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動脈炎臨床表現

  大動脈炎患者在區域性症狀或體徵出現前數週,少數病人可有全身不適,易疲勞、發熱、食慾不振、噁心、出汗、體重下降和月經不調等症狀。當局部症狀或體徵出現後,全身症狀將逐漸減輕或消失。那麼有什麼呢?小編和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下面文章對您有幫助哦!

  :

  1.急性期***活動期*** 見於疾病早期或慢性炎症期的再發活動期,主要表現為全身症狀:發熱、倦怠無力、盜汗、食慾減退、體重減輕、肌肉或***和***關節疼痛、病變血管痛、結節性紅斑等。實驗室檢查有白細胞增高,抗“o”與α1或γ球蛋白值升高,血沉快,crp陽性,抗主動脈抗體效價增高。可持續數週至數月。早期尚未形成動脈狹窄與缺血癥狀時容易誤診為其他疾病,如風溼熱、心肌炎等,有時誤診10餘年,直至出現明顯動脈狹窄所引起的組織器官缺血癥狀或體徵時方來就診,往往已是慢性炎症期,此期若同時伴有以上全身症狀和實驗室檢查陽性結果,則提示患者已是慢性炎症期的再發活動期,說明病情在進展。

  2.遷延期***緩解期*** 當急性期症狀消失後,動脈壁的抗原抗體反應性炎症仍在緩慢進行,呈長期慢性炎症反應期階段。實驗室陽性所見亦可恢復正常。病程中活動期與緩解期反覆交替存在。此期主要表現為缺血癥狀與體徵,其缺血徵取決於受累血管部位和病變程度及側支迴圈代償情況。

  3.穩定期***瘢痕期*** 疾病活動症狀消失,受累動脈壁瘢痕纖維化,導致管腔不可逆的狹窄或閉塞。臨床表現因受累動脈部位不同及狹窄程度而有較大差異,主要表現為缺血徵,輕者可正常生存,重者可出現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大動脈炎的治療方法:

  1、糖皮質激素

  激素對本病活動仍是主要的治療藥物,及時用藥可有效改善症狀,緩解病情。一般口服潑尼鬆每日1mg/kg,早晨頓服或分次服用,維持3~4周後逐漸減量,每10-15天減總量的5%-10%,通常以血沉和c-反應蛋白下降趨於正常為減量的指標,劑量減至每日5-10mg時,應長期維持一段時間。如用常規劑量潑尼鬆無效,可改用其他劑型,危重者可大劑量甲基強的鬆龍靜脈衝擊治療。但要注意激素引起的庫欣綜合徵、易感染、繼發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症狀和胃腸道出血等不良反應,長期使用要防止骨質疏鬆。

  2、免疫抑制劑

  免疫抑制劑與糖皮質激素合用,能增強療效。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劑為環磷醯胺、硫唑嘌呤和甲氨蝶呤等。危重患者環磷醯胺和硫唑嘌呤每日2~3mg/kg,環磷醯胺可衝擊治療,每3~4周0.5~1.0g/m2體表面積。每週甲氨蝶呤5~25mg,靜脈或肌注或口服。新一代的免疫抑制劑,如環孢黴素a、黴酚酸脂、來氟米特等療效有待證實。在免疫抑制劑使用過程中應注意查血、尿常規和肝腎功能,以防止不良反應出現。

  3、擴血管抗凝改善血迴圈

  使用擴血管、抗凝藥物治療,能部分改善因血管狹窄較明顯所致的一些臨床症狀,如地巴唑20mg,每日3次;妥拉唑林25~50mg、阿司匹林75~100mg,每日1次,雙嘧達莫***潘生丁***25mg,每日3次等。對高血壓患者應積極控制血壓。

  4、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

  為大動脈炎的治療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目前已應用治療腎動脈狹窄及腹主動脈、鎖骨下動脈狹窄等,獲得較好的療效。

  5、外科手術治療

  手術目的主要是解決腎血管性高血壓及腦缺血。

  ***1***單側或雙側頸動脈狹窄引起的腦部嚴重缺血或視力明顯障礙者,可行主動脈及頸動脈人工血管重建術、內膜血栓摘除術或頸部交感神經切除術。

  ***2***胸或腹主動脈嚴重狹窄者,可行人工血管重建術。

  ***3***單側或雙側腎動脈狹窄者,可行腎臟自身移植術或血管重建術,患側腎臟明顯萎縮者可行腎切除術。

  ***4***頸動脈竇反射亢進引起反覆暈厥發作者,可行頸動脈體摘除術及頸動脈竇神經切除術。

  ***5***冠狀動脈狹窄可行冠狀動脈搭橋術或支架置入術。

  總之,本病為慢性進行性血管病變,受累後的動脈由於側支迴圈形成豐富,故大多數患者預後好,可參加輕工作。預後主要取決於高血壓的程度及腦供血情況,糖皮質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積極治療可改善預後。其併發症有腦出血、腦血栓、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心肌梗死,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失明等。死因主要為腦出血、腎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