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莊子心得體會

  于丹這篇讀後感,與尋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莊子》,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和思想來將《莊子》現代化。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篇1

  青海敦煌西北一線的旅遊途中,發信息給丈夫問要不要我帶什麼禮物,以為在家的丈夫和女兒會給我提出帶點特產或其他什麼的要求,不想丈夫回信息“陶冶出一份平川萬里的心態就是給我和女兒的最好禮物。”回家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想這個問題,何謂平川萬里的心態?而丈夫又為何有如此一說?

  讀于丹的《〈莊子〉心得》,讀到了肩吾和連叔的故事,肩吾對連叔說了一個住在姑射山上的神人故事,說那個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可是卻可以駕著飛龍,乘著雲氣,“遊乎四海之外”,遨遊於天地之間。讀到這裡,我也象肩吾一樣,笑著在心裡說,其實哪裡真的有這樣的神人呢?

  莊子當然知道不可能有這樣的神人,于丹知道,你我也都知道。于丹和莊子說這個神話,其實也只不過是要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用心遊萬仞的心態調整自己的生活,永遠保持心態的平衡,對生活少一點成見,少一點抱怨,給自己的心多一點智慧,讓自己的心能夠欣賞花開、聆聽水流,能夠看見飛鳥掠過天際、朝陽躍上雲端,讓自己的心乾乾淨淨。也許這樣的心態便就是平川萬里吧。

  做為女人,一生需要擔當的角色真的很多,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與人友與人同事等等。不同角色的轉換以及生活給予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壓力,是否也讓我不經意的會有一點點疲憊,所以丈夫才有平川萬里的心態一說?我沒有問他,但是我知道,單位、家庭兩點一線日復一日的重複單調生活,的確讓我常常有點浮躁,亦知道自己的心智有時會因此而有障礙,看不見春的百花秋的月,感受不到夏的涼風冬的雪。餘秋語先生寫了一本書叫《行者無疆》,我做不到是無疆的行者,但是也許我也可以試試“乘物以遊心”,給我自己的心靈安上一雙翅膀,遨遊無疆看看平川萬里的吧。

  如何讓自己的心也平川萬里?

  我又想起了旅遊途中發生的一個小故事。游完敦煌,我們乘大巴前往蘭州,車子沿著祈連山脈長長久久在一望無際灰朦朦的戈壁灘中行使。導遊介紹說如果天氣晴朗陽光很好的話,我們可以在中午時分看見美麗的海市蜃樓。看海市蜃樓是我久遠的夢想,只是不巧,偏偏那天在沙漠戈壁上下了一場據說是十年難一遇的雨,陽光遲遲不肯出來。但是行駛途中,在祈連山下遠遠的出現了一個水庫,水庫上面雲霧縹緲,映著山巔的白雪,美麗極了。不知是誰喊了聲:“看啊,海市蜃樓!”車裡一下熱鬧起來,七嘴八舌還有相機“喀擦”的聲音,好象真的看到了海市蜃樓。導遊說那只是水庫,大家一下又失望了,情趣一下子跌落到低谷。肖卉笑著說“不要緊,我們當它是海市蜃樓就是!”

  是啊,我們當它是海市蜃樓它就是,管它是不是真的呢。

  很久以前看的一篇臺灣作家寫的散文《也是水湄》,作者堅持自己在四層樓高的公寓裡把長椅坐成了小舟,堅持自己聽到了“流水繞孤村”潺潺水聲,隆隆車聲就是“車如流水”,她自己正是泊舟水湄的舟子。作者因為自己的意願可以把車聲寵成水響,把公寓愛成山色,我們當然也可以因為自己的心願意而將美景幻成海市蜃樓。

  “萬水千山總關情”,知道了其實看山看水關鍵的只是我們的心境,丈夫的意思也許正是這樣吧。不論何時,自己感覺山在水鳥在林,將冥漠大化萬里江山放在心中,於無弦處聽古琴,於無水處賞清音,這樣生活就可以在一側耳之間溫柔,一顧首之間莊嚴,心無智障,如此便就是平川萬里了。

  我願用一生的智慧朝此去堅持與努力,仍借用于丹的一句話,“雖不能及,心嚮往之”。

  篇2

  學習"《莊子》心得",于丹教授講述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兩人,家住在80層的高樓上,有一天深夜兩人揹著行囊回家,卻正好趕上停電,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選擇爬樓梯,學習於丹《莊子》心得心得體會。不多久到了20樓,兩人開始感覺有點累了,合議了一下,決定把揹包存在20樓,改天再回來取。卸下揹包的兩人感覺很輕鬆,說說笑笑,一鼓作氣到了40樓。這時候兄弟倆已經很累了,然後便相互抱怨和指責,開始吵吵鬧鬧。吵到60層的時候,實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沒了說話的力氣,只能平穩下來,安安靜靜地爬完了最後20層。終於到了80樓,兄弟倆站在家門口,卻突然想起,鑰匙忘到20樓的揹包裡了。

