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茶文化的核心理念

  我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 隨著時代的發展,飲茶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清”。

  一個“清”字,涵蓋著“淡”“儉”“廉”“正”“真”“靜”等茶文化多種內涵。“清”的特徵,首先來源於茶的自然品質。清是與茶葉、茶飲、茶道***藝***相關的清氣、清和、清雅的清純品性。茶生長在山水草木之間、雲霧繚繞之境、生態良好之地,聚天地之精華,集山水之靈氣,是大自然恩賜於人類的寶物。

  “清”是與修養、品德、情操相關的清心、清靜、清平的茶道品格。用一杯茶品味人生沉浮,持平常心觀大千世界,領悟到從容平淡之心,用清平生活態度觀人察事,自是一種高尚的境界、積極的人生。

  “清”是與從政為官相關的清正、清白、清廉的政治品質。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清”乃為政之本,權力本該清純。“清”是茶文化的基本特徵,她既是茶葉特徵的自然顯現,也與人的基本品質相關聯,更是茶與人在道和德的層面的和諧統一。

  茶道中把“清”“靜”作為達到物我兩忘的必由之路,喝茶就是修煉清靜平和的心境,營造幽雅清靜的環境和空靈靜寂的氛圍,在世事紛擾中,讓人們心寧神靜,自省自察,去除煩躁,化解心結,於清思靜觀之中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空雲捲雲舒,發現生活中多種多樣的福地洞天。

  正如唐代著名詩僧皎然詩云:“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無門禪師在《無門關》中也說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讚美了“平常心即道”的清平生活態度。

  拿起、放下是喝茶的基本動作,得到、捨去是人的基本選擇,拿起、得到就要敢於擔當,專心致志,精行成事;放下、捨去就要坦然面對,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繃緊的神經,放開功名利祿念想,放掉喜怒哀樂的心緒,丟掉不切實際的慾念,把心開啟,才是開心、高興。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俗話說,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清心、清氣、清正、從容平淡、善於捨得,自是一種高尚的境界、人生的哲理。

  2.“敬”。

  “敬”乃是人的誠敬、尊敬、敬畏、敬愛之情。“敬”是人對自然、對規律的敬畏之心,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友好相處、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敬”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敬重、互懷敬意、相敬如賓的友好關係。“客來敬茶”,是中華傳統禮法禮俗中最為普遍和常見的禮儀之道。贈茶、敬茶正是睦鄰友好情誼的重要載體。

  泡茶、飲茶、敬茶、贈茶,既是口舌之需,也是禮節,更是禮儀。“敬”是人所應該具有的敬祖尊老的敬愛之情。當今,敬祖尊老、和睦相親、長幼有序等生活禮儀更應當發揚光大。

  敬德是清廉的本質。“敬”字所體現的是茶之於禮的價值和人行於世的美德。“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只有“德”植根於心,才能保障個人和國家更快的進步。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歸根到底就是培育人的“德”“法”的基本問題。中華茶文化尊崇和順應自然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中的恭敬、自律、沖和、淡泊等思想要素,是人在與自然相處以及人與人相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思想資源和人生態度。

  茶中的生活,不僅只是物質的享受,更講究的是對自然、對規律、對歷史的敬畏和敬老尊祖***及人與人之間和諧交往的規矩操守,並在禮俗薰陶中涵育道德修養的行為方式,促使人與人之間以“敬德”為重的友好關係的培育。

  唐代劉貞亮稱茶有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他把茶作為養生之術和修身之道。做人,首先要修身養性,砥礪脾性,做到正心,心正則行正,心靈端正,人才端正。先成人,再成才;既成人,則成才。

  有人說,人生像一輛車,輕車簡行,不超載,不超速,就能順利抵達幸福港灣。幸福就是行走在青山綠水間,是與健康相伴行。人與茶的關係,其實是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友好關係的反映。人類不僅要敬畏自然,更需要在這敬畏之中,建立起與自然友好相處的生態倫理關係。

  特別是在當今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與自然關係十分緊張的現實環境中,尤其需要修復甚至重構這種友好關係,在茶意氤氳之中,推崇迴歸自然,節制慾望、簡單生活、詩意棲居等既古老又新生的生活理念,扭轉人類背棄自然的身影、阻止人類破壞自然的行為、延緩人類匆忙無序的腳步、消減人類貪得無厭的慾念。

  3.“和”。

  “和”是“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中華文化的本質,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展現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博大包容的胸襟和氣派。“和”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我心靈的和諧關係,顯現人心向善的道德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是自我心靈的寧靜和諧,是社會和諧執行的內在樂章。

  平和,關乎人自身心靈的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協和交往的尺度,大都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中來。茶文化的精神核心,不僅是個人的修身養性,更講究的是社會和諧執行的內在秩序。茶講究奉獻和分享,相信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衷共濟、多元共生、共容共榮。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在於一個“人”字,重要的是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己的關係,將尊重、包容、平等的理念體現在人際關係之中。茶具有的清和、淡逸的特性,自然地呈現出平和恬淡的神韻,十分適宜於人們對平靜和諧的社會環境的追求。茶,清純淡雅,清新怡人,以茶明倫,兼和天下。

