又猶疑,驚喜慰懼交集,滿肚子話要問卻欲言又止的心情傳達出來了。此時此刻的作者,正是“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了。

  頷聯兩句把沉吟猶疑的原因挑明瞭。作者的心理是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形成的。家人分居異地,訊息阻塞,禍福不知,一方面盼望訊息,一方面對訊息反而產生一種畏懼的心理,生怕會有壞訊息傳來,特別在戰亂年代這種矛盾心理更為突出。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杜甫《述懷》:“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訊息來,寸心亦何有!”都是這種心理狀態的寫照。陳師道是效法杜甫的,這首詩也受了杜甫詩的影響。

  但不管怎樣“不忍問”,害怕問,最後總得硬著頭皮聽訊息。一旦獲知妻兒都好,平安無事,作者就像久囚遇大赦,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心情立刻輕鬆起來,一掃囁嚅之態,和信使也有說有笑了。因而“身健何妨遠?情親未肯疏”兩句就帶有明顯的愉快情緒,既是作者對妻兒的安慰,也是一種自我慰藉。只要大家都身體健康,平平安安,那麼即便隔山阻水也沒有什麼了。作者還進一步用溫言絮語撫慰妻兒:夫妻、父子的親情,絕不會由於分離而疏遠、而隔膜。

  儘管有淡淡的微笑,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家庭異地分居、不能團圓的嚴酷現實。所以在最後一聯,作者又情不自禁,悲從中來,不能抑制了。他想,為什麼自己就不能像別人那樣閤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呢?追根究底,還不是因為科舉不順嗎?古代讀書人要想飛黃騰達,唯一出路是應試做官。陳師道盡管以孤介自許,實際上也未能免俗。“功名欺老病,淚盡數行書”,顧影自憐,年已老大,愁病交攻,連自己的妻兒都養活不了,想到這些,提筆回信之時,他便灑下了傷心之淚。全詩的思想深度也在此深入一步,由家庭的悲歡離合上升到身世的感慨,對社會不平的怨憤抗議也就意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