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展現個人修養的是什麼

  《論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枝奇葩。?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論語個人修養:學問是什麼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把學習得到的知識和技能,在生活中實踐,養成習慣,不是很喜悅嗎?有同道好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知道我的才學,我也不生氣,不就是一位君子嗎?”

  學問是什麼:

  普通一般的說法,“讀書就是學問”,錯了。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這就是學問。

  學問從哪裡來?

  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孔子說:“觀過而知仁”,我們看見人家犯了這個錯誤,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這個錯誤,這就是“學問”。

  知己難求

  孔子時代中國人口只有幾百萬人,在這個幾百萬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每一個都是國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但是孔子沒有積極去求富貴,為什麼呢?他看到,即使一個***的社會,文化教育沒有完成,是不能解決其他問題的。

  要解決問題是要靠思想的純正。因此他一生寧可窮苦,從事教育。雖然做學問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瞭解,但是孔子說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任何一個人做了一輩子人,包括你的妻子、兒女、父母在內,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無憾。

  怨天尤人

  任何人碰到艱難困苦,遭遇了打擊,就罵別人對不起自己,不幫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這是一般人的心理。而“慍”就包括了“怨天尤人”。人能夠真正做到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裡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

  生活智慧

  1、做人應該愉快地生活,而不是完全追求物質上的享受,以及官能上的刺激。

  2、要獲得內心的快樂,最好接受孔子的建議。自我修持,以期早日獲得孔門三樂。

  3、內心的悅樂,不能靠別人。最好要求自己,而不計較別人是否如此,自然樂在生活。

  論語個人修養:孝順需要合理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能孝敬父母、尊敬兄長,而會去冒犯長上的,必定是很少的。不會去冒犯長上,竟然喜好作亂的,那是不會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事情的根本處,根本建立好,仁道便由此產生。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實在十分明顯。”

  孝是什麼

  中國人談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對的,父親對兒子付出了慈愛,兒子回過頭來愛父親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對弟弟好,弟弟自然愛哥哥。

  我們後來講孝道:“你該孝,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說法有問題,天下的確有些“不是的父母”,怎麼沒有“不是的父母呢?”這不是孔孟思想,是別人借用孔孟的帽子,孔家店被人打倒,這些冤枉罪受得大了。

  五倫是什麼

  中國的五倫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中四倫都講得通,為什麼加朋友這一倫呢?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點。

  朋友在五倫的思想上佔一席,為什麼呢?有時候有許多話,許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以對父母,下不可以對妻兒講,只有找朋友講,所以朋友為五倫之一。朋友是一種感情的結合,這是中國文化的特殊處。

  生活智慧

  1、孝是不忘根本的表現,忘本的人容易冒犯長上,那是常見的現象。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現代仍然如此。

  2、合理順從父母,才是孝心。不合理的指示,不能夠頂撞,理不應該把過來教訓父母,卻不可以盲目順從。

  3、對兄長要尊敬,同樣以合理為度。過與不及,都不是應有的態度。兄長對弟妹,也要有合理的愛護。

  論語個人修養:在這個信任危機的社會,怎樣才能被信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小孔子四十多歲。曾子後來嫡傳了孔門道統,他著《大學》,孔子的孫子子思著《中庸》,也是跟他學的。

  現在一般人拿《大學》、《中庸》代表孔子思想,其實是不大妥當的,這僅是孔子思想的演變。孟子是子思的學生,孔子三傳的弟子,這時已經到了戰國時代了。

  什麼是忠

  古代與後世解釋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謂的“忠”是指對事對人無不盡心的態度——對任何一件事要盡心的做。

  曾子說,我這個人做學問很簡單,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我答應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對人也不好,誤了人家的事情。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講了話都兌現?都做得到?“傳不習乎?”老師教我如何去做人做事,我真正去實踐了沒有?

  曾子說的這三句話,表面看很簡單,如果每一個人拿了這三點來做。要以做人做事體會出來,那就難了,這就是生活中的學問。

  這個學問都是個人的修養。但是學問只講個人修養是不是可以了呢?不是的,擴而充之就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所以上面講學問的內涵,下面就講學問的外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