  和是中道,和是平衡,和是適宜,和是恰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而茶在採製、泡飲到品飲的整個茶事過程中,無不體現“和”的理念。如煮茶就是金木水火土之間的不同之和。

  “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是泡茶時的中庸之美;“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深意表濃情”是待客時的明倫之禮;“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茶中英”,是飲茶時的謙和之態;“樸實古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是品茗環境的儉行之德。由此,顯現和誠處事,和氣待人,和諧社會,和平發展的意境。

  茶可以養“愛心”,以致“仁者愛人”;可以養“德心”,以致“精行儉德”;可以養“靜心”,以使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可以養“苦心”,苦其心志,苦盡甘來;可以養“凡心”,唯是平常心,方可清心境;可以養“放心”,放下繁忙的工作,放鬆繃緊的神經,放開功名利祿的念想,放掉喜怒哀樂的心緒;可以養“專心”,專心致志,用心體會,充滿恭敬,飽含感恩;可以養“和心”,和諧中庸。

  八心安寧,人自和靜,便能感悟人生、領悟真諦、提升覺悟,看世界碧海藍天,山清水秀,風和日麗,月明星朗,以臻於修煉身心、淨化自我、圓滿道德、心靈和諧之境。自心和方能和人,己和人和則天下和。心靈是田地,慾念是種子,每個人的精神健康了,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清朗起來。

  茶文化本質上就是和諧文化。茶總是清純淡雅,清新怡人,有君子之風、和諧之韻,具有平和心境之效,是撫慰心靈的良方,故而儒以養廉,佛以參禪,道以修真,民以持家,飲以養生,由此達到和誠,和氣,和諧,茶和天下之境界。

  4.“美”。

  “美”是茶文化理念追求的最高願景,是天地人茶水情在“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哲學境界上的共同昇華。中國人總以潔淨為美,如藍天如洗,一泓清泉,空氣潔淨,冰清玉潔、潔身自好等。“美”是純美茶葉和精美茶園的觀賞之美。

  茶葉素有“東方美人”之稱,其純淨光潔之形、水中蹁躚之姿、鵝黃嫩綠之色,頗具“盈盈十五,娟娟二八”之少女的清雅之態。茶與水在純淨的色調對比中,析分出豐富的層次,濃淡淺深之間,深蘊著內在的生命活力,洋溢著青春年少的美麗。

  而湯色的豐富多彩,更是呈現出翠綠、杏黃、杏紅、橙黃、中國紅、琥珀色、乾紅等原生態的、豐富的豔麗層次,令人由衷而起“名茶如美色,未飲已傾城”“從來佳茗似佳人”之嘆,因而引得古往今來的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吟詠、揮毫,讚賞茶葉的至純至美,韻味之美和大美之美。

  茶為南方之嘉木,或灌木叢生,或喬木傲立,連線成漫山遍野的蒼翠茶園。茶園,是紅脈綠韻的風景線,是旅遊休閒的好去處,是返璞歸真的絕妙地。她吐故納新,淨化空氣;固土納水,涵養大地;四季常綠,賞心悅目。既是生態的結晶、自然的內涵,也是美化大地的使者,更是環境、生態美好的象徵。

  茶韻之美更是茶道中的佳境,是精神層面上的無限風光,更是茶飲品味的綿長氤氳對精神浸潤、體現茶客的修養和修煉之功。

  盧仝的《七碗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腕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其意境何其美妙。

  “美”,更是品茶品味品人生的大美之境,尤其可貴的是茶葉的奉獻之美給人生的啟迪之美。茶葉在其生命最為華美的時候,被採摘離開了生命之樹***母***,歷經了諸多磨難,如製作時的炒、烘、揉、搓、捻、壓等,以至發酵成為好茶,沖泡時來到了精緻的茶具之中,與清新的知音之水共舞,舒展峨眉,散發出淡雅的氣息,靚麗可口的湯色。

  那是一種歷經磨難而迸發出來的悲壯之美,是一種知遇清新之水自由舞蹈而生髮出的相知之美,又是一種為了將一生凝聚的精華盡情奉獻的大氣之美,更是一種夢想與現實融為一體的圓融之美。正所謂“生在山水雲霧間,歷經磨難終成仙;遇得知音共舞蹈,終身精華展大美”。人生的意義何嘗不是如此呢?

  茶,本草木中人,在山水之間,山野之中,放平和之心,為平凡之人,便坦然豁達,心存高遠。清、敬、和、美,清為本,敬為上,和為核,美為境,融會貫通,品味人生,道德日全,茶和天下。

  淺談茶文化的內涵

  心態文化--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髮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行為文化--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制度文化--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範。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貢。"至唐以後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名目繁多。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徵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舊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後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自宋至清,為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的茶葉貿易也嚴加限制,多方盤剝。