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個人修養的句子

  論語是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裡面記錄了很多個人修養的句子,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言必信 ,行必果。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二、不怨天,不尤人。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藉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四、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六、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七、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八、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九、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十、當仁,不讓於師。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 “當仁不讓”。

  十一、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十二、不遷怒,不貳過。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十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十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十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十六、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精選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處>《論語·學而》

  <大意>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劃的事有沒有盡心盡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心誠意?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處>《論語·學而》

  <大意>孔子說:“我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

  3.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出處>《論語·衛靈公》

  <大意>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怨恨自然不會來了。”

  4.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出處>《論語·顏淵》

  <大意>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

  5.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出處>《論語·衛靈公》

  <大意>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專門苛求別人。

  6.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處>《論語·子張》

  <大意>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出處>《論語·里仁》

  <大意>看見有德才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8.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處>《論語·學而》

  <大意>孔子說:“學後並且時常去複習,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處>《論語·述而》

  <大意>多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於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有的話,要注意改正。

  10.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出處>《論語·里仁》

  <大意>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遲鈍,而工作要勤勞敏捷。”

  1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出處>《論語·子張》

  <大意>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有過錯時,人人都看得見;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12.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出處>《論語·雍也》

  <大意>孔子說:“樸實多於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於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個君子。”

  13.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出處>《論語·顏淵》

  <大意>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修養仁德。”

  14.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出處>《論語·衛靈公》

  <大意>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議。

  15.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出處>《論語·季氏》

  <大意>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與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交朋友,與誇誇其談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