  這個故事以前也聽過,當時只是嘲笑兩兄弟的健忘和糊塗,卻沒有想到其中也蘊含著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說,故事裡兄弟爬樓的過程,也正映合著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階段,大家都是意氣風發的,我們揹負著沉沉的行囊,裡面裝著理想,裝著報負,裝著很多很多的願望,不畏艱險,從腳下的第一個臺階開始上路。走到20歲,這是人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也開始認同一些社會規則,這時會覺得社會給了我們很多的負擔,托起自己已經足夠疲憊,還是先把肩上的揹包安頓下來,等到衣食無憂,有名有份了再回頭拾取夢想也不遲。最初卸下包袱的時候確實很輕鬆,可隨著年齡的增長,積累的增多,爭鬥越來越激烈,我們的內心也隨之日益焦慮,這時候人不免抱怨,都覺得社會辜負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報太少。走過40歲,那些意氣風發的東西都過去了,人也就變得疲憊頹廢。走到60歲,這時人已經進入了晚年,晚年的時光應該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應該安靜和順應一些。終於到了80歲,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終點,這時人會突然之間悵然若失,回想起這一生最寶貴的東西,那一直都沒有開啟過的夢想,留在了20歲的行囊裡,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蘊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鑑。人生的前20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在老師的督促關愛下度過的,一帆風順的生活很單純也很愉快,每個人在這樣成長的路上,肯定積累下了自己美好的夢想,對未來的生活也有了圓滿的規劃,面對社會這更為廣闊的舞臺躍躍欲試。可真的步入社會,要一個人面對和承擔其中的風浪了才發現,原來現實比想象的要殘酷的多,到處碰壁的同時,那些美麗的夢想也一個個被擊破,化為泡影。一方面是虛無的美麗夢想,一方面是現實的社會壓力,這時很多人只能夠放棄夢想而面對現實,於是揹包被丟下,我們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種軌跡。這也就是莊子所說的人被社會外界所"物化"的一個過程吧。

  每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莊子認為,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要通達和順應,這就是所謂的"外化而內不化",只有這樣,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夠安身立命,不被紛繁複雜的社會所左右,從而丟棄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爾·柯察金的一句名言,這也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可以看作一條人生的行為準則,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做到。要想實現這一點,要想站在80層樓上的時候不再為遺留在20樓的鑰匙而懊悔,這就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揹著夢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篇3

  在辦公室談到莊子的智慧,有同事說:時代不同了,現在的時代根本就行不通莊老先生的那一套。她說的是十分正確的,現在的社會,我們都太浮躁了,紛擾喧囂的時代裡,人們很容易喪失自己的本性中的純真和質樸,我們被這個社會感染得太成熟了,太複雜性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追求些什麼,也不知道我們生活的目的是什麼。每個工作日忙忙碌碌,疲憊不堪,從而心生抱怨,渴望自己突然有一天能夠不用工作也能過上自己喜歡過的生活。而我們喜歡過的生活是與金錢分不開的,如今沒有錢,你的任何願望好像都很難達到。許多人,甚至大部分人不是為了快樂而進行工作的,只是為了生活的需要,沒有錢沒法生存,所以,只好工作了。沒有了對工作的興趣和熱情,只是把工作當成了賺錢的工具,既然不熱愛自己的工作了,自然也難以從工作中獲得更多的樂趣,這樣工作起來肯定是很枯燥的,生活的精彩也會因此而遜色不少。

  現在我只《于丹莊子心得》的一部分,現在把第一章節,關於莊子對待名與利以及生與死的看法談一下。在我國古代人物裡面,莊子算是一個大智者,他能夠看透這世間的許許多多事情。他的智慧不是別人教的,而多是自己思考的,用一個詞形容:思精才富。思想精妙,才學豐富。淡泊名利,隨性而活,順應自然。我覺得這不是消極的無為作派,而是追求人之本性的超越境界。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一個窮人悠閒的在沙灘上晒太陽,一個富人走來問他,你難道沒有什麼煩心事嗎?窮人說:"難道你有很多煩心事嗎?"富人說:"是啊,我得努力賺錢"。窮人問:"賺了錢之後呢,我要買個大別墅。""之後呢?"窮人又問…大家可能都知道,最後,富人的的回答是,像你一樣悠閒的躺在沙灘上晒太陽。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實際上,人的許多追求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很難達到的,我們不用努力賺很多錢,也可以悠閒的躺在沙灘上晒太陽,沒有人規定必須有錢人才能這樣做。就

  像我們這些平民百姓一樣,我們也可以生活得很快樂,不一定得有寶馬賓士,不一定要有華麗別墅,穿著廉價的衣服,吃著家常的飯菜,只要我們身體健康,心態平和,生活依然會充滿陽光。

  社會越來越發達,誘惑也越來越多,看穿了名和利,透徹了生和死,那麼許多誘惑自然不復存在。這些可能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比較難的,但是,我們可以儘量的去淡化名利在我們心中的地位,這並不是說人可以不追求,而是說追求的方向不同。比如,原來你努力工作的目的,可能是為了獲得優異的成績,以求得到領導的好評,但是現在,我們為了獲得自己心靈上的平靜,良心上的無悔一樣要努力工作。實際表現出來的外在形式是一樣的,都是一個人在努力工作,最大的區別是,做著同樣事情的人,他們的內心追求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工作只是為了賺錢,有的人工作不僅是為了賺錢,更是為了生活的充實、快樂。可能這兩個人都很貧窮,可是由於他們對待工作的看法不一樣,就會造成心態的不同,從而內心的幸福感也會不一樣。既然都是要工作的,我們還是比較快樂的工作吧。這用莊子的話叫做:順乎自然。調整心態,接受事物的發展方向。

  人生在世,區區幾十載,如果能在有限的時間裡獲得更多的智慧,則無悔於此生了。而智慧的獲得,一是讀書,二是思考。孔老夫子曰:學而不思,則惘已。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還是一個愚鈍之人。為了自己的人生更加有趣味,為了自己的生命充滿智慧,希望每個人都多讀書、多思考,努力做一個思精才富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